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麥讀:麥田裡,法律出版人的耕耘與收穫

麥讀:麥田裡,法律出版人的耕耘與收穫

常常買書的我們是否想過有一天成為一名做書的人?從知識的接收者變身為知識的傳播者,這會是一種怎樣的獨特體驗呢?本期小編有幸邀請到了麥讀的創始人兼CEO曾健先生,聊聊他從事法律圖書出版工作十多年的體驗和感悟,為年輕法律人提供更多職業選擇的視角。

一、嘉賓簡介

曾健,北京麥讀文化有限責任公司(MY READ)創始人兼CEO,資深圖書策劃編輯,法學碩士畢業後入職法律出版社,其後擔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五圖書事業部主任,策劃的圖書多次斬獲重量級圖書獎項,獲得業界廣泛好評;策劃的圖書包括:《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重排合訂本)》《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增訂本)》《法律人的明天會怎樣》《總統是怎麼選出來的》《大法官與總統的對決》《世界為何存在》《法官能為法治做什麼》《批評官員的尺度——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誰來守護公正——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訪談錄》《盲人奧里翁》《法律稻草人》《冤案何以發生——導致冤假錯案的八大司法迷信》等。

二、單位簡介

北京麥讀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專註法律圖書策劃與銷售,致力於傳播法律智識,是以優質法律內容為核心,以圖書和新媒體為閱讀載體的創意出版機構,已策划出版的圖書包括《總統是怎麼選出來的?》《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增訂本)》《民商法實務精要》系列(高杉峻主編)《新編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等。

三、經驗分享

(一)從法學院到法律出版業

Q1:您曾經提到正是因為對書籍相濡以沫的感情,促使您從法學院畢業後選擇了出版行業。您認為讀書給您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麼呢?

曾健先生:讀書改變了我的生活環境和職業,影響了我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最終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這是讀書帶給我的最大改變。

Q2:您曾經提到您是懷揣著對「做書」的熱情選擇了出版業,但在您進入行業時,出版業的黃金時代已經褪去,您是如何應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的呢?

曾健先生:主要看我們如何去定義黃金時代。在進入出版業之前,我是作為讀者去想像出版業的。我覺得在我們上學那會兒,去書店買書是一種特別美好的感覺,尤其是對於一些著名出版社,你會覺得他們出的任何一本書都是好書,問題在於買不買得起。那時候大家都比較窮,出版社和讀者之間是支付意願和支付能力的矛盾。那時候出書很難,作者格外珍惜,作品質量在源頭上有保障。對於出版社來說,書出來不愁賣,銷量都很好。一個編輯可能一年就做一兩本書,一遍一遍地細細打磨,一本書下來,編輯能成半個專家,那是學者型編輯的時代。我覺得那是一個很理想的出版時代,出版者、讀者、作者、出版物之間是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

當我2003年進入出版業時,出版物的品種量已經大大增加了;出版社要追求規模和速度,從作者涌過來的書稿也很多,一個編輯一年要做幾十種書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但編輯能在單個出版物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大為減少了。出版物品種增加之後,單品種平均銷量急劇下滑,隨之單品種利潤也下滑,但出版社的運營成本是固定的,比如出版社的人力成本、房租成本、行政成本,這些需要分攤到每一本書的收益上,當單品種收益下降,出版社就得靠增加品種來維持運營,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循環。在這個新的循環里,出版社編輯所承擔的年度出版任務很高,只能被迫減少在每件單品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這是理想與現實的不同,但我也必須要去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也必須要去努力做好一年出幾十種書的工作。這樣一種高強度、快節奏的出版過程,也是對我的一種磨練,幫助我迅速熟悉整個出版的流程,也讓我學會如何讓書更加順暢地出版,幫助我鍛煉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所以說,當理想與現實之間有矛盾的時候,作為一個初入行者,你還是必須要去面對這個現實,然後在現實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Q3:經過十三年的編輯工作經驗積累,您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法學畢業生成長為資深圖書策劃編輯,您認為在編輯工作中獲得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曾健先生:我覺得從事編輯工作的收穫可以分成這麼幾個方面來說吧。

第一個收穫是編輯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通過我的工作,給讀者帶來了一批有價值、有內容品質的圖書,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當有些好書是因為你的原因才出現和存在時,我認為是一個編輯最大的收穫感。

第二個收穫是做書對我的磨礪。實際上,編輯的職業生涯就是人和書相互磨礪的過程。作為一個編輯,我在打磨書,反過來,書也在磨礪我,讓我成長。在我十多年的編輯工作中,通過編書出版的過程,我的人生得到了成長,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我的人生現在不是這樣的。對於現在的生活,我很知足,覺得這個職業很好,我所做的工作很有意義。這樣一種感受是我編輯工作得到的一個很大收穫。

(二)從麥田書坊到麥讀

Q1:您曾說過是因為對傳統出版模式的反思促使您尋求改變,所以在創立麥田書坊之初,您就提出了「公共化、品牌化、平台化」的出版思路,您認為新的出版思路有哪些創新呢?

曾健先生:這是我2012年在北大出版社燕大元照事業部做麥田書坊時提出來的,這和現在做麥讀的想法會有一些不同了。當時提出來,我認為還是很有新意的,通過實踐驗證也是可行的。我分別解釋一下這三個思路。

公共化指的是把法律出版從一個專業領域拓展到公共領域去。以前法律出版主要是為法律專業人群提供圖書,但法律內容在很多方面也是公共議題,它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將這些內容從專業群體推廣到公共群體中去,讓更多人讀到與他們相關的、優質的法律內容。

品牌化是指對圖書品質保證的外化。我們以前買書,可以完全按照出版社來選書,好的出版社出的每一本書的品質都是有保障的、可靠的。但是,出版規模越做越大以後,出版社的品牌就被大幅增加的圖書品種稀釋了,即使是一些好的出版社,也可能會出版質量不高的圖書。我就想,我們可以有一個讓讀者更加信賴的品牌出現,這個品牌可以是出版社之下的子品牌。子品牌能為社內的圖書提供一個篩選的餘地,保障子品牌下每一本書的品質都是可靠的,節約讀者的選擇成本,讓讀者信賴。

平台化是我們想要實現出版者和讀者的對接,同時聯絡、吸引認同我們出版理念和內容的一批核心讀者。傳統的出版模式可以總結為「編、印、發」,編輯負責將圖書編好,然後交給印製部門印刷,之後交給發行部門發行,發行部門還不是最終的銷售部門,再發到各級分銷商和書店去銷售。作為產品製作者的編輯與產品購買者的距離太遠了,會導致嚴重的信息不對等。新媒體的興起,為出版者提供了一個與讀者直接對接的工具,2012年正是微博興盛的時代,我們就做了麥田書坊的微博,2013年,我們又做了麥田書坊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和微博平台,可以把我們圖書面向的讀者吸引過來,我們可以直接向他們推薦圖書產品,與他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工作、生活中對圖書的感受,了解到用戶的閱讀體驗。

我認為當時在法律出版領域裡,提出這三條思路來是有創新的,通過做麥田書坊也證明了這三條思路是可實踐的。事實上,還為很多同行提供了借鑒,其他編輯也開始這樣做,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說明這些思路是符合市場環境的,是可行的、值得探索的。

Q2:我們知道,法律一直被認為是精英的行業,法律給公眾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嚴謹和晦澀。很多法政書籍只能在專門的法律書店買到,但從近年來的一些社會事件,如江歌案、動物園老虎食人案等可以看出,其實公眾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是比較大的,公眾的需求和知識的供給是沒有很好地對接的。在公眾化理念上,您是如何實踐的呢?

曾健先生: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我當時提公共化首先是從產品設計來考慮的。我認為先得能產生出一批適合公眾閱讀的法律產品,有這樣的圖書存在才有可能推向公共。

第二,才是渠道的問題。現在大部分人都是通過電商來買書,所以購買渠道不是大的問題,一般的法律圖書都可以買到,但有可能上架的時候主要放在法律分類里。我以前做法律公共讀物時,會建議上架到人文社科類圖書,這樣會讓讀者接觸圖書的機率更大一些。但我覺得更重要的環節是在宣傳推廣,要讓更多的公眾知道有這麼一本討論公共話題的法律圖書存在,並且吸引他們去閱讀,他們了解到這個信息以後自然會主動找到購買的渠道,因為在電商買書本身就很方便。那麼,這些法律公共讀物就要面向公共的信息渠道做投放和推廣,而不像以前做專業圖書只需要在專業群體里做宣傳,一方面需要利用微博、微信這些公共傳播工具,另一方面,也要藉助一些公共傳播媒介,引起他們對書的關注,藉助他們的覆蓋面去觸及公共讀者。

Q3:您策划出版的《世界為何存在》這本書是一本關於探討「世界為何存在」的哲學書,這個問題本身是非常終極的,看上去受眾非常有限,但最後這本書通過和羅輯思維平台合作,在四個月內實現了九萬多的銷量。除了本身內容的吸引力,您認為還有哪些原因成就了這本書的高銷量呢?

曾健先生:對於《世界為何存在》這本書,你會認為「世界為何存在」這樣的話題是非常終極的,它的受眾非常有限,其實最開始的時候羅振宇老師也是這麼認為的。大家都會認為一個哲學的問題好像離大眾很遠。但其實我覺得不對,之所以我們以前有這樣的認識,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哲學書的內容很高深,和普通讀者之間有閱讀的門檻;另一方面是沒有解決讀者為什麼要去閱讀這本哲學書的需求問題,就是說我為什麼要去讀一本哲學書。

我把我的觀點和羅振宇團隊交流後,他們欣然接受了這本書。我的觀點是,「世界為何存在」雖然是一個哲學問題,但它其實是很多人都會問到的問題。人總是有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階段,當我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宇宙的存在,思索人與宇宙的關係時,多多少少在某一刻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就像康德所說的仰望星空的時候,我想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曾經存在,這個問題沒有高低之分。只不過這個問題對有的人只是一閃而過,有的人會做深入的學習和思考。當這個問題在很多人腦子裡都出現過的時候,其實它就是一個大家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想到的問題都會有一個尋求答案的好奇心,這個好奇心是人所共有的。所以我認為從這一點來看,這本書是有可能成為一本公共讀物的。

然後,我又從自己切身的體會給他們提供了另一個出發點。我本身是做法律圖書的編輯,之所以要去做一本《世界為何存在》這樣的書,是因為在準備做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有小孩了。每一個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有期望,希望他能夠有一個好的人生,但我覺得父母所能給予子女的東西,比如說財富、教育的機會、工作的機會等等這些東西,其實都不是持久的,最根本的是讓孩子具備自我成長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如果他會主動學習,那麼他的一生就會不斷通過學習來成長,這個能力是決定孩子一生是否過得幸福的關鍵。那麼,這種學習能力其實就是從好奇心開始的。每個人都是因為好奇才開始學習的,有了疑惑和迷茫,就會去尋找答案。我覺得「世界為何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在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可能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就像這本書的作者說他自己在上高中的時候,突然看到一本哲學書里提到這個問題,然後一下子就被這個問題擊中了。為了尋找答案,他去訪問各個方面的學者,包括哲學、神學、物理學、宇宙學、文學等各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去向他們請教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這樣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寫出了這本書,我覺得這樣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可能也是每個人成長中都會經歷的。我和羅老師他們談到,我做這本書就是想讓我的小孩將來會讀到這本書,為他打開一個未知世界,讓他感受到世界的奇妙,開啟他的好奇心,然後這個好奇會引導他去學習和成長。我的初衷和想法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因為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父母,作為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所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好好成長,那麼這樣一本書可能是引導孩子成長的一個很好契機。

Q4:從出版社編輯到創業者,您開啟了事業的新篇章,創立了麥讀MY READ文化品牌,您認為在未來出版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化的趨勢下,體制外的創意出版機構與傳統出版社之間會實現怎樣的融合?

曾健先生:我認為體制外的這些創意出版機構與傳統出版社之間會形成一個很好的互補關係。現在,民營出版業對整個出版行業的貢獻值應該已經佔到百分之五十了,已經有好幾家民營出版公司上市了。而隨著新媒體的興盛,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出版機構會越來越多。以前的話,一個民營出版商必須做到一個比較大的品種規模才能生存,但未來通過新媒體這種工具,一個小的創意出版機構可以只經營一個小規模的品種,就可以把某一細分領域做得足夠好,就可以生存和發展。我相信這樣的小團隊會越來越多。因為傳統出版機構是以規模來取勝的,會有很多品種,很多人員配置,但它可能沒法保證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做好。這個時候,這些體制外的創意出版機構可以填補這個空缺,專註於去做好某一小塊細分領域。

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傳統出版社對待這些體制外出版機構的態度。因為我們國家是出版許可制度,不是所有機構都可以出版書的。體制外的出版機構始終需要與一個或多個傳統的出版社進行對接,通過這樣的出版平台去出版圖書。我認為,如果體制內出版社能夠把這些創意出版機構作為一個合作夥伴去看待的話,會是非常有利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就像中信出版社,它本身的體量已經很大了,但是依然在跟很多體制外的圖書工作室、出版公司合作。這些體制外的出版機構能夠為出版社提供很好的產品,而對於出版社來說,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出版平台資源、印製規模資源、發行銷售資源來獲得外溢效應,對出版社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進行篩選,選擇跟哪些好的出版機構進行合作,選擇出版哪些優質的圖書。通過這樣的合作,能夠減少傳統出版社在產品策劃方面的研發投入,同時也可以通過集合這些創意出版機構的優質產品來擴大整個出版社的規模和影響力。其實對於每一個這種小的出版工作室來說,他們的出版品種都不是很多,所以不會給出版社造成很大的工作負擔,反而這些小工作室為了生存發展,必須符合市場需要來研發產品,所以他們的產品競爭力是很強的。出版社跟他們之間的合作是一個互利雙贏的關係,這些年一些成功的出版品牌與出版社之間的合作都驗證了這一點。這裡面可能需要雙方之間都抱有一種平等開放、互信互利的合作態度,讓雙方都能得到非常良性的發展。

Q5:從創立「麥田書坊」圖書品牌到創業成立「麥讀」公司,您一直在走「與眾不同」的道路,不斷地轉換自己的思路,尋求對現有困境的突破。我們知道,創造比發現更難,您對行業變化的靈敏感是如何培養起來的呢?是從何處尋找這些靈感的呢?

曾健先生:我覺得對於行業變化的敏感度,首先是因為你身在這個場域之中。有一句話叫「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當你把自己作為一條魚一樣放到水裡,時時刻刻去感受水溫變化,你自然能夠培養出一個非常高的敏感度。你既然從事著這個行業,就應該時常把自己放入這個行業里去感受和思考。可能有很多人在從事一份工作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把它當成一個真正的職業或者說人生中所要做的事業去看待。如果把手頭的事情當成你要終生從事的職業或者要做的事業,你自然會對周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設身處地地思考、交叉換位地思考。如果你是一個出版者,那麼你要經常把自己換位成一個讀者,去感受你現在的閱讀環境和以前的閱讀環境是不是發生變化了。如果一個讀者的閱讀環境發生變化了,那麼出版者的思路是不是也應該要發生變化?經常把自己的角色在出版者和讀者之間來回交換,自然能夠體會到這種環境的變化。

另一方面,我們也是社會人,對於社會的變化、科技的變化,如果是一個留心和注意觀察的人也應該能夠感受到,無非就是把你平時所感受的東西經常投射到你的職業上。時代發生變化了,科技發生變化了,那麼我們所處的職業難道就會一成不變嗎?這不科學。基於這一前提,職業肯定要隨之變化的,關鍵是去思考該怎麼變化。在觀察到環境的變化後,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使你的工作更加符合市場的規律和用戶的需求。

從什麼地方去尋找這些靈感的來源?我覺得就是把你自己放到水裡,你就是一個信息的接收體,接收並解讀,然後分析和思考。當然這可能跟我們做新媒體有關係,我們直接跟用戶打交道,就能更加便捷地了解他們的想法和狀態,通過跟作者交流、跟讀者交流、跟這個圈子裡的人交流,吸收他們對這些環境變化的感受、認識和想法,然後反饋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三)青年法律人的職業發展

Q1:您認為,法科學子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如何正確認清自己的優劣勢、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又該如何處理好自身興趣理想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係?

曾健先生:對於大學生擇業這個問題,我覺得最重要是兩點:第一是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喜歡做什麼;第二是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強項是什麼。我覺得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做自己既喜歡又擅長的事情,這是職業選擇最基本的原則。至於其他的考慮,比如優劣勢、市場需求這些,屬於細節上面的考量。尤其是市場需求這方面,我們做產品的時候需要考慮市場需求,但是當自己擇業的時候,我覺得不用過多去考慮市場需求,因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是為了他人的需求而存在的。每一個人的人生首先是活出自己,然後是活好自己,這是應該優先考慮的。哪怕你做這件事的市場需求並不大,但是你非常喜歡,你也很擅長,為什麼不去做呢?

但達到這兩點都需要我們對自我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當然,我覺得有時候人不一定能對自己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但你可以去進行檢驗。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但是你肯定能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你進入到某一個職業環境里,如果覺得在裡面很不開心,那這件事可能就不是你適合做的事情。那麼,學生在擇業之前,可以通過一些實習去接觸不同的工作場景,去發現自己更適合哪種工作,或者說發現自己特別不喜歡哪種工作,然後從中去認識自己,得到驗證,通過這樣一些實踐去決定職業的方向。另外,畢業後第一次選擇的職業不一定是終身職業,你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再尋求轉換。比如我自己,中專畢業以後最開始做的工作是警察,做了七年警察,後來才考研,最後才到出版行業來,前面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才讓自己明白到底想做什麼。

Q2:您認為,相較於常見的律師、法務、法官、檢察官這些法律職業,出版社編輯工作在福利待遇、工作環境、晉陞空間、工作內容等方面有哪些異同?

曾健先生:在福利待遇方面,剛入行的編輯大概和法官、檢察官差不多,不會很高,但會比較穩定,因為一般都是進體制內出版社。

在晉陞空間方面,一般出版社的編輯是從普通編輯到資深編輯,然後成為一個優秀的策劃編輯,如果管理能力比較強,可能會進入到管理崗位。對於異常優秀的,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工作環境的話,一般出版社應該都還可以,都是屬於體制內的工作環境。

工作內容來說,編輯的工作內容大概分為幾塊。剛進去的時候,主要是對文字進行審讀加工,然後慢慢地,基本功比較好以後,開始策劃選題、聯絡作者組稿,可以獨立策劃自己想做的書。等到成為一個獨立策劃編輯的時候,工作會更加全面,對印製、銷售、宣傳等各個環節都要比較嫻熟。策劃編輯非常像一個產品經理,你要把一本圖書從無到有做出來,最後還要銷售出去,所以你的待遇也是跟你的產品成果直接掛鉤的。你能不能策划出品質非常好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這是決定你職業上升空間的關鍵。

Q3: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法律職業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已成為必然。您認為對出版行業感興趣的青年法律人,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適應出版行業的需要呢?抑或是,作為麥讀文化品牌的CEO,您認為一個優秀的法律圖書編輯應具有哪些品質和思維?

曾健先生:我覺得一個對出版行業有興趣的年輕法律人,尤其是希望將來從事法律出版職業的法學院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閱讀能力,要有比較廣闊的閱讀視野,不要僅僅局限於某一方面的知識。我們自己要是一個讀書的人,看過很多書,有比較廣闊的視野,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專家,但是我們知道很多方面的事情。這樣,你將來才能去跟各個領域的作者和各種書稿打交道。

第二,如果是做一個法律圖書的編輯,還要有比較好的法律專業能力。具有專業能力後,你才具有判斷力,拿到一份書稿以後才能判斷這份書稿是好還是不好。要想做出一個專業的判斷,有賴於比較好的專業基本功。

第三,要有比較好的表達能力,包括書面和口頭的表達。書面表達這方面,因為我們做圖書的編輯,要求自身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不然也無力修改作者的稿件。文字功底不要求達到多麼高的文學成就,而是指對文字的基本把握、語言的規範性、對語言的審美等要具備基本的能力。另外,口頭表達也很重要,因為編輯很多時候需要去跟各個環節的人進行溝通,這就要求你能把你的想法、認識非常清晰地跟其他環節的人表達出來,甚至很多時候還要去說服他們。

第四,要具備人際關係的協調能力。因為編輯工作就像產品經理,會涉及從策划到銷售的全過程,要跟各個環節的人打交道,包括跟作者、美編、印製、發行、宣傳媒體,所以需要有比較好的人際協調能力。

第五,要有一定的管理運營能力。一個產品經理要完成產品從無到有的全程,那麼你需要去考量產品的商業運營。你能不能把這個產品做成功,需要有一種運營管理上面的意識和能力。

說到一個優秀的法律圖書編輯需要具備的思維,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是商業思維,我們做的圖書本身是一種商品,一個商品從生產到銷售必須得符合商業規律;第二是價值思維。雖然圖書是以商業的模式去營利的,但是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圖書這種商品有它的特殊性——圖書是一種知識傳播的載體。通過圖書的出版,我們是對社會貢獻一種知識價值。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書,不應該做什麼樣的書,必須有一個價值判斷。因為你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是投放在這些書上面,那麼你的精力是放在一本有價值的書上,還是沒有價值的書上,這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產品在商業上是成功的,但它不一定給這個社會貢獻了多少知識價值。我覺得我們做書還是要堅守這麼一個標準:你做內容的揀選者,你對你所傳播的東西要有一種責任感,我們必須得要做出價值判斷。雖然不同的編輯可能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但是你始終要有一個自己的價值觀,這決定你會做出什麼樣的書。

此外,大家經常認為做編輯就是去看一本書,給作者改個錯別字。可是我覺得編輯不應該只是這樣一個角色。如果我們僅僅是把作者的書稿簡單地進行一番文字加工,然後把它印成書,其實我們就是作者的搬運工,那我們在知識生產這個流程里所體現的價值增量是很小的,而且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樣的工作交給這個編輯或那個編輯沒有什麼差別。我覺得我們應該認識到:出版業應該是整個社會知識生產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搬運工。有很多情況下,一本書或一系列書其實是因為某個出版社或某個編輯的想法才促成了作品的誕生,才促成了這些優秀的知識內容得以呈現和傳播,這樣的角色才是作為一個出版者、作為一個編輯所能體現的重要價值。所以,我覺得一個優秀的圖書編輯應該也有這樣一種擔當的意識、一種責任感,要為我們這個社會去組織和推動一些優秀的知識產品的產生和傳播。

四、小編結語

這一期的採訪後,小編在想,正如曾健先生所說的那樣,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可能就是做自己既喜歡又擅長的事情了吧。在年輕的時候、在對未來猶豫不決的時候,多去體驗,多去思考,多去感悟,適時抉擇,毫不猶豫。希望讀者們和小編都能有足夠的幸運和勇氣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調魔法學園 的精彩文章:

TAG:D調魔法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