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3D列印新突破!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3D列印新突破!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3D列印這門技術早在1986年就已經誕生了,當時是由美國的科學家查克·赫爾所發明。但礙於技術不夠成熟,知曉3D列印技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近幾年,科學進步飛速,這項頗為冷門的技術突然又火了起來。人們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小到鋼筆和印章,大到汽車甚至房子都能夠列印出來。這一項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之處。甚至在醫學方面都有它的身影,那就是3D列印器官。但由於人體器官十分複雜,3D列印器官遲遲都無望能夠普及。

近日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指出,來自荷蘭特溫特大學的湯姆·黑爾教授和其團隊所發明的空中微流體技術將能夠大大提升列印人體器官的成功率和效率。這種技術讓生物學家能夠精確控制和操縱不超過一微米(0.001毫米)的微小滴液。在這項技術突破之前,科學家們使用相似的技術填補一立方厘米都要花上16個小時左右。而現在使用這種新形式的微流體,僅僅需要幾分鐘。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能夠更加普及地使用上這項新技術,修補和列印人體器官將變得更加便利和廉價。

說了那麼多,空中微流體技術到底是一項怎樣的技術呢?

空中微流體技術即為微流體技術中的噴射技術。指在微觀尺寸下操控和檢測複雜微流體的技術,是在微電子、微機械、生物工程和納米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全新交叉學科。這項技術使用直徑小於100微米的孔來產生微滴。產生的微滴可用於運載微反應中的微量試劑,以及將微量DNA樣品派送到載體表面形成微陣列,即能夠用非常微小液態粒子組合成人們想要的樣子。

除了能夠高效的列印人體器官之外這項技術還有其他的用處,因為其具有體積輕巧、使用樣品/試劑量少、反應速度快、大量平行處理及可拋棄式等優點,因此在生物技術研究上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例如:用以研究人類的基因組成等等。

等到這項技術能夠廣泛的普及,想必能夠給許許多多需要更換人體器官的病人們帶來福音。希望這項技術能夠儘快普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科學 的精彩文章:

在我們欣賞月亮時,人類已在上面留下了180噸垃圾

TAG:第一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