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城並沒有多高,真的有防禦外敵的作用嗎?

長城並沒有多高,真的有防禦外敵的作用嗎?

長城城牆的高度在7-10米左右,依山勢而建,現存的長城主要為明長城,總長度大約8800多米。它的高度雖然比古代的城牆要矮一些,但是對於防禦外敵來說還是能起到較大作用的,而且除了對外的防禦作用之外,它還起到邊境線的作用,防止國內的居民外遷。

自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就開始修築長城,尤其秦始皇築長城最為著名,和秦朝北伐匈奴有很大的關聯,後世也有不少人認為,秦朝的滅亡與修築長城有關。

在對外戰爭中,常常主要有防禦、通信和前進基地三個作用。當時長城以外居住的主要是游牧民族,他們的戰爭方式以騎兵為主,技術並不是很發達,也無法製造大量有效的攻城工具,所以長城的高度對於這些人來說就像一道天塹,想要逾越的難度還是比較高的。

在連綿不斷的長城上,修築了數目眾多的烽火台,當有一處遇襲之後就可以點燃狼煙,這可以通知附近的數位部隊前來救援,也可以向遠在京師的統治者彙報信息,在沒有高效的通訊手段的時代,這種方式已經十分先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朝有詩云,「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說的就是烽火狼煙的故事,在敵人剛剛發動進攻開始,抵禦侵略的部隊就已經出發準備作戰,這比依靠信使送信要節省很多時間,烽火台與驛站網路構成了我國古代防禦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古代的道路條件比較差,運輸能力也非常弱,而戰爭對於物資的需求又非常巨大,所以有一個對外作戰的前進基地就非常重要。

我們觀看古代歷史中的記載,很多戰爭發生的時候,雙方都會儘可能的派遣部隊騷擾對方的糧道,糧食物資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指標。所以無論對於進攻方和防守方來說,保護自己的運輸線路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有了長城的存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自己的糧道暢通,如果對長城外的游牧民族發動作戰,長城對於運輸體系的保障作用就更加明顯。

除了對外的防禦功能之外,長城還有劃定邊界線的作用。在戰亂髮生的時候,古代民眾通過遷徙的方式來躲避戰亂,在中原王朝衰落的時候,也有很多民眾選擇投靠游牧民族,這會造成國家人口的大量流失,而對於農耕國家來說,人口就是財富,而且大量的人口遷移到敵方的領地內,這也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資弟行為,而長城的存在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

在國家穩定時期,也會有很多犯罪分子想要出境逃亡,長城也可以作為一道關卡來阻止這些人的出逃,而且在很多時候,長城的對內防禦作用要大於對外防禦作用。

隨著古代中國版圖的不斷擴大,長城游邊境的防禦工事,轉變為國家內部的防禦體系,受重視程度正在不斷減弱,而且隨著戰爭形態的改變,長城的防禦作用也沒有那麼突出了。不過在近代戰爭中,中國軍隊也曾依託長城來抵抗日寇入侵,這座古老的防禦工事,還在為中華民族的延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現在的長城早就已經沒有了戰爭防禦的用途,變成了一個世界知名的旅遊景點,那雄厚的城牆彷彿還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靳看車 的精彩文章:

TAG:小靳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