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網路問診有技巧

網路問診有技巧

生了病每個人都想找到最好的醫生,同時藉助網上諮詢,可以便捷地獲得醫療資源,並且與面診互為補充。

網路雖好 也要用對

網路問診有技巧

01

網上如何選醫生

在中國,大家看病第一步是選擇醫院,然後再選擇醫生。在不同級別的醫院,醫生的整體水平會有較大的差異,在級別高的醫院找到靠譜醫生的概率會大於級別低的醫院,但要在同級別的醫院篩選出靠譜的醫生確實有難度。一般來說,病人找醫生著重搜口碑、職稱年資等。

口碑:醫生的口碑對病人的選擇影響很大。以前很多醫生是靠病人的口口相傳成為了名醫,在互聯網時代也產生了不少通過網路傳播的名醫。現在很多醫院把患者滿意度作為考核醫生的指標,但我要潑冷水的是,患者的口碑和醫生的靠譜程度相關度並不大。

要了解一個醫生,一個科室的同事都需要共處幾個月甚至大半年才能有個大概判斷,而患者和醫生接觸的時間非常有限,很多時候只是門診短短數分鐘,住院也大多幾天半月,而且醫學專業性很強,有些藥物用了短期內會有很明顯效果,但遠期可能造成傷害。在醫患關係緊張的環境下,患者的態度也會影響醫生的決策,「圓滑」一點的醫生會順著患者的要求而不是遵照醫療原則來治療,網上口碑可能反而更好,患者不太可能根據這些信息判斷出一個醫生醫術的好壞。除了在一些以改善患者外觀滿意度為目的專業里,比如整形、口腔正畸等,可以參考一下患者的口碑,其他醫學專業用口碑來衡量醫生並非完全可靠。患者口碑唯一可以用來參考的是醫生的態度。如果你很在意醫生的態度,上一些就醫類網站看看他的投票和評價是個不錯的方法。

也有人說通過醫院裡的熟人打聽醫生會比較可靠,同事的口碑肯定比患者的口碑要靠譜一些。但除非是同一個科室,或者關係密切的科室的同事,不然參考意義也不大。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口碑都不靠譜,醫生在自己專業領域範圍內的口碑是比較靠譜的。比如醫生碰到自己,甚至自己醫院的醫生也沒信心處理好的疾病,他們再推薦你去找某專家,那被推薦的人基本是靠譜的,但需要被醫生推薦去外院治療的病人是很少的。

職稱和年資:醫生的職稱和年資一般都可以查得到。中國醫生是以職稱來劃分等級,職稱的評定主要和工作年限,科研及寫論文有關。工作到了一定年限,就可以考個主治,過幾年再申請到了課題,發表幾篇論文,把副高級職稱一考,終究也會成為主任醫師。一般來說,職稱高代表工作年限長,經驗豐富,但有些博士讀書時很少上臨床,工作後很快就可以直接考副高,再多幾年就把主任醫師的職稱拿到了,但臨床經驗卻很欠缺。

醫生這個職業還是很注重經驗的,至少要在臨床摸爬滾打那麼些年才能把該見的病都見上,很少有人能在實驗室里摸索成為名醫。相反,有些醫生喜歡臨床但不善科研,拿不到課題也發不了好文章,職稱就停留在主治醫生這個級別,但業務能力卻很強。所以我個人覺得相對於職稱,醫生工作的年資更重要。

那應該找什麼年資的醫生比較好呢?就醫生培養訓練體系來說,住院醫生還處於學習訓練的階段,不太可能獨當一面,所以看病最好是找主治以上的醫生,很多醫院也規定有主治醫師職稱的醫生才能出專科門診。在主治以上的醫生里,我個人認為工作時間在10年-25年的醫生比較合適。這個年齡段的醫生完成了基礎訓練,技術已經成熟,而且一直身處臨床一線,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體力和精力相對比較旺盛,臨床決策也會相對勇敢一些,而且他們還處於攀爬階段,和同事存在一定競爭,知識更新和技術提升的動力也更大一些。

02

如何利用網路諮詢

網路諮詢不能替代醫生的當面診療,這是事實。看病需要視、觸、叩、聽,隔著網路頂多能完成視、聽兩項,而且在循證醫學時代,診斷對化驗、輔助檢查的依賴度也越來越高,除了少數疾病,能在網路上完成診斷的病很少。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網路也有面診不具有的優勢。它沒有地域的限制,而且快捷便利。對偏遠、醫療落後地區的人來說,要得到可靠的醫療服務很難,現在藉助網路,可以問到全國最好的醫生。對於一些專科問題,哪怕是隔著網路,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給的意見,可靠度未必會比當地醫生面診的低。對大城市來說,大醫院常常人滿為患。患者一些不複雜的健康問題,有時只想問醫生幾句話,比如請教一下孩子餵養、睡眠問題,去社區醫院擔心醫生不可靠,去大醫院要排隊挂號大半天,時間和精力成本都很大,有了網路,就可以用小成本問到自己信任的醫生。

此外,到網路上接受諮詢的醫生,往往是具有自我品牌意識的醫生,對自己諮詢的質量和態度也會有更高要求。相對於在醫院裡,在網上醫生可以為自己的服務設定自己認可的價格,他可以通過純粹的技術服務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所以,面診和網路資訊,並不是誰要替代誰,而是可以互為補充。那怎樣才能得到可靠的網路諮詢呢,如何在網上向醫生諮詢呢?

社交媒體查可靠資訊:

1.選擇恰當的醫生。有的醫生很喜歡在網上和網友互動問答,而有的醫生幾乎不這樣做,甚至在簡介里明確註明微博不接受問診。向前面那種醫生提問,得到答覆的概率自然更高。向粉絲少的醫生提問比粉絲多的醫生提問,得到回復的機會大得多。現在醫院的分科越來越越細,很多醫生只診治少數幾種病,對於自己專科內的疾病,醫生會更有把握,回答的意願自然高。比如拿兒科問題問兒科醫生,得到答覆的概率肯定比問內科醫生高。

2.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在微博上,如果想得到回復,@醫生比發私信給醫生得到回答的機會要大得多;在微信公眾號上,在留言區留言比對話框發送消息得到回答的機會要大得多。原因是私信和對話框的消息是私密的,你的隱私是得到了保護,但醫生往往更願意選擇公開的問題去回答,目的是為了增加信息的傳播。同時@多位醫生比@一位醫生得到回復的機會小得多。@的醫生越多,責任分攤得越薄,醫生回答的意願也就越低,除非你的問題很典型且具有傳播性。

3.選擇恰當時機。在微博和微信剛發布的時候,醫生往往會看一下評論,然後挑選部分評論回復並上牆,而後面的評論就很少看了,所以「趁熱」提問很重要。

付費的更可靠:

辛辛苦苦打了很多字,上傳了圖片,然後私信發給醫生,結果卻石沉大海,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經歷。但如果換位思考一下,醫生每天上班那麼忙,接到不太熟悉的親戚朋友的諮詢都煩,為什麼下班後還會願意免費在網上為陌生人解答?如果他的回答引發了一些後果,他可能還要因此惹來一些麻煩。

沒有付費的提問,偶爾運氣好,可能得到了一個比較可靠的答覆,但大部分時候,要麼是犧牲隱私問了一個有傳播意義的問題得到了回復,要麼是石沉大海,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去描述病情,還可能得到一些不可靠甚至暗藏陷阱的答覆。

和在醫院裡會遇到熱心的醫托一樣,在網上尋醫問葯也經常會有熱心人來幫你解答,但你也要知道,在網上「義務解答」,已經是一些民營醫院常用的拉客手法,通過免費的解答誘惑或恐嚇你到醫院。省下一點諮詢費,最終可能花更多醫藥費甚至損害了健康。這就是免費的代價。

對於開通付費諮詢的醫生來說,他標價出售自己的專業服務,如果想讓更多人來買他的服務來獲得收益,他就需要把自己的諮詢工作做得更專業、更優質,所以只要能回答的,醫生都會儘力回答,而且會想方設法來幫到你,以證明他的服務物有所值。和患者一樣,醫生也是「自私」的,醫生參與網路諮詢問答,最大的動力來自經濟收益或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自私」不可怕,「自私」的人通過優質服務他人來獲得自己的回報,這也是社會前進的力量。

03

網路諮詢要注意什麼

和破案一樣,醫生判斷病情也需要找證據,你提供的信息越詳細越清晰,醫生判斷也會更準確。除了年齡、性別這些基本信息,還要把主要癥狀,癥狀變化情況,持續時間這些講述清楚,如果看過了醫生,診斷和治療情況也要說清楚,如果做過檢查,也盡量把報告提交。

圖片要盡量提供病灶多角度拍攝,至少包括一張遠鏡頭和近距離各一張,必要時可以使用微距拍攝,X線、CT、MRI膠片翻拍要盡量呈現圖像的細節。同時把自己需要解答的問題明確告訴醫生,醫生才好有針對性地回答。切忌問「我孩子發燒了怎麼辦?」這樣的問題。

此外,急重症最好不要在網上求助。因為醫生回答網上諮詢大多在業餘時間,很難做到收到問題馬上回答,不要因為在網上等回復耽誤了病情。另外因為網上獲得的信息有限,對於複雜的病情也很難準確判斷,如果是在醫院面診都很難診斷清楚的問題,在網上得到解決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文:深圳市美中宜和醫院小兒外科醫生 裴洪崗

編輯:張士國

校對:閔青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網上購葯如何去偽存真
6點幫您預防腦血管病發作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