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願詩人常相逢:李白巧逢王昌齡,世上便多了兩首曠古七絕!
開元二十七年(739)秋,漫遊江淮歸來的李白在岳州偶遇王昌齡。
王昌齡比李白年長三歲,但出道很早,早在開元十五年(727)便進士及第,踏入仕途。他詩名早著,有「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之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詩,被視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李白與王昌齡神交已久,雖是初次相見,卻如故人重逢。李白多年來仕進無門,心情很不好,而王昌齡此行是在貶謫嶺南的途中,心情比李白還要壞。兩人相遇,別有一番感慨。
臨別時,王昌齡寫了首詩贈給李白: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應該說王昌齡這首《巴陵送李十二》寫得極怪,既然是送別朋友的,怎麼通篇都是肅殺之景,竟無一字可見友情之濃呢?
其實,詩眼就在最後兩句。
「秋城」,語出西漢劉歆的《甘泉宮賦》:「軼陵陰之地室,過陽谷之秋城」,代指長安。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寓意就是「長安難見,功名如水」八個字,這是王昌齡多年官場生涯的一種感悟,卻藉由景色道出,真不愧為「七絕聖手」。
盛唐才子們很少有不看重功名的,連「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的孟浩然也不例外,王昌齡深明此理,因此面對功名心尤其強烈的李白,他只能用這首語意隱晦的贈詩,給這位天才詩人一點啟示。
李白當然知道王昌齡想說什麼,而且他也知道,王昌齡說的,自己根本做不到。
「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錢鍾書在《圍城》里用來形容婚姻的,可是用於唐代的官場,也同樣貼切。
王昌齡早就是城裡的人,而且是一個受了傷的人,可他現在逃無可逃。朝廷要把他貶謫到嶺南,他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李白則不同,他一直只在城外徘徊。他堅信自己缺的只是一個機會,只要機會來臨,功名唾手可得,正所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孟浩然的高才黜落,宋之悌、王昌齡的遠貶天涯,以及自己屢次的干謁無功,並不足以成為他停步不前的理由。沒辦法,這就是李白!
這一次,李白應該少不了詩贈王昌齡,可能已經失傳了。
十年匆匆而過,轉眼到了天寶八載(749)春,正在吳越漫遊的李白得到一個消息:王昌齡因「不拘細行」,被奸相李林甫所忌,由江寧丞(今江蘇南京)貶為龍標尉(今湖南黔陽縣西南)。
此時的李白,與第一次偶遇王昌齡時大有不同。十年來他詩名日盛,並於天寶元年(742)秋奉召入京,得天子降輦相迎、御手調羹。然而,李白要的豈是這些?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瀟洒不羈的背後,實則是理想落空的大悲哀。
想起當年王昌齡暗示他的「長安難見,功名如水」,李白頗多感慨。在揚州,李白為王昌齡寫了一首詩,這就是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揚州花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子規」即杜鵑,一般暮春出現,啼聲悲切。首句借落花、啼鳥渲染出一種悲愴的氛圍,次句突出龍標之遙遠蠻荒。最後兩句乃千古絕唱,詩人想像著明月和自己的愁心隨風而去,陪伴著王昌齡直到夜郎之西的龍標,想像奇特,寄情深厚,也惟有李白能到這個意境吧!
但此時的李白不會想到,七年後的至德元年(756),王昌齡辭龍標尉歸家,莫名其妙成了濠州刺史閭丘曉刀下之鬼。
李白更不會想到,九年後的肅宗乾元元年(758)春,他自己也會踏上流放夜郎的漫漫旅途……
春風不到夜郎西,愁心明月誰與寄?
TAG:三好詩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