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又一位前生是高僧的國學大師——饒宗頤

又一位前生是高僧的國學大師——饒宗頤

饒宗頤: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他是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他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佛緣深厚,畫意禪心

饒宗頤先生自幼便接觸佛教,對佛教有很深的體驗。他曾在《宗頤名說》一文中說,「自童稚之年攻治經史,獨好釋氏書,四十年來幾無日不與三藏結緣。」他的書架上插滿了中文、日文版的《大藏經》,以及泰國的《巴利文藏》,對佛教有深厚的研究。

他人生的第一個導師是自己的父親饒鍔,父親做學問按照清朝樸學的路數,對詩詞歌賦和佛學皆感興趣,並寫過一本《佛國記疏證》,為佛學經典《佛國記》作注。年幼的饒宗頤充當父親的助手,為其抄寫整理,直到晚年,他仍然能背誦《佛國記》的一些段落。

饒宗頤先生書法

饒先生十幾歲時就開始學習打坐,而且每天堅持。他雖然沒有出家,但他對佛學的悟性極高,因此季羨林先生稱讚他時說:「饒宗頤先生是能預流的。」所謂預流果者,來源於南傳佛教,意思是指修行欲達最後之阿羅漢果,須自預流入,得預流果,即已除塵世煩惱而出俗人聖者也,也是得大道者。可見季羨林先生對他的評價之高了。

饒宗頤先生一次在日本旅遊時,偶然發現日本古代有一高僧也叫「宗頤」。他與人打趣地說:「若人真能轉世的話,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

1981年秋,他游太原、大同等地,在華嚴寺旅遊時,饒宗頤教授無意中又發現有一經書的寫序人的名字也叫「宗頤』,與自己名字相同,此人是北宋高僧釋宗頤。他看後,甚有感觸,即隨口賦詩一首:

竊喜同名得異僧,秋風正馬事晨征。

華嚴寺前掛飄去,豈是生前此誦經?

於是他制印一枚:「十方真定是前身」。

饒先生在佛教繪畫方面也有很深造詣,尤其是他的觀音畫是畫得比較多和有特色的。畫面莊嚴而透露出婀娜美麗,有時候,觀音頭頂金、藍寶冠,腳踏蓮花;有時候又華冠華髮,頗富裝飾意味。看饒宗頤先生的觀音畫,心如蓮花般的清靜,看無量壽的畫像,使人產生尊重恭敬之心。

有人評論他的觀音畫是「流暢而富有畫家獨創性的淡雅的用線,有一種迴旋的音樂美,使人頓悟"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境。這是畫家出入傳統而深悟新世紀當代人審美情趣的佳作。」而看饒先生的《敦煌大自在菩薩》,傳達出「轉苦以為樂」的大自在的境界。

饒宗頤先生畫作

慈悲喜舍,天人互益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季羨林曾倡導「天人合一」,饒宗頤則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他倡導「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有人說,饒宗頤不食人間煙火,安心書齋做學問。其實不然。

香港大嶼山有一遊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斗大的《心經》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作的,他要為香港開啟智慧。他說:「心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欲,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

香港心經簡林,饒宗頤先生2002年創作

饒宗頤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他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饒宗頤詩作中最能體現大師境界的名句。有學者認為體現了一種對「超越性大智慧」的追尋。其實這種追尋也是饒宗頤的一個重要精神特質。

每個與之近距離接觸的人,都會感到他有一種超凡脫塵的「單純」和「自在」。而且,惟其具有大智慧,才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他把《饒宗頤學術館》叫「小學」(該館外文名PetiteEcole TheUniversity ofHongKong,其中PetiteEcole是「小學」之意),他說因為他不敢把自己放大,他說他還是一個小學生。」在《皇門靜室的「小學」》寫道:「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個不可知的斑點,亦像一根蘆葦,很容易被一陣風所摧折」;「人是多麼脆弱而無知啊!人應該承認自己的渺小!」我想饒宗頤的這席話是真正的哲人、智者的感悟。因此,他也說自己「不敢寫自傳,沒有可傳之處,一切還在追求中」。

關於「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詩句。饒宗頤談到,「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做了(這)兩句詩,就是這樣來的。『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國人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國人講德,這是世界上沒有的。『德』很重要,『德』是第一,然後立功、立言。比如你寫幾句詩,大家都傳誦,這個也是『立言』。」

饒宗頤先生書法

「中流自在心」中的自在,他自稱還沒有做到萬分之一。他說,「現在講的『很自在』,這是很淺的講法,『中流自在心』中的「自在」是佛教語。我寫『心經簡林』,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觀世音是怎麼來的呢?觀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變來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觀音。『自在』,就是佛的狀態,像觀世音的心態;『中流』,在水的一半,說明那種狀態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教認為行者到達彼岸的無上法門。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正是其生命境界的真實寫照。

祈請十方四眾弟子共同祈願,追思迴向:深切緬懷饒宗頤大師,彌陀接引,往生西方,上品上生,乘願再來,普利有情!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印祖開示】枉讀聖賢書
「攜手生態保護 共建美麗中國」——2018太湖環保護生行動誠邀您!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