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普通群眾對大眾媒體的期待

一個普通群眾對大眾媒體的期待

昨天這則新聞《含淚送別!8毛錢治好高燒的「不打針爺爺」,這才是醫者仁心》在票圈刷了屏。

講真,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由得精神一振——這個題目取得好啊!短短20字的標題,能出現如此多的表述漏洞與邏輯錯誤,也真是不多見。

一.8毛錢治好高燒:

首先,高燒是一種癥狀,而不是一個診斷。嚴格的說,它叫做「高熱」。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6度-37度,高熱39.1~41℃,引起發熱的原因,太多了。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風濕熱,狼瘡,血清熱……需要治療的是疾病,而非癥狀。換句話說,我骨折了,很疼,你給我一針麻藥,我不疼了。這是一個「8毛錢治好疼痛」的故事。但這並不代表我好了。

而對應的故事,就更有趣了:

「幾年前,一對年輕夫婦,匆忙找到胡皓夫,孩子高燒,什麼葯都不見效,胡皓夫仔細看了病情之後,開出了藥方,當孩子家長花八毛錢買了葯時,已經開始計劃帶孩子尋醫問葯,可他們沒想到,孩子用藥時間不久,體溫竟然漸漸退了下去。」

原諒我說,這個故事帶著極強的模糊性與孤證色彩。

孩子得的什麼病?沒交代。孩子看了哪些醫院哪些科室?沒交代。之前的醫生給出了怎樣的治療?沒交代。胡醫生開的什麼葯?沒交代。體溫由多少降至多少?沒交代。體溫降至正常後,病情有沒有反覆?沒交代。

這就好像小時候常常聽家裡老人說:哎呀你看你鄰居家張大娘家的孩子,肚子疼了好幾天了,醫院都看不好啊,請了鄰村的李大仙,給了碗神水喝了就好了。

您作為國內權威媒體,作為一流記者編輯,寫出這樣的鄉下大娘口口相傳的故事,您還真是接地氣啊!講真,我是很懷疑這則故事真實性的。我思考再三,八毛錢能退熱的葯,大概只有撲熱息痛了。

二.「不打針爺爺」:

首先,這個對應的故事真是很值得回味的,「2018年,老人88歲。自1989年之後,老人就很少給患者打針了」。1989年時,老人已經60歲了。極有可能作為退休後返聘醫生,主要負責門診工作。而門診能處理的患者,一般較為輕微,病情嚴重的,收住院後由病房醫生負責處理。人民日報的記者巧妙的隱藏了這一部分患者,呈現給觀眾的就是:你看,這位老專家,他可以不打針就給患者治好病。

其次,吃藥,一定比打針好嗎?

這個問題,你問多高明的醫學專家,他都不敢給你一個確切的答覆,他會告訴你,選擇打針還是吃藥,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就具體藥物而言:速尿靜脈注射過快則可能導致耳聾,口服就不會。青黴素V口服會因為有食物影響吸收導致療效差,注射就不會。比如,就具體疾病而言:敗血症,膿毒血症,你不僅要輸液,還要緊急輸液,在培養結果未之前就要緊急經驗用藥。

而人民日報,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在口服用藥還是靜脈用藥這個問題上,早在幾年前就在大放厥詞。2014年1月9日,人民日報微博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援引衛計委的公告說:

【緊急擴散:過度醫療太嚴重 用藥請記住一句話!】公眾用藥知識普遍匱乏。央視調查發現,在北京某醫院,輸液大廳早上就座無虛席,有人感冒輸液,有人換季也輸液…其實小病輸液,有害無利!記住一句話:能不用藥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能」的度量在哪裡?「小病」小在哪裡?「感冒」能否排除肺炎心肌炎?

你沒講清,你也講不清,但你卻給群眾灌輸了這麼一則信息:吃藥比打針好,打針比輸液好。缺乏理論知識基礎的群眾完全可以憑藉人民日報的權威去質疑醫生作出的輸液的決定。人民日報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這種絲毫不尊重專業的做法,不僅對醫療環境毫無助益,反而促生了群眾對於醫生的質疑,其直接結果就是製造矛盾,割裂醫患信任。

15世紀發明注射器之前,所有的醫生都是不打針的。皮下注射器的出現是現代醫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正是由於皮下注射器的出現,疫苗接種才成為可能,正是由於靜脈注射器的出現,藥物濃度才能迅速獲得提升以更有效的對抗病菌,正是因為輸液技術的存在,藥物才能避開腸胃吸收的阻礙作用,避開肝臟首關消除的作用,達到幾乎100%的生物利用度。

我重申一遍:注射器的出現是醫學進步的表現,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人民日報毫無專業知識指點江山的樣子,不但愚蠢,甚為可恨!

三:這才是醫者仁心

重點就在這個「才」字上。

「有位老專家能八毛錢治好高燒。」——這才是醫者仁心:為什麼你們不能,為什麼找你們看個感冒都要花二三百?你們有沒有醫者之心?

「有位老專家能不給患者打針」——這才是醫者仁心:為什麼你們不能,為什麼你們要讓我們花那麼多錢住院輸液?你們有沒有醫者之心?

胡醫生從醫50年,我相信感人事迹不勝枚舉,而人民日報偏偏挑了個沒頭沒腦的故事,掐頭去尾移花接木迎合自己好無專業依據的歪曲理論;最後再拿醫德的帽子狠狠的扣你。真是高明!

人民日報無疑是高明的,他深諳找到矛盾點,製造對立,煽動情緒乃媒體吸睛的不二法門。

灰色的真相沒有吸引力,二分黑白的對立卻極具煽動性——所以,謠言,總是比真相更吸引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客觀中立總是顯得冷漠而疏遠,「設身處地」的選擇一個立場,完全的發出某個立場的期待卻總能引起共鳴——所以,情緒,總是比道理更能打動人。

現如今的醫療環境,令老百姓不滿的是什麼?看病難看病貴。他們期待的是什麼?看病便宜。

好,那就按照你的期待,塑造一個「完美醫生」給你:他不但可以八毛錢治好高燒,他還可以不打針,他還80多歲的帶病堅持工作,關鍵是,他一個月只拿6000多的薪水,在朋友里,他是最窮的。

所以,他完美了。他盡心竭力提供廉價醫療,他還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個形象迎合了群眾的期待,引發的群眾的共鳴,短短時間,閱讀量破十萬,點贊破四萬。

而這個人民日報刻畫出來的,有悖專業知識虛假形象,不但將胡醫生強迫性的推向神台,又在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這才是醫者仁心」的標題下,將全國的70萬的醫生設立了道德絞刑架。

人們對於胡醫生的敬重,勢必引發對現如今醫療環境的不滿,錯誤的專業宣傳,勢必引發患者就醫時對醫生專業判斷的質疑,這些媒體是否考慮過?

看似在讚揚,其實在抹黑,看似在哀悼,其實在消費,其心可誅

最後,很想跟人民日報講幾句話。

這些年,《烏合之眾》這本書很火,我也看了。幾乎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認可書中的一個觀點,就是:群眾無觀點。

群眾確實無觀點,群眾確實是被裹挾著前進的,群眾無觀點是因為他們不可能獲得全備的專業知識,不可能在每篇報道中分析其合理與不合理之處。群眾無觀點更是因為,他們對於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有著樸素的信任:報紙上怎麼會說謊?

所以,媒體人,你要有節操!!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我想雙城記開篇這句話,用來形容今天的網路時代是再合適不過的。現如今的網路環境給了人們以最大的自由,傳統媒體,自媒體,甚至個人,都擁有自由發聲的權利。

然而網路賦予人們話語權,卻並沒有賦予話語權擁有者忠於事實的操守,也沒有賦予讀者分辨是非的睿智。話語權本身作為一種權利的象徵,同時又與利益相聯繫時,網路輿論的珠玉摻雜,片面與虛無便不可避免的出現。

中國的新聞媒體行業日趨市場化,自媒體不斷崛起與傳統媒體之間抗衡角逐。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你是否還記得作為一個媒體人」客觀,公正,平衡「的職業道德要求,還是你早已忘卻初心,本著「得流量者得天下」的王牌準則,報道內容流於「低俗,煽情」,甚至不惜以「愚民」的方式博眼球,賺取流量?

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在謠言比真相更受歡迎更受追捧的今天,你否能保留一點文化自信,與群眾的情緒保持距離,盡量客觀全面的展現事實,哪怕是群眾不喜歡的事實。而不是迎合大眾心裡,扭曲為直,甚至刻意製造對立,煽動情緒?

我還是願意相信,相信人民日報作為國內權威媒體,不會為了流量,為了利益,節操碎盡,不顧廉恥。相信人民日報作為新聞人,有著對專業的敬畏,不會不懂裝懂給群眾以錯誤的誘導。相信人民日報會作為一股正義的力量,在現如今這個真假摻雜的輿論環境下,盪濁滌清,給群眾已正確的引導。

希望人民日報,不負眾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燒傷超人阿寶 的精彩文章:

2018你的新年計劃里,是否也有一部分留給藝術

TAG:燒傷超人阿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