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臘肉會得癌?言過其實
近日,臘肉、臘腸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一句「吃臘肉會得癌症」,嚇退了不少愛吃臘肉的吃貨。臘肉到底還能不能吃?專家表示,只要臘肉本身沒問題,就可以放心吃。
亞硝酸鹽的生成需要條件
網上說,腌制臘肉要放入大量鹽,這些鹽會經過化學反應轉化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人體的致癌因素。
首先,食鹽需要在細菌的作用下才能轉化為亞硝酸鹽,而傳統手工製作的臘肉是用足量食鹽經長時間腌制風乾而成,在這個過程中細菌已經被消滅了。現代工業製作臘肉時,加工者為了改善臘肉的色澤和口感,往往會添加工業鹽、著色劑、防腐劑,才導致亞硝酸鹽超標。其次,烹飪臘肉時,一般都要經過水煮,即便臘肉中含有亞硝酸鹽,經過水煮後基本上都被溶解掉了。
熏烤過程中溫度是關鍵
網上說,當熏烤的溫度達到300℃以上,肉會滴油,產生大量的濃煙,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會出現一種名叫環芳香烴的物質。
其中的苯並芘是強烈的致癌物質,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吸入臘肉當中。傳統工藝熏肉講究的是慢火慢熏,在熏烤時會精選優質木材,溫度也會控制在300℃以內,能有效抑制苯並芘等毒害物質的產生。而工業生產的臘肉則不同,加工者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普遍採用高溫熏烤的製作方法,並且使用的熏烤工具材質不佳,所以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天天吃和偶爾吃效果不同
網上說,臘肉的鹽和脂肪含量很高。
每100克臘肉膽固醇的含量是同等質量豬肉的1.5倍,鹽含量是同等質量豬肉的十幾倍,過多食用臘肉會導致膽結石、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從理論上來看,這一說法似乎沒有問題,但臘肉致病的前提是過量食用。一個健康人如果想靠吃臘肉吃出病來,可能需要常年保持一日三餐都吃臘肉的習慣。很顯然,這是不現實的。實際上,雲南、廣西、貴州等地的農村人經常吃臘肉,卻很少有人因此得癌症。所以,無論是致癌還是致病,一切離開劑量談致病的說法都是不可信的。一個正常人吃點臘肉於身體絲毫無礙,即便偶爾多吃幾口,也不見得就會得病。
健康吃臘肉要注意三點
如果自己在家裡腌制或熏烤臘肉,首先要選用新鮮健康的豬肉,使用松樹、柏樹等優質木材作燃料,控制好溫度,慢火熏烤。其次,臘肉製作好後要注意儲藏方法,防止霉變。
如果購買臘肉,首先要選擇可靠的購買渠道。其次要仔細挑選,那些包裝不完整、顏色過於鮮亮、表面濕軟的臘肉不要買。顏色過於鮮艷發亮的臘肉很可能是使用了添加劑,要謹慎購買。
有些熏肉表面看似金黃,聞著煙味很重,手捏著很軟且易起坑,這種肉屬於急熏而成,表面的煙塵對人體有害。剛剛熏制的臘肉還不能稱為「臘肉」,因為它沒有經過充分發酵和風乾的過程,這種肉質中含有還沒被分解的肉毒桿菌,對人體有害。出現霉變腐壞、擱置時間較長、表面有較嚴重哈喇味和嚴重變色的臘肉,建議不要食用。
烹飪時應先過水煮,以清炒、蒸煮的方法為主,避免高溫煎炸。此外,臘肉在製作過程中,很多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都喪失了,所以烹飪或食用臘肉時可搭配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彌補臘肉中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失。孕婦、小孩、心血管病、胃腸病、腎臟病患者等因身體機能比較特殊,不宜多吃臘肉。
腊味食品四類人更應少吃
寒冬臘月吃「腊味」是中國人的傳統。特別是在過年過節時,餐桌上更是少不了自家做的臘腸、臘肉。腌制臘貨要用大量的鹽,因為高濃度的鹽能抑制細菌生長,延緩食物的腐敗變質。平均100克腊味食品中的鈉含量近800毫克,遠超過人體正常需求。因此,腊味食品應該少吃,而以下四類人更應少吃或盡量不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
人體細胞膜上有許多與鈉離子有關的通道,如鈉離子-鉀離子通道、鈉離子-鈣離子通道、鈉離子-氯離子同向轉運通道等,這些通道負責維持體內電解質的平衡及相應臟器的活動。體內鈉離子的突然增加會導致相應效應器官的收縮,如血管、平滑肌等。食用這些高鹽食品會導致血壓的升高、心律不齊以及血脂升高而加重病情,故高血壓、高血脂及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少吃。
腎病患者
體內的鹽主要經尿液排出體外,要排出體內鹽分需要多喝水,這無形中會加重腎臟負擔。患腎炎、腎功能不全的人食用高鹽食品會導致病情加劇。
痛風患者
腌制食品多為油脂含量高的肉類製作,其代謝會產生大量尿酸,加重痛風患者病情。
甲亢患者
我國食鹽普遍為含碘鹽,而甲亢患者應減少碘的攝入。
文/武漢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吳傑
邱千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用優質臨床研究,打造科研競爭力|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出!男性不育可能是這個基因突變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