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排擠,被打擊,被流放……「詩豪」劉禹錫將困難踩在腳下的樣子真帥!

被排擠,被打擊,被流放……「詩豪」劉禹錫將困難踩在腳下的樣子真帥!

羅衡衛做客國學講座 王翟攝

近日,省教育資源評審專家庫專家、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羅衡衛做客國學講座,帶領大家去真正認識「詩豪」——劉禹錫。

他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涼地」23年,卻依然高歌著「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時代最強音;他以達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氣度,展示自己的堅毅高潔、錚錚傲骨;他以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難,走向未來。

他就是「詩豪」——劉禹錫,唐朝著名詩人,和白居易共稱「劉白」,並被白居易稱讚為「詩豪」。劉禹錫的一生,在政治上,是鬥爭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擊中不斷反擊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他自立門戶,不斷創新,寫出大量雄渾蒼勁的詩歌。同時,他又以詩歌為武器,嘲諷和打擊他的對手。他雖然不斷地被排擠,被打擊,被流放,但從沒低頭認輸,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萬千。

從不低頭,因「桃花詩」兩次惹禍

劉禹錫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詩文辭賦。在青年時代,其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他19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21歲時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後又當上監察御史。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雖說劉禹錫仕途一帆風順,二三十歲便位極人臣,但他是個有為青年,夢想著治國平天下,便與數名有志之士一合計,搞了個大事情:永貞革新,誓要徹底瓦解藩鎮和宦官手中的權力,恢復唐王朝的興盛。

結果只是螳臂當車,宦官權貴以及手握兵權的藩鎮軍閥一反撲,不僅逼迫皇帝禪位,還將他們紛紛貶官。帶頭的王叔文被賜死,剩下的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貶為邊遠八州的司馬,是轟動一時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突然從人生巔峰跌到了谷底,之後一貶就是23年。劉禹錫最讓人佩服的就在於,這段時間裡,他雖然身處「巴山楚水凄涼地」,但從不頹廢,始終充滿樂觀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二月,被貶10年後,劉禹錫奉詔入京。然而好景不長,三個月後,劉禹錫在朝廷原本安置他在郎署做官的節骨眼上,寫下第一首惹禍上身的「桃花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

儘是劉郎去後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這首詩前兩句,寫去玄都觀看桃花的人太多,以致於大道上人馬喧囂、川流不息、灰塵滾滾,後兩句表面上是說玄都觀十年前還沒有桃花,自己離開國都十年,這時已有桃樹千株,早春花開。桃樹是我劉某人離開京城以後才栽植的,明顯是話外有音,這無異於是說:「現在的新貴們,不過都是我劉禹錫被貶以後才提拔的罷了」。如此的輕蔑和辛辣的諷刺自然讓政敵難以忍受,宰相不高興,後果很嚴重,劉禹錫立即遭到打擊報復,劉禹錫那些朋友也跟著倒霉。柳宗元被貶到了柳州,他自己則被貶任連州刺史。

第二次「桃花劫」發生在公元828年,劉禹錫被貶13年後又被召回京城。此時,他母親去世,好友柳宗元病逝,他一邊扶著母親靈柩入京,一邊派人料理柳宗元的喪事,收養了好朋友六歲的兒子,一路北上到達京城,可謂是一路的凄惶。途中,他想起那個玄都觀里的桃花,於是重遊玄都觀並作《再游玄都觀詩序》。

予貞元二十一年為尚書屯田員外郎,時此觀中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還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紅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詩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得為主客郎中。重遊茲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

——《再游玄都觀詩序》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當初在朝中為官的時候,玄都觀中沒有花木。後來,被貶官十年後再回到京城,聽說有道士親手栽培的紅桃滿觀,燦爛得好像旭日紅霞,就作了一首《游玄都》的詩,於是再次被貶到偏遠的江湖做地方官,14年過去了,我做了京官。今天重遊玄都觀,桃花已沒了蹤影,滿地長著燕麥野葵,一片荒涼。現在我再寫二十八字,等以後再來看看這玄都觀又會是什麼樣子!

詩前的序言明顯是舊事重提,發牢騷,諷刺人。與前一首「桃花詩」相比,後一首「桃花詩」的詩句更高調,更是理不饒人。這首七絕是這樣寫的: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無異於說,「打擊我的那些人哪去了?樹倒猢猻散,你們死的死了,貶的貶了吧?可我這個被你們排擠的人又來了!我劉某人安然無恙,舊地重遊來了!」

本來宰相裴度是想重用劉禹錫,打算讓他負責起草皇帝的命令的。但是,皇帝聽了他寫的這個《詩序》,很不高興,不願意重用劉禹錫。

接連被貶,寫下名篇《陋室銘》

經過諷詩一事,對手們對劉禹錫甚是「照顧」,將他貶到偏遠的廣東連州,又輾轉到四川夔州,10年後,劉禹錫才從「巴山楚水凄涼地」來到還算富庶的安徽和州當了一名小小的通判。

劉禹錫在這裡遇到一個小人,那就是策知縣。策知縣雖比劉禹錫低一級,但有實權,而面對貶官,地頭蛇更不會客氣。

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劉通判不肯對知縣策某送金使銀,策知縣便將其遷到縣城南門一座孤零零的房子里居住。劉禹錫卻是一副隨遇而安的樣子,他見房子前面便是大江,便樂呵呵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門上: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策知縣一見,氣得不行,馬上命人將劉禹錫的住處搬到縣城北門的德勝河邊,房子也由三大間縮為一間半。換了別人早找策知縣干一架了,可劉禹錫居然欣然搬家,瞧著河邊行行楊柳婆娑成韻,另一副對聯應景而生:

「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策知縣見劉禹錫仍然不卑不亢,便又氣急敗壞地命人將劉禹錫遷到城中一所斗室之中,面積不足30平方米,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之外,再無任何東西,可謂家徒四壁。面對策知縣如此下作的打擊報復,劉禹錫依然傲骨錚錚,就是不肯低頭,他環視斗室,憤而寫下了《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寫好後,劉禹錫請人將全文刻在門前的一塊巨石上。策知縣瞧見,也只能暗自發狠,卻對劉禹錫無可奈何。

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含而不露地表現了劉禹錫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儘管居室簡陋、物質匱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雅趣逸志,自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認為,劉禹錫寫此文時已是貶謫生活的後期,心情比較穩定,追求安樂恬淡的生活,同時文中又有讀佛經的內容,所以銘文流露了一種避世消閑的消極成分。

對此,羅衡衛認為應從兩方面分析:當社會處於黑暗時期,文人官吏們有兩個出路,一是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污、自甘墮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氣和獨立人格。相比之下,後者更值得肯定,劉禹錫選擇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同時,人的生活是複雜的,有張有弛,不能一味劍拔弩張,而有時也要休息娛樂。因此,不能簡單地批評閒情逸緻。另一方面,銘文中也反映了劉禹錫的宏偉抱負,他引用諸葛廬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義的,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文學家,這也是作者一生的兩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進、雄心勃勃;貶謫後他就涉足文壇,最終以文名世。因此,文中還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內。

來源 | 衡陽日報

編輯 | 謝丹

責編 |謝雨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衡陽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衡陽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