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術監管部門不能做鴕鳥,媒體不應成學術爭議審判台

學術監管部門不能做鴕鳥,媒體不應成學術爭議審判台

【編製按】

學術爭議娛樂化,讓中國學界蒙羞!這是這封知社讀者來信的核心,就近日廣受關注的學術爭議做出建言。學者當如何維護學術共同體的純潔?監管部門當如何健全調查處理機制?媒體當如何自律,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來函照登】

1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布2018年度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顯示中國已經超越美國,首次成為世界最大論文產出國。對於國內外科研工作者而言,這個消息並不意外。在過去十餘年,中國政府對科學技術高度重視、大力投入,使得中國學者科研產出有大幅度的提升:2016年中國作者所發表的科研論文總數,是2006年的兩倍多!

伴隨著量的增長,中國學者發表論文的顯示度和影響力也有大幅度提升。本世紀初,本土學者每年在頂級期刊CNS所發表的論文數屈指可數。而如今,在一個活躍著許多一線學者的生物科技群,幾乎每周都有群友發表頂級論文的消息。在生物的某些領域,中國學者在CNS發表背靠背的文章也時有所聞。這都顯示中國已經有一批頂級的科研工作者在國際上已經擁有相當的話語權、顯示度、和公信力。

在中國快速成長為科學研究超級大國之際,國家層面的學術不端調查處理機制卻遠遠落後,其所帶來的問題逐漸湧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健全學術爭議和不端的監管機制刻不容緩。

在過去十餘年,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才戰略,國家和各級政府人才計劃層出不窮,既吸引了一大批優秀學者回國,也培養了許多傑出的本土科學家。然而,各種帽子所帶來的巨大話語權和利益,也確實吸引了一小部分人鋌而走險。曾任職北京化工大學的陸「青千」就是一例,將同名同姓的他人論文堂而皇之地掛在自己名下,被打假名家方舟子一眼識破而被北化辭退。

中國早期的這些學術不端行為比較低級,要麼是張冠李戴、要麼是明目張胆地抄襲,稍微具備一點常識、原始資料細心一對比,就可以看出貓膩。方先生打假的許多案例都是屬於這種,基本是一打一個準,少有冤枉的。

隨著信息不對稱的過去和中國學術水準的提升,低級騙術在中國學術已經很難立足,學術爭議已經進入高度專業化的層面,往往涉及原始實驗記錄、數據、詮釋、和實驗的可重複性。這已經不是業餘打假所能勝任。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專業監管機制刻不容緩。

這從最近兩三年中國生物學界極為轟動的三個案例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個是2015年的張生家磁遺傳論文「搶發事件」,經媒體報道,鬧得紛紛揚揚,不但在中國媒體大打口水仗,據說還鬧上了國際會議。雖然風傳清華做出了一個調查結論,但秘而不宣,外人不得而知,當事人依舊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眾一頭霧水,張生家還為此丟了工作。然而,在幾家就磁遺傳論文成果歸屬權爭論不休之後,其中一方發表論文,否定了張生家這一論文的結論。

由此可見,學術的爭論還是要在學術的環節解決,媒體的爭吵徒增娛樂。

第二個例子是河北科技大學NgAGO基因編輯論文,經媒體報道,一鳴驚人。然而不久,先是方舟子在網路發聲提出質疑,後是國內外各個實驗室紛紛跟進,不能重複,最終導致論文撤稿。

由此可見,即便業內相對專業的媒體也難免走眼,難以判斷一篇論文的真偽和價值。專業的評判,不妨留給更專業的人士,讓學者在實驗室驗證,在專業期刊發聲。不然,錯誤難免會一再重複。

第三個例子就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武漢大學猴子造假事件。武大的調查結果不能令舉報人滿意而捅上媒體。最初的質疑的核心是實驗周期不夠、猴子數量不夠,後被證明是舉報人掌握信息不夠,爭論由此轉向更加細節的原始實驗記錄、原始實驗數據、原始實驗圖片。相信到了這個階段,一般吃瓜群眾乃至大眾媒體已經無力、也缺乏客觀依據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然而在武大的二次調查公布之後,媒體的討伐依然不休。

無論是河北科技大學,還是武大,都有其學術委員會及其相關學術調查和處理機制。該機制是否健全公正,另說。問題是,當校級調查結論不能令舉報人或者被舉報人滿意時,當外界紛紛質疑學校地方保護主義的時候,我們有什麼行之有效的上訴機制能讓地方忌憚、讓外界滿意么?

基金委、衛生部、教育部、科技部、乃至監察部、中紀委,在此該發揮何種作用?

而當一層層的上訴機制被窮盡之後,我們有一個具有公信力的終審機關,能做出令各方信服的裁決,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錯過一個壞人么?

遠在大清朝,楊乃武小白菜人命關天之案,層層包庇,官官相護,都能夠真相大白,我們難道一個筆墨官司都打不清楚?

近在麻省理工,一個位高權重如日中天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做生物的,面對學術不端指控,也都得層層應付,從學校、到NIH Office or Research Integrity (ORI),到國會、甚至驚動美國特工查封原始實驗記錄。案情一波三折不斷反轉,最後官司打到美國衛生部上訴委員會,裁決認定ORI未能證明學術不端。這,就是是眾所周知的Baltimore公案。

我們建設世界超一流大學之路,難道能繞開學術爭議和不端這個結么? 監管部門不能再做鴕鳥了!

是能夠證明存在學術不端,還是不能證明存在學術不端,還是能證明不存在學術不端,個中差別,可能體會?

而大眾媒體能眾口鑠金,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多就體制建言,少為個例斷案,讓更專業的人,做更專業的事。

艾振覺

2018年2月2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社學術 的精彩文章:

TAG:知社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