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莒縣一農民自學根雕吃上手藝飯 不改淡泊之心

莒縣一農民自學根雕吃上手藝飯 不改淡泊之心

直播日照2月5日訊 大樹底下刨出來的樹根疙瘩你有什麼用?在一些人眼裡可能就是廢物了,但是在莒縣龍山鎮潘家莊村的農民潘維田手中,這些沾滿泥土的樹根疙瘩可都是寶貝疙瘩,經過他一系列的處理和精雕細琢之後一個個的都變身為精緻的藝術品,看著十分漂亮。

據了解,潘維田今年51歲,是莒縣龍山鎮潘家莊村的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小就對畫畫、手工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利用各種渠道開始了自己的自學之路,二十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根雕製作,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門藝術,之後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別人異樣的眼光,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身到自學根雕製作上來。在潘維田的根雕工作室內,他正在一個樹根旁邊潛心雕刻,這個在我們眼中並無特點的樹根在潘維田手中卻可以轉化成各種生動的形象。

「這是在做咱喝水用的茶,利用它的根設計了一條龍,這是龍頭,這是龍尾巴,這樣盤著就到這裡像個飛龍。」記者看到經過潘維田之手,在這個樹根上一個活靈活現的龍頭已經初現,龍的五官以及龍角和龍鬚都雕刻的惟妙惟肖,為了讓形象更加逼真,潘維田還要不斷的用刻刀一刀一刀的進行修改,一個樹根完整的雕刻出來,需要雕刻多少刀,潘維田自己都數不過來,留給他的記憶只有四處飛濺的木屑和身邊飄散的灰塵,雖然每次進行雕刻,潘維田都會全副武裝,但是還是避免不了受傷。

「有時候開著機器,木屑都能鑽到眼裡,快抓緊洗出來,有時候洗出來也不行,眼睛都腫了,越搓越腫。」潘維田告訴記者,他的手腳一不小心就受傷,而且整個工作環境也不好,經常嗆得人咳嗽不斷。

這些受過的傷都沒能阻擋潘維田繼續進行根雕創作,用他的話說自己就是喜歡雕刻的過程,而且他製作根雕從來都不用畫圖,雕刻什麼、怎麼雕刻、不管是全局還是細節,全部都裝在腦子裡,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努力,他從最初的自己雕刻,到現在為別人代為加工,很多人都慕名找到他,他也依靠自學的根雕技術吃上了手藝飯。

一個樹根要先經過粗加工取出泥土和不要的枝節,然後再進行構圖、塑形、精雕細刻、上漆,一件完整的作品才成型。在另外一間房間里,擺滿了已經製作完成的根雕作品,有人物、有花鳥魚蟲,姿態各異,但都惟妙惟肖,這些都是潘維田為別人代為加工製作的,他在製作時會根據樹根的形狀和樹根主人的綜合情況進行圖案構思。

因為每一個樹根都不一樣,所以潘維田手工雕刻的木雕作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蘊含著他大量的心血。

「市面上有複製品,那是不動腦子的,我有個作品如果放到市場上就會發現,我買一個 你買一個,對比對比是不是一樣的,如果一樣那就不是手工的,對於我來說每件都是原創,沒有一樣的。」一件硬質樹根雕刻的作品如果妥善保存能夠保存上百年,潘維田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毫無價值的樹根到精緻的根雕作品的華麗轉變,雖然自己的手藝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根雕帶來的收入也一年年增長,但他卻依然用藝術創作的淡然之心對待自己所喜愛的這份手藝。

「咱要求的是搞藝術,咱要把這個思想和愛好結合起來,我得愛好,我在這裡一刀子一刀子的雕刻,是一種心情,是一種享受,如果光為了掙錢,創作思考的時間就少了,那就沒有意義了。」同時,潘維田告訴記者,根雕這門手藝起源於南方,在日照並沒有廣泛的推廣,在潛心創作的同時,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好這份手藝傳承,但是要想學好這門手藝就得做好吃苦的準備。

有決心、有毅力,就沒有做不成的事,不過前提也得是自己感興趣的,如今有一些家長花錢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如果真的感興趣,無師都能自通,所以家長們不妨先了解下自己孩子的興趣在哪裡,再讓他們進行相關的學習也不遲。(社會零距離/直播日照記者:文娟 振宇 徐永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直播日照 的精彩文章:

莒縣倆兄弟落水 熱心村民見義勇為接力營救

TAG:直播日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