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建新聚焦寧夏生態移民新生活

吳建新聚焦寧夏生態移民新生活

走向幸福—吳建新聚焦寧夏生態移民

旱塬山的村莊

2018年1月14日《走向幸福—吳建新聚焦寧夏生態移民》紀實影像展(以下簡稱影展)在銀川市美術館開展。展出的300幅作品是從吳建新近10年來拍攝的數萬幅作品中選出的。這些攝影作品記錄了寧夏西海固地區回漢各族群眾,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搬出大山走向幸福,實現精準脫貧的感人故事和歷史瞬間。

影展至少有以下特點:

一、強烈的使命感。「西海固」是寧夏國家級貧困地區的統稱。這裡自然條件惡劣,生存條件艱苦,自古有「苦瘠甲天下」的說法。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對西海固地區貧困人口先後實施了一系列移民工程,累計搬遷貧困人口66萬人。66萬貧困人口告別西海固,讓他們實現異地安家、異地創業、異地致富。下決心解決西海固地區66萬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關係到寧夏的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到寧夏整體上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不僅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吳建新從2008年開始關注西海固移民工程,拍攝記錄了大量移民工程的一手資料,以紀實攝影的方式記錄生態移民這一划時代的超級工程,體現了一個攝影家的責任擔當。

牲畜飲完的水,要倒回水窖里,不能浪費

21世紀里原始農耕方式依然在進行

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種攝影方式,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準則,它要求攝影家以無比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真正的了解並尊重被攝對象,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景。紀實攝影作品無論美好或是醜陋,目的都在於表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引起人們的關注,喚起社會良知,同時記錄特有的文化,為後世留下寶貴的人文財富。在吳建新的紀實影像中我們看到了西海固地區貧困群眾,在大山深處苦苦掙扎、勉強果腹的窘境,和從大山深處搬遷後生活條件的明顯改善以及他們臉上幸福的笑容。吳建新的《走向幸福—吳建新聚焦寧夏生態移民》紀實影像展站在了一個歷史高位,用紀實影像的力量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一個有使命感的攝影家創作靈感之所在。

土坯房

孩子們的娛樂活動

二、樸實的鏡頭語言。300幅照片,情節樸實,所有構圖幾乎使用的是統一的焦段,角度的選擇也少有起伏,在寧靜中用平實的影像力量衝擊觀眾的心靈,這是紀實攝影的本質要求,亦是影展帶觀眾最深的印象。在同心縣田老莊鄉光禿禿的山頂,鏡頭所及處溝壑縱橫,焦黃無垠,給人「貧瘠旱塬、苦甲天下」的強烈感受;旱塬上的孩子,沒有可口可樂,也沒有呦呦奶茶,渴了,只能搬起水桶解渴,但水桶里水也不能暢飲,扶著水桶的媽媽用暗勁兒讓孩子少喝點,無奈的孩子不舍最後一滴的形象凝固成為一尊雕像,留在觀眾的心中,藝術地再現了水是制約西海固地區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最大瓶頸這一主題;從水窖里取水的影像在反映西海固缺水的攝影作品裡經常見到,但在吳建新的鏡頭裡,沒有用仰角或俯角去刻意營造視覺上的變化,而是將取水的漢子放在遼闊的背景中,不動聲色地塑造了旱塬上水窖取水這富有儀式感的場景,取得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在海原縣雙河鄉冷峻的山崖下,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二牛抬杠仍在重複著幾千年的農耕故事,吳建新巧妙利用田埂在影像主體前形成的線條,以全景的景別引導觀眾的視線伸向遠方。寓意生活不僅是眼前的苟且,移民搬遷將給久居大山的農民帶去詩和遠方。

2010年11月,西海固地區水窖

注重細節是影展鏡頭語言的另一大特點。同心縣田老莊鄉解放新莊村94歲的回族老人白水祥,面對祖祖輩輩居住和生活的老房子,那深情的回眸;在已拆倒的舊居前,準備搬出大山的前夜,一位婦女撫摸著自己的新婚照,憧憬新生活的喜悅神態;在廢墟上撿拾尚能使用建材媳婦的特寫,無不像涓涓細流浸潤著觀眾的心田。

好作品無外乎有「兩節」:情節和細節。情節是情感的表達,就是講故事。細節是影像表現,就是影像語言。就紀實攝影來說,能真實傳達被攝者的情感和命運的作品,就是好的。攝影是智慧的修行,是靜靜地觀察世界、真摯地交流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體味幸福。這些吳建新似乎都做到了。

13歲的楊春花在坡地上種土豆

旱塬上的小學校

三、接地氣才能冒熱氣。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所謂的攝影家或是成為設備和技術控、或是盲從和沉溺於某些所謂的藝術潮流,熱衷於「躲進小樓成一統」,熱衷於拍攝「這代人看不懂的影像」,整個攝影界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在這種情勢下,能選擇移民這一拍攝主題本身就與眾不同,表現了吳建新對當下社會態度的表達和對攝影主體的獨立評判。抑制浮躁、學會沉靜,要懂得聽從內心的感受。內心的強大,是需要深厚的學養、正直的人品、積極的擔當來支撐的。看吳建新的影展讓我找到了這種感覺,影展的照片上帶著露珠、冒著熱氣,透著泥土的芬芳。用十年的時間關注一件事這需要毅力和執著的。

生態移民準備搬遷

衛星信號接收器,家裡很重要的文化娛樂設施

滿裝待發

年輕的她對搬遷後的生活充滿了憧憬

故土難離

來自張家塬的吊庄移民入住預旺鎮移民區

吳建新是一個低調的攝影家,這次卻「放了個大招」。據了解,吳建新自2008年起就利用節假日、出差、旅遊等機會,痴迷西海固這片貧瘠的土地,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這裡的生活狀態,借紀實攝影的手段將寧夏西海固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生態移民前後的生活對比,定格為恆久的瞬間。具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具有作為社會變遷見證者的獨特資格,這種價值和資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歷久彌新。

進入新村

銀川市濱河移民家園

銀川市濱河移民家園幼兒園

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移民新生活

銀川市濱河移民家園移民新生活

吳忠市孫家灘移民設施農業

銀川市濱河家園移民一村300號蘇彥軍一家

其實,攝影家在追求影像價值的過程中常常顯得無能為力。這就像攀岩,如果他向上攀登的路上,找不到踏實的墊腳石,他就只能在空中樓閣中摸索,失足跌落在所難免。可是他如果踩在了堅實的大地上,他就找到了通往藝術殿堂的金光大道。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祝願吳建新在自己選定的攝影道路上講述更多更好的寧夏故事、傳遞更多更好的寧夏聲音。

(文字由寧夏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報業發展研究部主任、寧夏攝影家協會會員、寧夏評論家協會會員王健提供;圖片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寧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吳建新提供)

吳建新,回族,出生於銀川。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寧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關注攝影題材以民俗,人文紀實為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覺寧夏 的精彩文章:

自治區成立60周年老照片徵集入圍作品展示2

TAG:視覺寧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