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口就來特別節目——《無問西東》的那份感動

張口就來特別節目——《無問西東》的那份感動

夜深人靜時,請先打開這首純音樂,然後帶著情感地去體會這篇文章,相信你會收穫一份滿滿的感動。

《無問西東》這部電影,繼《芳華》之後,又一次掀起了令人感動的熱潮。對我而言,如果《芳華》的文革史是興趣,那《無問西東》的抗戰史則是情懷。

片子由四個不同時代的故事組成,而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他的故事,是一枚感情至深的催淚彈,久久無法讓人平靜。因此,我今天的文章,將全部圍繞沈光耀生活的抗戰時代展開。這篇文章,也將是一枚催淚彈,因為我要講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那樣的飽含深情,可謂「欲語淚先流」。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經說過:

古人講過的東西我不講,現代人講過的東西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東西我不講,我自己以前講過的東西我也不講;我只講以前沒有人講過的東西。

我沒有陳大師的水平,所以我的文章只能盡量做到,網上他人影評中講到過的內容,比如無問西東四個字的來歷,沈光耀的原型等,我就不細講了。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位於昆明的西南聯大,和那個時代為了國家、民族而奮鬥的知識分子群像。無論是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這些師長,還是沈光耀這些學生,當他們坐在簡陋的鐵皮屋頂的教室里,聽著窗外潺潺的雨聲,望著空中隨時可能來轟炸的日軍飛機,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割捨不掉的,是那遠方淪陷的故土: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國恥家恥民族恥,恥恥鑽心!

其實,投入到那個時代大潮中,為了我們國家和民族命運的知識分子,又豈止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這三所學校,還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國立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等。比如,我要談到的復旦大學的創建者馬相伯先生,也是一位充滿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但遺憾的是,他沒有等到祖國最終勝利的那一天......

一個出生於1840年,去世於1939年的老人,活了整整百年。可這一百年,是中國最屈辱的一百年。貧病交加、虛弱無助的中華大地,一步步走入令人絕望的深淵。這個從小就立志報國的知識分子,認為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民族的靈魂不死。因此,在他63歲那年,創建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學院,又於65歲那年,創建了復旦公學(復旦大學),他希望同學們「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的鐵蹄踐踏我東北大地。已經91歲高齡的馬相伯老人,仍然心系著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由於之前已將一生的積蓄都捐獻給了學校,所以這時的他拿不出錢款去支援抗日事業。於是,老人走上街頭,拖著衰老而疲憊的身軀,靠替人寫榜書和對聯,進行義賣,日復一日,最終籌得善款10萬元。在他眼中:

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

可惜,日軍的鐵蹄從未停止,華北告急,平津危機,最終連首都南京也逃不出淪陷的命運。百歲年齡的馬相伯老人,望著破碎的山河,一路向南的進入越南境內。他悲傷至極,痛苦無以言表。在1939年,他百歲生日時,由於德高望重,收到了來自各方的生日祝福。而老人一聲嘆息,在病中絕望的說出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話:

我只是一條狗,只會叫。可是,我已經叫了一百年,還是沒有把中國叫醒......

老人懷著無限的遺憾,於當年11月,在我中國與日軍交戰最不利的時刻,黯然離世。當年我看完了這個故事,流著淚,背著陸遊的那首《示兒》,深深體會著這位老人沉重的心情: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今天,高曉松說,名校是鎮國之重器。其實,無論在哪個時代,知識分子都應當是民族的脊樑與國家的希望。馬相伯做到了,西南聯大的學者們做到了,片中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也做到了。那些催人淚下的感動,在我們這個時代,你可能會當作心靈雞湯,但我卻把它當作一種理想。

當然,國家、民族、大義固然高尚,但戰爭給每一個家庭帶來的重創,都很難讓捐軀國難的英雄們,特別是他們的父母們釋懷。片中沈光耀的母親,想讓兒子放棄當飛行員的打算,為的是他的生命安全,這其實代表了每一位父母愛子的心聲:

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

你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

但沈母也許錯了,他兒子為的不是功名利祿,為的也不是人生的幻光,而是為了一個個血肉模糊的屍體下,倖存下來的,但已哭的撕心裂肺的絕望難民。當沈光耀目睹著那些飢腸轆轆的孤兒,望著他的晃晃飛機,而接到他投下食物的那一刻,眼中充滿著活下去的希望。這時,沈光耀是幸福的,這種幸福絕非出自於功名利祿,而是宋人林逋筆下的:

憂國者不顧其身,愛民者不罔其上。

最後,他終於開著他的晃晃,向著日軍的「出雲號」軍艦猛撞上去,就這樣的血染長空,就這樣的氣壯山河,我相信,這一刻,電影院的觀眾們都哭了!

看著沈光耀(原型沈崇誨)的故事,當時就讓我的腦海里聯想到了另外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而它的主人公叫做陳懷民。

歷史上的沈崇誨撞擊日軍的「出雲號」軍艦其實並未成功,而是墜海了;但陳懷民撞擊日軍飛機的壯舉卻成功了。

1938年的4月29日,中國和日本迎來了武漢會戰的高潮,這是中日雙方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空中較量,史稱「429空戰」。而中國上天迎敵的飛行員中,有一個叫做陳懷民的年輕人。他年僅22歲,沒有享受過同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但卻說出了這樣擲地有聲的誓言:

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後的飛行。與日本人作戰,我從來沒想著活著回來!

這次上天,他先幹掉了敵方一架飛機,然後被對方五架飛機圍攻,他的飛機油箱起火,這一刻,望著一個個面目猙獰的日本侵略者,憤怒的陳懷民捨棄了「生」的希望,沒有跳傘,而是將自己撞向了一架日機,就這樣,陳懷民和日本飛行員高橋憲一,在熊熊烈火中,同歸於盡!武漢的長空上,撒下了飛機的殘骸,卻留住了英雄的精神,無數市民為這名無畏的勇士而哭泣......

陳懷民的妹妹陳天樂,自哥哥犧牲的這一刻起,永遠的失去了快樂,為了紀念哥哥,她改名為陳難。本來恨透了日本人的陳難,卻從高橋憲一飛機的殘骸中,找到了他的妻子美惠子的一封信,這時陳難才明白,當這台瘋狂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每一名無辜的士兵,只不過是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它們將不由自主的隨著這台瘋狂的機器運轉,最終毀壞並消亡。這巨大的戰爭災難,不僅給了中國人永遠的傷痛,同樣也帶給了日本人無盡的愁苦:

憲一君:

不知怎的老是放心不下,想接到你的來信….我甚至有時想到不做飛行員的妻子才好,做了飛行員的妻子,總是過著孤凄的日子。所以我時而快樂,時而悲痛,內心深處儘是在哀泣!

有時一想到已經有許多人無辜犧牲,不再回到這世界上來,而你還健在,固能自己安慰自己,不過過了三四天,依然心灰意冷!家裡人無限挂念你,希望你好好保重身體。死並不是榮譽的事,我只祈求你十分小心地去履行你的職責......

美惠子

四月十九日

看到美惠子的這封信,不禁讓我感嘆。其實,每一個參戰的日本士兵本不是魔鬼,可惜,在他們「報效天皇,為國盡忠」的光環下,卻變成了一副副殘忍嗜殺的面孔,可惜的是,他們還自以為自己是悲壯的英雄。

這次空戰的44年前,他們的先人乃木希典,在甲午戰爭侵略中國時,也曾描寫了自己「為國盡忠」的悲壯:

山川草木轉荒涼,

十里腥風新戰場。

征馬不前人不語,

金州城外立斜陽。

後來,這首詩在日本軍界流傳甚廣,成為了他們「為國盡忠」、悲壯無比的座右銘。可惜,他們最終為他們的瘋狂而徹底地失敗,因為,邪惡終究打不過正義!

沈光耀在犧牲前,曾深情的望著他的戰友,並溫情的喊出了一句:

回家!

這句回家有著沉甸甸的分量,那是一種把「生」留給他人的高尚的品格,那是一種期盼戰爭早日結束的強烈渴望,那又是一種為了這個民族,而讓觀眾潸然淚下的感動......

言至於此,無法再寫,因為每一句蒼白的讚美,都無法歌頌那些為民族而戰的英雄們: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我只想在本文結束前,也喊出三聲回家:

回家吧,日本人,請記住,今後再也不要以「為國盡忠」的名義,用冰冷的刺刀,沾染他國人民的鮮血!

回家吧,中國人,請記住,即使你們的英靈,已長眠於地下,但為你痛哭的不止是你的親人,還包括我們這些永遠感恩的後世子孫!

回家吧,讀者們,請記住,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永遠珍惜我們和平幸福的生活,並為我們的民族做一個思考者!

如果您喜歡張老師的文章,請關注下方的微信公眾號,並推薦給您的朋友們吧,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口就來文史講堂 的精彩文章:

TAG:張口就來文史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