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5):十四、由相雜住。十五、由住處障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5):十四、由相雜住。十五、由住處障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5):

十四、由相雜住。十五、由住處障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十四、由相雜住

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

第十四種障礙。雖然沒有上面的過失,但是另外有一種過失,就是在家和出家,「雜」,就是在一起住的過失。若是在家人與出家人住在一起,大家有同一志願都是修學聖道,應該不算「雜住」。雖然是在家人,但是思想是出家人一樣,也是修學戒定慧,對於出家人是沒有障礙的。

這裡的「雜住」所指的應該是在家人歡喜五欲的生活,與出家人的思想行為不一樣,住在一起,難免散心雜話,對於出家離欲修禪定的事情會有障礙。

十五、由住處障

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卧具過失。

五失相應卧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

這是第十五個障礙。「由住處障」,由住處有障礙。

「雖無此失」,雖然沒有在家、出家雜住的過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卧具的過失,住的地方有五種過失。

五種過失相應的卧具,這件事在〈聲聞地〉有說了,這裡不說,這裡就略去了。

韓清凈《披尋記》:「然有受用五失相應卧具過失等者,如下說言處所不隨順性,是明受用五失相應卧具。〈聲聞地〉說,處所圓滿略有五種,翻彼後四,應知五失相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云何處所圓滿?謂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名空閑室。大樹林中,名林樹下。空迥、冢間、邊際卧坐,名阿練若。當知如是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大樹林中,空迥、冢間、邊際卧坐、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總名處所。處所圓滿,復有五種。1、謂若處所,從本已來形相端嚴,眾所喜見,清凈無穢。園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虛可樂。地無高下,處無毒刺,亦無眾多磚石瓦礫。能令見者心生清凈,樂住其中修斷加行,心悅、心喜任持於斷。是名第一處所圓滿。2、又若處所晝無憒鬧,夜少音聲,亦少蚊虻、風日、蛇蠍諸惡毒觸。是名第二處所圓滿。3、又若處所,無惡獅子、虎豹、豺狼,怨敵、盜賊,人、非人等,諸恐怖事。於是處所,身意泰然,都無疑慮,安樂而住。是名第三處所圓滿。4、又若處所,隨順身命眾具易得,求衣服等不甚艱難;飲食支持無所匱乏。是名第四處所圓滿。5、又若處所,有善知識之所攝受,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開曉處能正開曉;已開曉處更令明凈。甚深句義以慧通達,善巧方便殷勤開示,能令智見速得清凈。是名第五處所圓滿。

五種過失相應的卧具,當知即是如〈聲聞地〉中所說的「處所不隨順性」,指發心修禪定的人,若所住的地方不理想,不能隨順修止觀,就會障礙用功修行。〈聲聞地〉中說,處所圓滿要略的來說有五種,第一種從正面說處所圓滿,後面四種從反面說處所圓滿,後面四種相反加上前面一種,就稱為處所圓滿,若與此五種處所圓滿相反就是文中所說的五種過失相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云何處所圓滿?謂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名空閑室。大樹林中,名林樹下。空迥、冢間、邊際卧坐,名阿練若。當知如是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大樹林中,空迥、冢間、邊際卧坐、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總名處所。」什麼稱為處所?是指阿蘭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樹林的下面、或空閑的地方、或是在墳墓邊、或是其他較寂靜的地方,這些都是修行的處所,名阿蘭若。這些地方寂靜,沒有聚落,沒有人居住,空閑的地方適合修行。

圓滿的處所有五種。《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1、謂若處所,從本已來形相端嚴,眾所喜見,清凈無穢。園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虛可樂。地無高下,處無毒刺,亦無眾多磚石瓦礫。能令見者心生清凈,樂住其中修斷加行,心悅、心喜任持於斷。是名第一處所圓滿。」這個地方從久遠以來,形相就是很美好的,不是人把那個地方弄得很美,本來就是很好端正莊嚴。 大眾喜歡看的、乾淨沒有骯髒。有花園樹林,很多的花、樹,還有流水、池沼。「沼」也是「池」。圓的叫做「池」;有彎曲的形相叫做「沼」。「悉皆具足」這地方都具足了。「清虛可樂」,這個地方很清凈很空虛,就是沒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很清凈令人快樂。「地無高下,處無毒刺」,土地是平坦的,不是高高低低的,沒有毒刺、也沒有太多的磚石瓦礫。地方是很舒的,「能令見者心生清凈,樂住其中」看見的人心就生清凈心,令人喜歡安住在那裡。

「修斷加行」,歡喜住在這裡地方修學聖道,斷煩惱除。修行斷煩惱的聖道加行,這樣意思。「心悅心喜任持於斷」,「心悅」是對地點喜悅;在這個地方自己推測自己將來會有成就,心裡會「心喜」。「任持於斷」,天天的決定照著功課表都做好叫做「任持」。「於斷」是甚麼?主要是斷除一切煩惱。就是決定把這件事做好叫「任持於斷」。「是名第一處所圓滿」,這是第一種處所圓滿。

第二到第五種是從反面來說,要避免不好的,所以才會說翻彼後四。

2、又若處所晝無憒鬧,夜少音聲,亦少蚊虻、風日、蛇蠍諸惡毒觸。是名第二處所圓滿。」白天的時候,沒有「憒鬧」,處所沒有雜亂、諠鬧的事情,不會很吵,晚上也很少聲音,蚊子少,風也少,太陽不太猛烈,很少見到毒蛇蠍子,才是適合修行的地方。

如果住的地方在高速公路旁邊,日、夜車子來來去去,環境太吵。蚊蟲太多,靜坐時忙著趕蚊子等障礙修行,這都是要避免的,如果有這種過失就會影響修禪定。

3、又若處所,無惡獅子、虎豹、豺狼,怨敵、盜賊,人、非人等,諸恐怖事。於是處所,身意泰然,都無疑慮,安樂而住。是名第三處所圓滿。」居住的地方沒有暴惡的獅子、老虎、豹子、豺狼、怨家、仇敵、強盜、小偷、或是人非人等(鬼神)「等」,諸恐怖的事情,如果這些恐怖的事情,這樣的地方就沒有辦法修行。如果沒有這些事,「於是處所,身意泰然」,在這個地方住,用功修行,身心都是很安和的,安然舒泰。「都無疑慮」不會有什麼顧慮。「安樂而住」,在這裡用功心裡很快樂,這樣才可修行。「是名第三處所圓滿」。

「4、又若處所,隨順身命眾具易得,求衣服等不甚艱難;飲食支持無所匱乏。是名第四處所圓滿。」「又若處所,隨順身命」,居住的地方,不要在市區里,也不可以太偏僻,不要遠離市區太遠,生命的生存所需要的眾具,「易得」必需容易得到。「求衣服等,不甚艱難」,不一定是要求容易,能不太難就好了。「飲食支持無所匱乏」因為時間都用於修學聖道,不能生產,所以就要乞求飲食了,這件事也能支持,無所匱乏,也不缺少。「是名第四處所圓滿」。如果取得資生具、衣服飲食卧具不方便,這種地方也不是理想的處所。

5、又若處所,有善知識之所攝受,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開曉處能正開曉;已開曉處更令明凈。甚深句義以慧通達,善巧方便殷勤開示,能令智見速得清凈。是名第五處所圓滿。」「又若處所,有善知識之所攝受」,修行的事情,需要有善知識的關照,所在的處所需有善知識的攝受,有人在開導佛法。「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要在這個地方住,修學聖道,還要有智慧的和同一志願修學聖道的人在這裡共同生活。若有善知識,或者有智同梵行者在這裡同住有什麼好處呢?有好處。就是「未開曉處能正開曉」,對所學習的法門、修學聖道的事情,還有不通達的地方,道理還隱藏在裡面沒能顯示出來,「能正開曉」,善知識、有智同梵行者,能幫助顯示這個道理,使令明白。「已開曉處,更令明凈」,有些地方已經明白了,善知識能令更進一步的明白那件事,使令智慧更增長了,所以「更令明凈」,心裏面沒有疑惑的。

「甚深句義,以慧通達,善巧方便,殷勤開示」,「甚深」的「句義」,這個諸法實相的「甚深句義」,甚深文句所詮顯的義理,是要用智慧才能通達的,這種智慧自己可能不完全具足,需要善知識的幫助。「善巧方便,殷勤開示,能令智見速得清凈」,善知識能夠「善巧方便」的「殷勤」的「開示」,不厭煩的一次又一次的講解這個道理,能令智慧、見地「速得清凈」,就是很快的就得成聖道了。「是名第五處所圓滿」。

住的地方不適合修行,也是一種障礙。例如這個地方憒鬧,或者可能有毒蛇,或者有人非人的干擾,恐怖的事情,或者不容易求到衣服飲食,或是沒有善知識、共同修學的同梵行者,五種過失的處所,沒有辦法修止觀,應該要遠離。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若有習近五失相應諸坐卧具,當知是名處所不隨順性。1、或於晝分,多諸諠逸。2、於夜分中,多蚊虻等眾苦所觸。3、又多怖畏、多諸災癘。4、眾具匱乏,不可愛樂。5、惡友攝持,無諸善友。」「若有習近五失相應諸坐卧具,當知是名處所不隨順性」,假設「習近」,就是常常地接近有「五」種過「失相應」的「諸坐卧具」,「當知是名處所不隨順性」,這個處所就是不隨順修止觀的。

1、「或於晝分,多諸諠逸」,白天的時候,居處附近諠鬧,很多放逸的事情。如此居處環境不適合修習禪定,當然會影響靜坐。

2、「於夜分中,多蚊虻等眾苦所觸」,夜間的時候,不論是靜坐或睡覺,有很多蚊蟲或蛇蠍等毒來觸惱,為眾多苦惱所逼迫。

3、「又多怖畏、多諸災癘」,居住的地區有很多恐怖的事情,如惡獅、虎豹、怨敵盜賊、非人等等,或有有災難,大地震、大風、大雨等等事情。

4、「眾具匱乏,不可愛樂」,日常所需的飲食、資生眾具、衣物等缺少。

5、「惡友攝持,無諸善友」,居住的地區有惡知識威脅,沒有善知識來教授修止觀、沒有沒有同修梵行的朋友,所以對於修禪定不能領解。

這五種是居住處所的障礙,也就是五種過失相應卧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萌萌噠佛教漫畫22觀想篇
寺院過堂儀軌及意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