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飛白書」
唐 武則天飛白書《升仙太子碑》碑額
東漢靈帝劉宏是一個好學之人, 十分愛好文學和書法。他引召太學生中能夠寫作文、賦的人待制京城洛陽的鴻都門下,以後又將許多善於書寫尺牘(信札)和工書鳥篆的人都加以引召,總共召了幾十人。
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漢靈帝設立了鴻都門學,這是一所專門學習、研究辭、賦、書、畫的高等專科學校。它因校址在鴻都門下而得名,學生均由州、郡、三公推舉選送,並進行考試,人數多至千人,學成後很多人被授予官職,有些人甚至出任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還有的封侯賜爵。
漢靈帝熹平年間,議郎(朝廷的顧問)蔡邕奉靈帝詔命作《聖皇篇》。文章寫好以後,有一天,他將文章拿去給鴻都門的學生學習。當時鴻都門正在裝修,他看見有個匠人正在用笤帚蘸著石灰水刷牆,在笤帚刷過的牆面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拖絲,看起來很有飛動之勢。蔡邕是善寫篆隸的大書法家,一向重視研究筆勢。當他看了工匠刷牆的痕迹後大受啟發,突然有了靈感,心生歡喜。他回去後嘗試將笤帚刷牆的飛白效果運用到書寫之中,經過反覆琢磨和練習,終於創造出了一種新書體——飛白書。
八公山人語
蔡邕受到民間工匠的啟發而創造的「飛白書」,它是指在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出現枯筆,使得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正是這種「飛白」賦予了字以飛動之勢。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解釋「飛白」之名為「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飛白」既是書法中的一種技法,又是一種特別的書體。
當時漢代宮闕的題字,往往是字大徑丈。寫這樣的榜書大字,毛筆不能含墨多,否則墨汁淋漓,寫出來的字便顯得烏糟邋遢。由於書寫時毛筆需含墨較少,下筆較輕,所以書法家曾廣泛採用蔡邕創造的飛白書。後來,一些人進一步發揮,還在筆畫中加上類似鳥頭燕尾或者鳥頭鳳尾的圖形。
魏晉以後直至唐宋,許多朝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等都愛寫這種飛白書,並且把當作消遣娛樂的絕佳方式之一。也正因為如此,這種飛白書逐漸變成一種寫字遊戲,最終被書法家們所厭棄。所以,宋代以後除了民間藝人之外,便很少有人再寫飛白書了。
不過,後世書法家受到蔡邕飛白書的啟示,在書法創作特別是在大字書法中廣泛使用飛白筆法。他們在書寫中常常是蒼潤兼施,甚至純用枯筆作書,以增強筆畫、結字和章法的美感和動勢,使整幅作品顯得氣韻生動。所以,蔡邕功莫大焉!可以說,他是書法史上第一個用審美眼光看待原本只是實用書寫的人。
※賈敏十:對中國元末起義軍錢幣的探究
※吳悅石:不問畫技高深 先問讀書一二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