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政治家的文人不是一個好書法家
眾所周知,秦始皇在統一前,各諸侯國因為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便統一了文字。然而統一文字這個想法,最初是由李斯提出的。
公元前221年,有一天李斯找到秦始皇,對他說:「咱們已經統一六國了,應該用一樣的語言文字,不然他們不知道我們說什麼,又會在朝堂上裝聾賣啞。」始皇心想言之有理,滿朝大臣裝聾作啞的局面真的十分尷尬,就說道:「斯愛卿擅長書法,這個光榮且艱巨的任務就交給你啦,創造一個新文字吧!」
之後,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說道:「還是斯愛卿明白我呀!」於是通令全國使用。
標準文字準備好了,可是另一個問題來了。人們看到新文字紛紛表示,這是什麼鬼?根本看不懂?原來是新文字的推廣出了問題,目前只有極少數人能認這些文字,其他的滿朝大臣依然看不懂。
於是,秦始皇就又把「推廣秦篆」這項光榮且艱巨的任務交給李斯了。
不過扎心歸扎心,作為與秦始皇一起打江山的好基友,李斯只能對秦始皇有求必應。於是李斯和趙高、胡毋敬等人便書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而在推廣方面,李斯也是做好了規劃的。首先讓這些範本在官吏之間傳播開來,以儘早使政令通暢;而後才推廣至普通老百姓。
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許慎《說文解字》
不過可能連李斯都沒想到,這種在當時純粹以實用為主、兼輔美觀的文字字體,最後竟然發展成為東方古老的書法藝術之一。
秦篆又稱小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篆線條圓勻婉轉,結字嚴謹工整,字形修長,結構簡明整肅。其筆法又如玉筋、釵骨,所以秦篆又稱「玉筋篆」。
李斯不僅腦袋聰明,而且還能寫得一手好書法。
如果大家不信,我們有證據~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數次出巡,並在山東的鄒縣、泰山、膠南、煙台以及河北、浙江等地刻石記其功德。傳說李斯親自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琊刻石》和《會稽刻石》等。
其中最為著名的為《泰山刻石》,秦小篆碑刻,傳李斯書,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內容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
《泰山刻石》為典型秦小篆,大家想像中的篆書,應該是外形非常呆板和僵化的。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不信就來看看後人的拓本:
誰說我呆板了,本寶寶表示不服~
形體非常靈活,動感十足,美觀大方……這就是小篆。
不知道這樣說李斯丞相滿意否?
《泰山刻石》以其沉著凝重、古樸厚重、形體秀美的風采,被學界譽為「天下第一名刻」。而李斯也因此成為書法史上第一個有書跡留存下來的書法家,更是古今第一位小篆書法家。
等等,
我堂堂秦朝丞相是書法家,
只因為我是第一個留名的嗎?
淡定淡定,當然不是這樣,唐代的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由此看來並非僅僅是因為第一個留名。
當然,李斯也是很多才多藝的,不僅締造了小篆書體,而且在書法上也有獨到的創見。他說過:「一套字寫出來就好比一套好的劍術招式,意即寫字用筆要急速迴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衝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
——李斯《論用筆》
認真想想李斯很有可能也是一個武學奇才,可惜從文了。
唐代書論家李嗣真在他的《書後品》中說,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鈞強弩,萬古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
魯迅曾稱讚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勛。」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鼻祖。
所以說李斯拋開政治上的功績來看,妥妥的是一個書法上的藝術家,他的書法磅礴大氣,讓人由生敬畏之感。如果不做政治家,說不定書法藝術的成就會更高~
※說秦朝沒有好吃的,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兩千年前,秦始皇也被代購坑了一把
TAG:集風勿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