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淚!天下含義的變化

流淚!天下含義的變化

天下,字面含義為「普天之下」,是一種地理概念,現代含義為中國全境或者世界。天下的概念,起源於伏羲、女媧時代,承接於三皇五帝時代,豐富於夏、商,明晰於周,確定於秦,不變於漢唐,變化於宋元明清。清朝以前,天下中心在中國,清朝後期,天下不再是中國人的天下。

起源於伏羲、女媧

相傳,伏羲以前,遠古華夏先民居住在山洞之中,因為有火保護,還可以艱難生存。因為氣候劇烈變化,森林難於捕獵,又加上洪災逼迫,伏羲和女媧帶領一部分族人遷徙到平原上,探索種植和圈養牲畜的方法。

種植作物,其收成與氣候關係十分密切,人們祭祀天地,希望有個好收成。大概在這個時期,天和地漸漸變得崇高起來,世間萬物為天地生養。天在上,地在下,人與萬物處中。


承接於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像

三黃五帝,說法眾多,莫衷一是,總結各種說法,大約可以確定的是,伏羲為三黃之首,黃帝為五帝之首。而據《史記》記載,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炎、黃,即伏羲是黃帝的爺爺。

三黃五帝時代,部落聯盟首領不只有八位,而只有這八位多施德政,順應氣候變化,發展農業,豐富律法,使老百姓生有所居、活有所食,在那個時代,何其艱難!所以被萬世傳頌。

而在這樣的時代里,養育萬民的天地,被不斷的祭祀,人居住於天之下的概念被不斷深化。

豐富於夏、商

夏是我國的第一個國家,奴隸制,國家有主,始主為禹。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後來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商湯率軍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在這樣的奴隸制社會中,君主的權力來源於天,天至高無上,不時降下神跡,如大禹在治水時,用疏通之道,「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後來禹果然治水成功。


明晰於周

周朝《左傳》《國語》等史書,開始使用「天下」一詞,天下的概念明晰於周。

周王朝直接支配之地域,被稱為「華」、「中華」、「中國」等,與周圍的「四方」、「夷」等的地域作區別,天下包括中華與四方。周朝時. 周王在中國的中心統治,而周邊的異民族包圍華夏的土地。

周朝的後期(春秋時代·戰國時代)時,周朝的封建諸侯向外發展,對國內和周邊地區作政治支配和同化。同時,異民族亦被周封建,成為了諸侯國,把黃河流域作中心的「中國」概念也擴大。


確定於秦,不變於漢唐,變化於宋元明清

秦朝大一統,秦之統一是「天下之統一」,當時的天下是華夏諸族的天下,蠻夷為化外之地,不足為慮。漢唐時代,中國空前強大,心雄志高,目無餘子,天下的含義承接秦朝的天下,天下為中國人的天下,不是外族的天下。

宋元明時期,中國雖然強大,但是四周有強族環伺,不服王化,中國雖然鄙視蠻夷,但也不敢輕視,不敢再說天下只是中國人的天下,「亡國」不代表「亡天下」。再加上這個時期,民族融合,學術發展,天下的含義被推廣,天下又回到類似周的含義,包含中華與異族居住之地,不過此時中國仍是天下的中心。

清朝時期,中國落後西方甚多,積貧積弱,任人索取,不斷宰割,當時中國人那裡還有自信說中國是天下的中心。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天下早已不是中國人的天下。

這首詩的背景為:戊戌變法之前,譚嗣同望著即將腐朽墜落的清王朝,不經神傷,這樣一個國家若再不變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政治、法律理念,亡國滅種是那樣的難以避免,到時候神州大地不免淪為外國列強分割之地,四萬萬之同胞將為人奴役,成為亡國奴。

世間風雲變化,魯迅先生甚至說,中國人從來都沒有自信力,是扶不起的阿斗。這是怎樣的不屈與絕望!

天下含義的變化,與國力、民風、文化等等的變化有關,非一朝一夕的變化。數十年勤勤懇懇,願我華夏重回天下中心!願我國人重拾大國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祥的饅頭 的精彩文章:

絕美!夏朝玉器小覽

TAG:吉祥的饅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