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要早起?又如何做到呢

為什麼要早起?又如何做到呢

有個同事,聽了我關於早起的理論後,也決定早晨六點就起來。

我對他說,持續地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困難的是剛開始的一周,挺過了這關鍵的一周,再連續堅持兩周,這個習慣就能固化下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21天養成一個習慣」。

可是,我們大多時候,堅持個三、五天,基本上就放棄了。

記得很小的時候,大人們就教導我們說:早睡早起身體好。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早起對身休息有益,可就是沒辦法做到。

正如史蒂芬-科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所說的,積極行動、不斷更新、要事優先,等好習慣一樣,它們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細的,他自己也曾說,這些都不是他的新發明,他只是把這些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以便大家更好的學習、吸收和實操。為了使效果最大化,他在書中應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故事,如果大家看不懂、用不起,書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也無法影響最多的人。

可見,要讓大家接受早起這一理念,並轉化為行動,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樣的雞湯沒有什麼說服力,你還可以說「早起的蟲兒被鳥吃」不是?咱們說個事一定要有理論依據,這就是科學寫作法,我也是跟著萬維鋼學的。

2011年,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84個國家240萬Twitter用戶,獲取這些用戶在一段時間內發的5億條推特,他們採用大數據的方法,分析其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緒變化,結果發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總體來說,在周末大家的情緒更好,人人喜歡周末!而且人們每一天情緒變化的軌跡極其相似:早上七、八點鐘是個人情緒的高峰,比較正面;隨後情緒會慢慢降低,在下午五點達到最低潮;到了晚上,個人情緒又開始回升,在午夜又達到另一個高潮。而且這種個人情緒隨一天各時間段的情緒變化,不因種族、國家和文化而有所不同,大家都是遵循同樣的曲線。

科研人員得出結論:總的來說,人的情緒在上午達到最高,下午經歷低潮,晚上出現反彈。心理學家讓受試者佩戴記錄情緒的儀器進行測試,也能得到同樣的結果。

事實上,早起的人,可以擁有一整塊時間,那段時間幾乎沒有任何的打擾,不會有人給你發微信,朋友圈也沒有更新,不會有人給你打電話,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這種沒有干擾的、情緒最高的時間段,往往也是一個人一天中效能最高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世界上那麼多大公司的CEO喜歡早起,Twitter上甚至有個4:45早起俱樂部。

曾國藩說,治家以不晏起為本,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管前一天晚上睡得多晚,第二天都是天還沒亮就照常起來,幾十年如一日,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法做到這一點。為了做到早起,必須先從早睡做起。

早起的操作方法也很簡單:設置兩個鬧鐘,比如:一個早睡22:30,一個早起6:00,一聽到早睡鬧鐘,馬上準備上床睡覺,一聽到早起鬧鐘,馬上爬起來,先堅持一個星期試試看。

可能有些人會說,我是程序員,就是喜歡睡得晚,起得晚,這也是工作需要,還有,你看人家張朝陽,不也是晚上一兩點睡,第二天4點多就起床嗎?可我們不是張朝陽,也不可能成為張朝陽啊,人各有異,有些人和事真的不可學。

那天,有個朋友開玩笑說,原來勸年輕人少睡些的李開復,自從重病歸來之後,再也不說那個話了。

以前所在一家公司的老闆,喜歡晚睡晚起,我們稱他過的是「美國時間」,晚睡晚起的生活方式,給我們大家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可他是老闆啊!對於我們知識工作者來說,個人印象真的非常重要,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認識:早起,至少意味著你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途行語 的精彩文章:

TAG:悅途行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