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家專訪敬一丹:聽她講那些從未說出的暖心家事

獨家專訪敬一丹:聽她講那些從未說出的暖心家事

「謝」這個字常在心底,不常說出。聽別人的故事,也會想起自己家的故事。對家的感謝,對父母的感謝,在一個個細節里,在漫長的日子裡……

敬一丹 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謝謝了,我的家》主持人。1988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曾主持《經濟半小時》、《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節目,三次獲得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現任中國電視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

主持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大型新節目《謝謝了,我的家》的敬一丹,素衣、淡妝,依舊知性、優雅。與《焦點訪談》犀利硬朗的主持風格不同,轉身為和藹可親的「國民大姐」。春節將至,在一年中最多人回家的日子,《中國婦女》獨家專訪敬一丹,聽她講從未對外人講過的家的故事。

事業背後一直有父母關注的目光

《中國婦女》:《謝謝了,我的家》最吸引您的是什麼?是在什麼情況下接下的這個節目?

敬一丹:中央電視台節目研發部門跟我說,準備讓我主持一檔新節目,叫《謝謝了,我的家》。我有兩個意外:一是我已經退休兩年多了,沒想到還能主持一個持續播出的欄目,當時想,難道我又要上班了嗎?二是欄目的名字,我直接的反應就是,家不言謝啊!最初和節目製片人、編導接觸的時候,我說,為什麼要和家說謝謝呢?這似乎不大符合咱們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哦。磨合很長時間,我才慢慢接受了這個名字。也許,用電視形式恰好可以營造一種氣氛,使得人們說出常在心底卻不常說出的謝意吧。我希望觀眾在聽別人的故事的時候,能想到自己的家。

《中國婦女》:在節目中您總要請嘉賓說說他們的家風關鍵句,那您的家風關鍵句是什麼?

敬一丹:我很難用一兩句話、一兩個關鍵詞來表達出我們家的家風。我們能夠感覺到家風的存在,它影響著我們,它是家庭成員的習慣、規矩、默契。常聽家裡老人說:「咱們家沒有這樣的。」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全家人共同認可的家風。

《中國婦女》:您和父母在一起是怎樣的狀態?他們會在什麼情況下嚴厲?在什麼情況下又格外寬容?

敬一丹:我們家是嚴母慈父。小的時候,我們都很怕媽媽,她非常威嚴,明察秋毫。如果我們犯了小錯,媽媽一說,你看著我的眼晴。我們就趕緊承認錯誤。爸爸非常溫和,很少疾言厲色地說話,但是他對我們的影響同樣很深。他們都非常注重和孩子的精神交流,特別是在我們成長的關鍵時刻,有時通過書信,有時通過談話。2017年年底,我主持年度漢語盤點。當我把中國和國際年度漢字、年度關鍵詞告訴媽媽的時候,她說:咱們家的年度漢字是「合」。她一向注重家庭成員的凝聚,有對「合」的理解,對大家庭「合」的期盼。我們幾代後人都呼應她。她已經年邁,依然能夠給孩子們帶來精神影響,這是兒女的幸福。

《中國婦女》:父母對您的期望是什麼?您人生中的選擇,父母有多大程度的參與?是一種怎樣的參與?

敬一丹:小時候,父母對四個孩子的期望都是好學上進。長大後,他們的期望是敬業有為。在這方面,他們有著非常好的身教,因為他們都是極看重工作的人。

我媽媽出身貧寒,只讀到初中。然而,她崇尚讀書,年輕時遇到我父親,就是被我父親讀書人的氣質所打動,才選擇他作為終身伴侶。我爸爸手不釋卷,媽媽總對我們說,她最喜歡的就是爸爸讀書的樣子。這使得爸爸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姐姐當年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又成了弟弟妹妹們的榜樣。媽媽是很有方法的,她用這種方式,讓我們都把上學讀書看得很重要。

父母是我最忠實的觀眾,二十多年來,他們總是守在電視機前看我的節目,有比較、有分析,指出我在主持節目中存在的缺憾,做出點評。《感動中國》,他們關注了一年又一年,有一年媽媽終於說,我挑不出毛病了。我覺得這是對我最大的褒獎。然而在以後的又一次播出時,媽媽說,你沒有比以前更好。我覺得,這是媽媽對我的一種批評。前不久,《謝謝了,我的家》播出,媽媽仔細看了第一期,評價是:你還那樣。我理解她的意思是我沒怎麼進步。

父母看重我在電視上的表現,看重觀眾對節目的反應。爸爸早年間收集了很多剪報,都是關於我的節目的。這些剪報已經發黃,我依然能夠感覺到,在我事業的背後,一直有父母關注的目光。

媽媽的話一語中的

《中國婦女》:您爸爸媽媽以前是做什麼工作的?您曾寫過一篇《媽媽語錄》,您性格中有哪些方面是受了他們的影響?

敬一丹:我父母都是做法律工作的,職業特點也會影響到孩子們。媽媽有好多語錄,她說出話往往一語中的。小時候,媽媽曾經跟我說,「享福不用學,吃苦得學呀!」她說的時候,我還沒有完全理解。

十來歲時,媽媽拿出一塊手帕大小的布,上面綴著幾顆扣子,有兩孔的,有四孔的。綳著幾塊補丁,長方形、正方形,還用剪子剪了一些三角形的口子。她用這個教我和姐姐做針線,她說,學會針線活,將來都能用上,這都是本事。我和姐姐完成了媽媽交給的特殊作業,當時像玩兒一樣,可後來全派上了用場。「文革」中,我父母去了幹校和學習班,我成了家裡的小管家。弟弟還小,一個10歲,一個7歲。每次給他們洗完衣服,都要動針線。不是做手工,不是玩兒,而是真的成了生活的必需,我更加體會到媽媽的用心。「享福不用學,吃苦要學啊!」這句話讓我在逆境中有了精神支柱,讓我不自憐、不委屈,而是平和面對,把吃苦磨難當成一種學習。

爸爸也有讓我難忘的語錄。小時候,女孩子都玩糖紙,花花綠綠夾在書本里,擺弄來擺弄去。有一次,爸爸看我長時間沉迷其中,說了一句話:「玩物喪志!」這句話,我第一次聽到,從此,深深印在腦子裡,從小到大,影響一直持續。成年以後,反覆琢磨,也許當初這句話在我心中的位置太重了,過重了,以至於我放棄了很多輕鬆有趣的事情,使得自我約束成了習慣。

《中國婦女》:您對孩子的教育有多少是傳承了自己的家風?

敬一丹:我女兒出生的時候,我對媽媽說,我不知道怎樣帶一個女孩兒啊。我有兩個弟弟,我似乎更習慣帶男孩兒。而自己的女兒,小小的,面對那麼長的歲月,我該怎麼做呢?媽媽對我說,你就像帶男孩那樣帶她。我理解媽媽的意思是:女孩也要獨立,也要自立,也要有作為。女兒小時候,我經常跟她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決定。從穿什麼衣服,到哪去玩兒……從小到大,「自己決定」成了她的習慣。她慢慢長大,人生的一件件大事,都是她自己決定的,這讓我很欣慰。儘管她走得很遠,然而她的獨立,讓我很踏實。

《中國婦女》:愛是流動的,愛在您的家裡是一種怎樣的流動軌跡?

敬一丹:《謝謝了,我的家》這個欄目在錄製過程中,我面對著54個家庭。當嘉賓們講出他們家的故事,當他們面對鏡頭終於對家人說出謝謝的時候,我想,「謝」這個字,常在心底,不常說出。家家都有故事,聽別人的故事,也會想起自己家的故事。對家的感謝,對父母的感謝,在一個個細節里,在漫長的日子裡。如今,我也到了懷舊的年齡,父母為我們做的事情,都融入我們的血液之中。當回望生命歷程,我特別感謝我的父母為子女留存了那麼多生命的記錄:從孩子出生那天的日曆到第一本作業,從小時的照片到一封封信件……在這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看到了父母的歲月,看到父母相遇之後我們是怎樣變成這一大家子的。

《中國婦女》:節目中有給未來的家人寄語的環節,如果讓您寄語,您會把寄語留給誰?會怎樣寫?

敬一丹:我的女兒,已經從當初那個小小的女孩,變成能和我進行深度對話的成年人,我想跟她說:你的血液里,有我們這個家庭世代相傳的DNA,你的生命里,有前輩未曾有過的新鮮空間,珍惜這一切。從哪兒來?在哪兒?到哪兒去?我們一代一代,都面對著這樣的問號。你到哪兒去?你自己決定,我相信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女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