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抓細節講故事,施耐庵這樣寫水滸

抓細節講故事,施耐庵這樣寫水滸

武松打虎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那是相當得扣人心弦,酣暢淋漓。為何會這般精彩?因為,施耐庵是講故事的高手

一、極力鋪墊:欲寫打虎,先寫飲酒

故事出自《水滸傳》第23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讀此題目,心中便無限期待,急切想看,武松如何打虎。

但施耐庵不著急,正餐之前,先上開胃小菜,吊足胃口。三碗不過岡的緣由、武二郎的痛飲、店小二的力勸,乃至武松的心理鬥爭,娓娓道來,而且是濃墨重彩。全文5405字,此處用了2330字,佔43%的篇幅

望眼欲穿,終見虎至。武松打虎,作為全文的高潮部分,一撲一掀一剪,寫得極有畫面感,只用了1161字,佔比22%的篇幅。

此手法極妙。王籍曾寫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欲寫山林之靜,先寫蟬鳥之鳴,由動而靜,因動更靜。欲寫打虎之危險,先寫飲酒之輕鬆,形成鮮明的反差。

惟有高手,才敢作此寫法。施耐庵更是高手中的高手,另有奇兵。打虎之後,又作描寫,意猶未盡,潑墨甚多,共1914字佔35%的篇幅。

那兩個人手裡各拿著一條五股叉,見了武松,吃一驚道:「你那人吃了忽律心、豹子肝、獅子腿,膽倒包著身軀,如何敢獨自一個,昏黑將夜,又沒器械,走過岡子來!不知你是人是鬼?」

有一隻極大的大蟲,夜夜出來傷人。只我們獵戶,也折了七八個;過往客人,不記其數,都被這畜生吃了。

由獵戶之口,見大蟲兇猛,亦襯武松神勇。「獨自一個,昏黑將夜」,對應榜文中的「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伴過岡」,「又沒器械」對應獵戶們的「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葯箭」。未結伴、非白天、無武器,更見英雄之不同。

獵戶聽得痴呆、眾人敬酒答謝、縣民圍觀大蟲、知縣廳上專等、任命陽谷都頭……從獵戶、民眾到知縣、官府,都受大蟲之害、擁護武松義舉,可見這隻老虎在地方影響極壞,人緣極差。

二、凡人心態:不願打虎,必須打虎

景陽岡上,店小二談及老虎傷人之事,武松並沒當真。他是本地人,景陽岡走了數十回,虎毛都沒見過。自然,認為店小二是在騙他。

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氏,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你休說這般鳥話來嚇我。便有大蟲,我也不怕!」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時,進來看官司榜文。」武松道:「你鳥子聲!便真箇有虎,老爺也不怕!你留我在家裡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鳥大蟲唬嚇我。」

「便有大蟲,我也不怕」。這句話很熟悉,就如在我們身邊。因為熟門熟路,所以不信小二之言。因為不信,所以才說有虎也不怕。與其說不怕,毋寧是堅決不信。酒後說大話,在情理之中。

武松真的不怕虎嗎?也怕。看到官府榜文得知有虎,他的第一反應是「欲待轉身再回」,思想也有鬥爭,「存想了一會」。寫得真實,寫得傳神。武松不是神,也是凡人,人怕虎是正常反應。

陽谷縣示:為景陽岡上,新有一隻大蟲,傷害人命……武松讀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轉身再回酒店裡來,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存想了一回,說道:「怕甚麼鳥!且只顧上去看怎地!」

「新有一隻大蟲」,完美補前文「景陽岡上,幾時見說有大蟲」之缺。可見,武松打虎是偶然事件。

他沒有抱著打虎的初衷,主觀上不願打虎。但話講得過頭,又好面子,只能硬著頭皮過岡。運氣太差,果真遇虎,客觀上必須打虎。再次形成反差。

施老師沒有過分拔高武松,並非肩負道義的「偉光正」形象,而是有血有肉,喝酒吹牛,也怕老虎。不願打虎而遇虎,狹路相逢必須打

三、戲劇效果:力寫武器,未用武器

武松離開柴進庄,便提到哨棒。宋江十里相送,武松灑淚告別,踏上打虎之路。此間提及哨棒3次。

只說武松自與宋江分別之後,當晚投客店歇了。次日早,起來打火,吃了飯,還了房錢,拴束包裹,提了哨棒,便走上路,尋思道:「江湖上只聞說及時雨宋公明,果然不虛。結識得這般弟兄,也不枉了!」

酒店喝酒片段,又提及哨棒共4處;武松離店到遇虎,提及哨棒的頻次明顯增加,共有8處,全文提及哨棒,共計15處。

出發時「拴了哨棒」,行走是「提了哨棒」、「拿了哨棒」,坐下是「倚了哨棒」,酒後是「綽了哨棒」,上岡是「橫拖著哨棒」,酒氣上涌是「將哨棒綰在肋下」等……

如此,便造成先入為主的錯覺,處處不忘寫哨棒,武松打虎,哨棒應作用極大。結果出人意料,虎出棒斷,並非是用哨棒打虎。第三次形成反差。

武器打虎,固然驍勇。但赤手空拳,打死猛虎,那才見手段,更是英雄了得。金聖嘆此處點贊道:「哨棒折了,方顯出徒手打虎異樣神威來,只是讀者心膽墮矣」。

施耐庵寫得有節奏感,一張一弛,很見章法。讀者的心,隨著情節忽上忽下,起伏不定,或寬心鬆氣,或提心弔膽。

先是松,景陽岡酒店痛飲;再是緊,榜文提醒有大蟲。

再是松,武松自言自說:那得甚麼大蟲?又是緊,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

又是松,武松躲過老虎撲、掀、剪;再是緊,哨棒折做兩截。

又是松,把大蟲打做一堆。又是緊,走不到半里,枯草從中,鑽出兩隻大蟲來,武松道:「阿呀!我今番罷了!」

再是松,只見那兩個大蟲,於黑影里直立起來。原來是兩個獵戶。

……

四、千人千面:同是殺虎,絕不重複

水滸之中,打虎殺虎共有3次。武松打虎,李逵殺虎,解珍解寶獵虎。雖然都是殺虎,但寫得絕無一處雷同。

必要性不同:武松可以不打,住在酒店即可;李逵必須要打,母親為虎所食;雙解不得不打,受了甘限文書。

初衷不同:武松打虎,是面子使然,大話出口,難以回頭。李逵殺虎,是仇恨使然,母喪虎口,為母報仇;雙解獵虎,是壓力使然,官府攤派,zheng治任務。

殺虎形式不同:武松用拳頭,李逵用朴刀,雙解用藥箭。

數量對比不同:武松1人斃1虎,李逵1人殺4虎,雙解2人獵1虎。

細細品來,足見行文之妙處。如此看來,講好故事,要有鋪墊、有懸念、有起伏,絕對是個技術活。

無怪乎金聖嘆感慨:讀《水滸傳》,即得讀一切書之法也!通俗地說,看懂施耐庵講故事的方法,就懂得寫文章的所有套路。

致敬:

@ 施耐庵巨著《水滸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煮粥論英雄 的精彩文章:

TAG:煮粥論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