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沒有地圖和羅盤的時代,人類如何在大海上航行?

沒有地圖和羅盤的時代,人類如何在大海上航行?

原標題:沒有地圖和羅盤的時代,人類如何在大海上航行?


我們現代人差不多都是包裹在「文明的金屬殼」里的軟體動物。憑藉性能良好的工具,我們幾乎可以去往地球的任何角落。這樣的旅行,舒適固然舒適,但毫無懸念和難度可言。相比之下,舊時代的旅人,特別是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只能憑著血肉之軀摸索著前行,他們既感受到了「逆旅」的真實況味,也真切地體驗到了世界的遼闊與深邃。


沒有比較,就不知道人生曾經有多麼精彩。這裡我們不妨跟著德國博物學家馬歇爾·羅比森的瑰麗文字,謙遜地領略大航海時代探險之旅的奇幻以及大自然賦予探險家們的智慧。



發現島嶼

聞著醉人的香氣就能尋見


為了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島嶼,探險家們必須不斷地判讀各種跡象,並且綜合所有的資訊。陸地上方的雲層結構,能指引葡萄牙人從聖港島航向馬德拉群島。海流和海水中的鹽分可以作為局部地區的路標;流竄於大海軀體中的浪花,能夠指引淡水水域的方向。探險家甚至能夠從生物身上的微小細節中發現島嶼上的重要信息。海水和風為陸地的動、植物世界帶來了香氣,對需要呼吸的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信息。例如,草的香氣隨風吹拂到海面上。


澳大利亞的航海家哈洛德·蓋特在距離紐西蘭海岸70 海里遠的地方,就覺察了黃花茅令人迷醉的芳香。西蒙·溫切斯特說,聖赫勒拿島還沒出現在眼前,他就嗅到了香氣。一名周遊列國的植物學家在亞速群島經歷了類似的體驗,她說她還沒看見島嶼就感覺到那裡常年瀰漫著百合的甜蜜芬芳。地中海地區的島嶼就像是看不見的花園,四處漫溢著香氣。在拿破崙的回憶中,科西嘉島有著獨特的香味;在俄羅斯作家伊凡·蒲寧的記憶中,義大利「每座島嶼都有各自獨特的香氣」。希臘政治家米基斯·提奧多拉基斯回想起當他們尚未下船看見陸地,就「因為那奇特的柑橘香味」而聞到了克里特島。


海岸的植物種類越豐富、原始,散發出的氣味給人留下的印象就越強烈。因為海風時而離岸時而向岸,花香在一天當中也有不同的階段,因此天時尤為重要。19 世紀的一份資料提到,夏威夷群島的黎明時刻,帶來了令船員們傾倒的香氣。特別是船員們未曾聞過的植物香氣,留給人的印象格外深刻。


最早發現夏威夷群島的歐洲人是西班牙的胡安·蓋塔諾,不過真正使夏威夷為世人所知的是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他於1778 年1 月登陸夏威夷群島,然後前往阿拉斯加附近,於1779 年1 月返回夏威夷時死於與土著的衝突。


發現夏威夷



「還沒看到島嶼,就能聞到它。香氣在15 公里遠外的海上輕拂。」1616年的聖誕節,英國探險家科特普靠近肉豆蔻島時如此描述。從前橫越大西洋的船員在美洲海岸前方,最先與新大陸接觸的是從陸地吹拂而來的氣味。16 世紀的義大利探險家喬凡尼·達·韋拉扎諾提到:「歐洲為人知曉的樹木,正在遠方散發著香氣。」哥倫布穿越加勒比海地區時,古巴的樹木百花齊放,甜蜜的芳香湧向大海。水手們無不著迷於魔法般的委內瑞拉海岸,「他們享受著陸地上的植物散發出的愜意香氣」。「在特利尼達島的岸邊,經過清晨露水洗滌的草與樹木,甜蜜芬香迎面襲來。」類似的經歷於1606 年在加拿大的海岸邊發生在法國冒險家的身上。「陸地上無與倫比的香氣,隨著暖風迎面襲來,濃郁地像是無法再傳遞更多的東方異國氣味。我們伸出雙手嘗試撫摸風,它是如此容易地抓在手中。」這是多麼棒的體驗啊!


法蘭索瓦·勒戈描述從留尼旺島散發出的、湧向大海的美味芳香。那股強烈的氣味喚醒了許多熟睡中的水手。當然,聞到如此充滿島嶼和冒險味道的香味,誰還捨得睡覺呢?


大海航行

靠的竟是鳥類


除了遠方飄過來的醉人香氣,海洋動物也是即將靠岸的線索。


史前時代的航海家必須跟隨鯨魚和鮪魚群,或者在海中游水的大海雀尋找陸地。在海洋中,它們是人類的指路者。龐大的海龜群橫渡今日充滿垃圾的熱帶海洋,朝孵卵的海灘前進。有時候,鳥會在游泳的海龜背上休息。夜晚時分,成千上萬隻動物的鼾聲繚繞在大海上。加勒比海上迷失方向的近代海盜們,能夠透過神秘的聲音信號辨別方向。


然而,海洋中最重要的辨位輔助生物是鳥類。直到近代,島嶼和北大西洋中的大陸沿岸才被發現。愛爾蘭的修道士比維京人還早抵達島嶼——他們應該是跟隨鵝群抵達的。鳥類也會帶領人類前往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根據航海文學中經常提到的,應該是葡萄牙人發現了亞速群島,他們在那裡改變了航向,跟隨鳥類前進。


許多候鳥在夜晚飛行,因此以它們作為「指標」的作用也許受到了局限。然而,現今的鳥類學家觀察月圓前的鳥類飛行,發現即使在沒有月光的時候,鳥類仍然能在海上指引方向。有些鳥類在海上默不出聲,例如軍艦鳥和熱帶鳥,但是其他小鳥卻為航海家帶來了聲音饗宴。哥倫布記載:「一整個晚上都能聽到鳥兒飛過。」而愛斯基摩杓鷸和它的流浪夥伴——美洲金斑鴴,應該是不情願地擔任指路的工作。「在晚上能夠聽到(愛斯基摩杓鷸)悲傷憂愁的長鳴笛聲,讓人想起風的呼嘯聲,而非鳥叫聲。它的聲音是大自然中令人難忘的一種奇特聲響。」 19世紀美國一本與鳥類相關的書籍如此記載。如今,愛斯基摩杓鷸的聲音已經在候鳥混音合唱團里消失了。


軍艦鳥



熱帶海鳥。翅極長,尾長呈叉形,飛翔能力強,常在空中搶奪其它海鳥的食物,其英文名為「海盜鳥」之意。雄鳥具鮮紅色喉囊,求偶時充氣膨大如球形。


愛斯基摩杓鷸


又名極北杓鷸。是體型較大的海岸鳥,曾在北美洲的北極圈裡大量繁殖,冬天則遷徙到南美洲彭巴斯草原過冬。19世紀時遭大量捕殺,數量銳減。目前已是全世界最珍稀的鳥類之一。


紅嘴熱帶鳥



鸏科鸏屬的鳥類,嘴為紅色,俗名紅嘴鸏。中型海鳥,分佈於整個熱帶海洋。除繁殖季節登陸產卵育雛外,其餘時間均在海洋上飛翔。有時長期跟隨漁船飛行,於桅杆上歇息。


美洲金鴴



涉禽,繁殖於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部;越冬在南美洲。鳴聲嘹亮,十分悅耳。哥倫布在第一次航海旅程中,有65天看不見陸地。他根據愛斯基摩杓鷸與美洲金鴴的遷徙時間及模式,得以到達鄰近的陸地。


曾經成群結隊飛越美國的鳥類應該已經絕跡了。夜晚視線不佳,船隻要靠近岸邊時,陸地上的小鳥還有昆蟲的叫聲隨著水面傳到遠方,可藉以辨別方向。約瑟夫·班克斯在紐西蘭的海岸邊無意中聆聽了一場小鳥音樂會,並且給予了生動的描述。根據故事的描述,葡萄牙的水手隨著沿水面傳來的公雞叫聲,找到了錫蘭南部的城市加勒。有些人可能有這樣的印象,在柏林的某個朦朧早晨,聽到隨著萬湖湖水傳來的孔雀鳴叫;或者秋天時,被正在薄霧中旅行的野鵝叫聲喚醒。


從古至今,鳥類一直在航海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航海時代的船長仔細地在航海日誌上記載所有海洋哺乳動物、海龜、飛魚或鳥類。1722年4月3日,荷蘭籍船長雅可布·羅赫芬在前往東南太平洋的航程中記載到數種鳥類出現在海面上;隨後,在4 月5 日發現了海龜、在海水中漂動的植物和許多鳥類,同一天他還發現了復活節島。


喬治·羅伯森是發現大溪地那次遠征中的甲板軍官,他寫道:「因為我從未在距離陸地十多公里之外的海上看見小鳥,所以看到在海岸邊歇息的小鳥時,我一直猜想陸地應該不遠了。譬如,玄燕鷗和軍艦鳥幾乎每個晚上都會在岸邊休憩,除非海上有許多小魚,它們才會滯留在海面上。」認識鳥類是最基本的知識,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基羅斯記載道:「如果看見秘魯鰹鳥、鴨、赤頸鴨、海鷗、燕鷗、雀鷹或者紅鶴,就代表非常接近陸地了。但是如果是紅腳鰹鳥,就不用多加理會,因為在距離陸地遙遠的地方也能發現這種鳥類。同樣地也可以忽略熱帶鳥,因為熱帶鳥會隨意亂飛。」人類不斷地觀察大自然,將其當作星象圖、羅盤和地圖之外的補充資訊,直到每一個海岸都被發現,原來的方向指引者便失去了作用。

鷗科玄鷗屬鳥類,以海中游魚或軟體動物為主食,主要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之海岸或島的礁岩峭壁上。


玄燕鷗



中型鴨類,雄鳥頭、頸為棕紅色,額至頭頂有一乳黃色縱帶;雌鳥上體大都黑褐色,翼鏡暗灰褐色,上胸棕色,其餘下體白色。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灣、沼澤等各類水域中,尤其喜歡在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中活動。


赤頸鴨



鷗科中體型較小的類群,因與家燕的尾型相似而得名。此屬鳥類分布幾遍全球,絕大多數分布於熱帶、亞熱帶。


燕鷗



中等體型而翼短的鷹。從棲處或伏擊飛行中捕食,喜林緣或開闊林區。其模式產地在瑞典。為世界瀕危物種之一。

雀鷹



鰹鳥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及澳大利亞等溫帶及熱帶地區附近的海島上。飛翔能力極強,也善於游泳和潛水,在陸地上行走也很有力。


紅腳鰹鳥



日益寂靜的


大自然


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2017年度TOP10


作者: [德] 馬歇爾·羅比森


裝幀:硬精裝,富士櫻花紙四色印刷

出版日期:2017/10


定價:168.00元




部分書影



圖書腰封



威爾遜評語


內容簡介

在這本完美地融合了文學、歷史、人類學、生態學、動物學、語言學、環境學的奇妙著作里,博物學家、生態專家馬歇爾·羅比森以生花之筆,從前所未有的全景角度,探討了物種的多樣性與人類文明的繁茂之間的深層關聯。一方面,他帶我們「回味」過去自然界物種和平共處的美好時光,引領我們欣賞野生世界之美並感受豐富細微的自然聲響;另一方面則從生物變遷史的視角,點出了物種多樣性的衰減趨勢,並剖析了這種不容樂觀的趨勢在過去、現在、未來是如何影響我們及整個世界的。


馬歇爾·羅比森認為,大自然是我們的導師,是一切的起源,人類和其他物種共同構成了生命共同體。但是,或許未來有一天,我們不再能從自然中獲得啟示。於是,他憂心忡忡地警示我們:物種多樣性的衰減只會導致文化的貧乏,隨著顏色、香氣和聲音的消失,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智性及文化寶藏都將走向衰減。因此,人類必須儘快改變過度開發、濫墾及剝奪其他生物生存權的愚行。


作者簡介


馬歇爾·羅比森,德國人,曾在弗萊堡大學和牛津大學研讀森林學,在劍橋大學取得生物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弗勞恩佛荷大氣環境研究協會及德國國會科技評估辦公室,並在美國加州聯邦森林管理局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還擔任過弗萊堡大學森林及環境科學院學術顧問和弗萊堡教育大學自然科學中心教授。現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旅行足跡遍及全球。


部分內文圖片













上滑↑,點擊可查看更多精彩大圖哦!


- 版權信息 -


作者:馬歇爾·羅比森

本期編輯:王薇 周志剛


本期排版:佳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的第一流詞作在於豪放之中有幽咽
寶釵像牡丹,黛玉似芙蓉,看看你的愛豆是什麼花?

TAG:北京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