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20年歷史的手機指紋,迎來了一場「五軍之戰」
【【【前言:從「指紋手機」的前身說起】】】
誰是第一台搭載指紋識別技術的手機?在百度上搜索這個問題,你會得到數量巨大的錯誤答案:有說iPhone 5s的,也有說Moto ME860的,甚至還有說華為Mate7的……(扶額)
事實上,世界上第一款指紋識別手機來自於西門子在1998年展示的一款測試原型機,它既不是智能手機,也並沒有量產。但不得不說,西門子的這一創舉,向業界展示了「指紋識別手機」的可能性,也自此開創了一個嶄新市場。
兩年之後,法國薩基姆(SAGEM)品牌發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量產的指紋識別手機MC 959,碩大的指紋識別模塊被集成到手機背面,而正面則是一部「正常」的翻蓋商務功能機。
在那之後,日本手機和PC品牌富士通成為了「指紋手機」的忠實擁護者——從2003年的F505i開始,直到2013年指紋手機終於開始被全世界消費者普遍接受為止,富士通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指紋手機,佔據了當時全球指紋識別手機市場近70%的份額。但是遺憾的是,這些手機的指紋設計並不出色,也並非智能手機,最重要的是它們多半只在日本市場發售。而這也就導致指紋手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並沒有引起大眾的關注。
2007年,東芝發布了一款造型常規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G500,但它有兩處超乎尋常的設計:一是它居然配備了獨立顯卡晶元(NVIDIA GoForce 5500),另一點就是它是全球第一款配備指紋識別功能的智能手機!而它的指紋模塊被放置在了滑蓋的背面,無論是從空間利用率還是從操作的便捷度而言都可謂是相當有創意了。
【【【我們組織了一場手機指紋的「五軍之戰」】】】
從這些「早期指紋手機」中不難看出,至少在十年前,手機廠商們就已經對指紋模塊的位置設計、人機工學進行了思考。但當時的設計師們估計沒有料到,十年後的「指紋手機」會變得如此普及,而且在指紋的位置上也會生出如此多的「花樣」。
前置、後置、側置、還有剛剛誕生的屏下指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正是手機指紋方案數量最多、「花樣」最全的時間點。而對於不同的指紋(位置)設計,坊間也早有議論:有人力挺前置指紋,對後置設計不屑一顧;也有人聲稱側置指紋才是未來方向,特別是和電源鍵的融合十分便利;更有人對剛剛誕生的屏下指紋持懷疑態度,擔心它的識別率和便利程度不盡人意……
有鑒於此,我們三易生活在指紋手機誕生20年的這個時間點上,找來了五部在指紋模塊設計上具有代表性的手機——它們基本上囊括了目前能買到的所有手機指紋設計思路。並對其分別進行點評+吐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市面上主流的手機指紋設計,分別各有怎樣的考慮,又各有怎樣的槽點?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本篇文章並非手機功能評測,而更偏向對指紋模塊位置設計與技術的探討,文中出現的五部手機並非評測對象,它們更像是同類們的「代表」。因此讀者老爺們有其他對於手機指紋想要吐槽的內容,也可以在文末與我們留言交流。
好了,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吧!
【【【傳統前置指紋:代表機型 華為Mate10】】】
首先,是大家都最熟悉的底端前置(按壓式)指紋設計——之所以說最熟悉,就必須要承認當年蘋果iPhone 5s的功勞了:正是因為它首次讓消費者們體會到了真正方便好用的手機指紋識別體驗,直接影響到了後來許多代的手機指紋設計。
前置指紋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使用者只用目測就能定位到指紋按鍵的位置,無需像後置指紋那樣「摸索」,因此不會弄髒鏡頭。與此同時,即便手機正面朝上平放在桌面上,也無需拿起機身就能直接用指紋解鎖……
但是,前置指紋的缺點其實也非常突出。首先,指紋識別器本身相當的厚,將其設置在手機底部,它和同樣也非常厚的USB介面就會形成干涉——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手機會變厚。同時,前置指紋模塊需要一定的面積來保證識別率,這就意味著它需要手機有一個大「下巴」,而這與目前流行的高屏佔比設計可謂是背道而馳。
事實上,我們手頭上這台華為Mate10,為了盡量增大屏佔比就不得不使用了一塊相當狹長的指紋感測器造型。但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即過於靠下的指紋識別器再加上厚重的機身,使得解鎖或操控(Mate10支持用指紋面板充當手勢操控鍵)手機時的握持變得異常不穩定……
而且,從目前的手機行業發展方向來看,隨著「無邊框」、「全面屏」的必然普及,前置指紋設計或許很快就會成為歷史。
【【【傳統中後置指紋:代表機型 OPPO R11s】】】
和前置指紋設計對應,後置指紋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的經典設計了——畢竟世界上第一款指紋手機就是後置指紋設計的。
而且,後置指紋在握持方面相比前置指紋有著天生的優勢:從我們選取的這台OPPO R11s不難看出,後置指紋一般是用食指或中指觸摸的,因此在握持的時候手指可以自然形成對手機的支撐,非常適合大屏幕的手機。同時,後置指紋因為不會侵佔手機正面面積,它也可以很好地和「全面屏」兼容,並且不會造成手機變厚。
但是,後置指紋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手機放置在桌面上的時候無法直接解鎖,按壓指紋的時候操作不直觀,有時還會弄髒鏡頭……
【【【側後置指紋:代表機型 三星S8+】】】
雖說後置指紋有著這樣那樣的尷尬,但要論被吐槽的程度,它還是比不上三星S8系列配備的這個側後置指紋設計——用過的人都知道,指紋可以說是S8家族僅有的幾個「黑點」之一了。
首先,三星這麼搞並非出於偷懶——實際上S8所用的指紋感測器來自大廠Synaptics,成本絕對不低,而且這顆指紋識別器面積不小,還支持手勢操控,功能上可以說是足夠「高級」的。
但是,側後置設計意味著對於S8+這樣的大屏(18.5:9,6.2吋)手機來說,當使用右手解鎖時,手指甚至不太好夠到指紋識別器,而且非常、非常容易弄髒鏡頭。事實上,三星甚至在相機APP中設計了檢測鏡頭是否臟污的機制——如果鏡頭被指紋弄髒,就會提示用戶鏡頭需要擦拭,細心是足夠細心了,但也確實讓人感到十分無語。
根據網上流傳的說法,S8之所以會搞出這種奇怪的指紋設計,實屬原定的屏下指紋方案供應商「放了鴿子」,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如此救急。在最近泄露的下代產品S9的渲染圖上,指紋模塊的設計就成功回歸中後置「正統」,想來用起來估計就會好得多了。
【【【側置指紋:代表機型 魅藍S6】】】
老實說,側置指紋其實算是屏下指紋出現之前,最具創新精神的一種指紋方案:它很好地平衡了手機的握持重心,也避免了污損鏡頭的隱患,同時,在以索尼為代表的手機上,側置指紋和電源鍵一體化的設計也讓整機按鍵數量更少,前後面板都能做得更為平整美觀。
但是,側置指紋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天生缺陷:面積。無論是對於電容指紋、超聲波指紋還是光學指紋感測器來說,面積更大都意味著單次採樣的指紋信息更多。而為了不讓手機變得太厚,側置指紋通常都必需採用非常纖細的感測器造型,這就直接導致了它與手指的接觸面積不夠大。
反映到實際使用中,側置指紋便需要更多次的採集才能完成指紋錄入,同時,它理論上出錯的概率也比前面幾種更大——但除此之外,它確實沒有什麼其他毛病可挑了。
過去,側置指紋只有SONY一家採用,但近年來它逐漸受到其他廠商的重視:努比亞、雷蛇、還有此次我們拿來作例子的魅藍都有了側置指紋的產品。或許,在將來隨著技術進步,側置指紋的識別能力得到提升之後,還會有更多追求設計感的廠家採用這種獨特的指紋布置方式吧!
【【【屏下指紋:代表機型 vivo X20Plus 屏幕指紋版】】】
感謝Synaptics終於搞定了屏下指紋技術,也感謝vivo「吃螃蟹」,我們終於在2018年年初用上了這一被視為「未來嬌子」的指紋識別方案。
其實,從操作邏輯上看,目前的屏下指紋和前置指紋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就是它的指紋識別模塊採用光學反射式原理,並且與之搭配的只能是OLED屏幕。
因為是光學反射原理,所以目前的屏下指紋手機在採集指紋的時候,手指位置必然有一個亮起的圖案,它既是給用戶提示指紋識別器的位置,同時也是為了「照亮」指紋,方便識別器讀取。
從日常使用感受來說,當前的光學式屏下指紋方案存在著錄入次數較多的短板——我們手頭這台vivo X20Plus 屏幕指紋版每一次錄入指紋都需要約20次採集才能完成,這在當今指紋識別手機中算是相當多的了,好在指紋的信息錄入是一過性的事件,事後解鎖的成功率倒是足夠讓人滿意,沒有問題。
可以預見,隨著未來全面屏的普及,屏下指紋會很快成為新一代的「旗艦標配」。而它的錄入次數多這一小毛病,也有望隨著技術的成熟而得到改善。
【【【總結:20年歷史的指紋手機,還將繼續長存】】】
看完了我們總結的目前這些「指紋方案」們,對於筆者而言最大的感想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當前在市面上存在著五種之多的手機指紋設計,但它們之中的一些很快就會遭到淘汰(S8的側後置指紋),另外一些也有可能伴隨著手機整體造型的變革而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但是與此同時,側置指紋、屏下指紋這些「新興」的方案與設計思路,卻很明顯地正在得到更廣泛的運用,也逐漸被消費者們接受。雖然現在諸如虹膜、「結構光」人臉識別、靜脈識別這樣的新技術也開始嶄露頭角,但無論是從用戶接受的程度還是從手機廠商在設計和製造上的成本考量,指紋識別作為一種已經非常成熟、好學好用的生物加密技術,還將存在於我們的手機上很長時間,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型號更大未必更強!索尼手機CMOS家族解析
※戲說網事:躺著拿錢容易嗎?不容易嗎?
TAG:三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