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怪現象:南極空洞在癒合,人口密集的中緯度地區在變薄
上個月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上發表的研究指出,南極上空的平流層臭氧層正在癒合。沒想到,2月6日出版在《大氣化學和物理》雜誌中的一篇分析報告認為,在大多數人居住的中緯度地區,平流層下方的臭氧層變得更加脆弱,這讓科學家難以理解。
瑞士世界輻射中心的大氣物理學家威廉姆·鮑爾說:「我不希望人們恐慌或過度擔心,但這確實是正在發生的重要的事。」
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要求全球淘汰含氯氟烴(CFCs)等其他消耗臭氧的化合物,南極地區已見到了顯著效果,但全球範圍內修補臭氧層的運動遠未結束。
鮑爾和同事將衛星數據結合起來,研究了中緯度地區的臭氧層,結果發現,從1998年到2016年,平流層下層的臭氧減少了2.2多布森(一種衡量臭氧厚度的單位),而平流層上層的臭氧僅上升了0.8多布森。鮑爾說:「我們幾乎在每個維度的距地面25公里以下的每個高度,都能看到這種情況存在,而這種不為人知的真相讓我們非常擔心。」
鮑爾懷疑,造成這種局面的罪魁禍首是「非常短命的物質」(VSLSs),主要來自海洋生物產生的二溴甲烷,但近年來人造二氯甲烷(一種溶劑和脫漆劑成分)的數量也翻了一番。二氯甲烷是一種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它在逃逸到大氣層以後的6個月內會分解。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科學家肖恩·戴維斯說:「阻擋地球表面紫外線輻射的效果取決於臭氧總量。」
研究人員此前認為,VSLSs物質因壽命短暫很難到達平流層,但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物質可能消耗了平流層下層臭氧總量的25%。
安娜堡密歇根大學的大氣科學家理查德·羅德說:「我們應該更徹底地研究VSLSs物質。但是由於這類化合物的釋放量很小,很難被測量。」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格林瑟姆研究所聯合主任喬安娜·海格表示:「低緯度地區臭氧總量減少的潛在危害,實際後果可能更糟糕。」但鮑爾等人強調,「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成功不能否認;羅德也認為,新發現不能否認已經取得的治理成就。
來源:科技日報
※潘建偉團隊進行人類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農業部制定轉基因生物監管方案,真要整治轉基因食品亂象嗎?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