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為啥是「老人的墳場」?這些年邁的無家可歸者會告訴你真相

美國為啥是「老人的墳場」?這些年邁的無家可歸者會告訴你真相

美國是很多外國人羨慕的世界發達國家,大家都以為美國遍地是黃金,來到美國就會實現幸福美國夢。可在美國很多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卻經常能看到許多無家可歸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遊民」、「街友」,且近年來數量呈上升趨勢,無家可歸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極其嚴重。

遊民問題是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是在美生活多年華人的共識。居住在城市,遊民可能突然出現在後院;空閑多日的房屋,可能讓遊民佔據;在市中心道路上,遊民搭起帳篷是城市另類風景;在高速公路進出口,有遊民伸手討錢;當與家人光顧快餐店時,會有遊民在門口,要求你為他買個漢堡……

數據顯示,洛杉磯地區遊民人數比上一年增加23%,尤其羚羊谷及東洛杉磯地區增加最多,達50%。而亞裔居民或華裔居民較多的聖蓋博谷地區,遊民人數增加31%。洛杉磯地區5月底,遊民人數達到近6萬人。遊民群體中24歲以下人數增加迅速,而人數最多的是40歲以上至60餘歲的遊民。

據《紐約時報》報道,老年遊民拄著拐杖或助行器,步履蹣跚,又或是坐著破舊的輪椅,在窮街(Skid Row)沿步行街而下,途經骯髒的睡袋、傾斜的帳篷和成堆成堆的垃圾。即便是溫暖的春天,他們也穿著襤褸的冬衣在街頭徘徊。他們擔心老年疾病,擔心自己在無人幫助的境地下死去,因為子女們早已淡出了他們的生活。

「老了以後一切都很難。」65歲的肯·席爾瓦斯說,他自從2001年被肉類加工廠辭退後就再也沒有工作,目前正在和酗酒作鬥爭。「我得坐輪椅,身體有病,在療養院住了兩個月。我整晚都坐著公共汽車來回遊盪。」

根據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統計,據可獲得的最新數據,2016年,50歲以上的街頭流浪者為30.6萬名,比2007年上升了20%。他們佔全國無家可歸人口的31%。

分析人士稱,許多無家可歸的老年人已經在街頭流浪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經濟衰退造成的,當時聯邦住房計劃開支消減,可卡因毒品泛濫。這些無家可歸者往往有一段複雜的歷史,包括入獄、進入精神病院,乃至進入戒毒所,最終流落街頭。

59歲的金·克勞福德說他長久以來同酗酒和毒癮作戰,早就找不到工作了。「如今,我睡在別人家的車庫裡,」他說。「我在街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上廁所。簡直太瘋狂了。還有就是找地方存放自己的東西。」

有些人是新近加入流浪者行列的。在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有人為在亞利桑那養老還是在佛羅里達養老而爭論;而他們卻在最近一次經濟衰退中失業,被迫體驗無家可歸的滋味。有些人的固定收入無法在洛杉磯一類地方支付房屋租金——在洛杉磯,空房率不到3%。

70歲的西爾維婭·威爾克五年前從自己在加利福尼亞蘭卡斯特的家中被趕出來。她終日在窮街街頭徘徊。

60歲的霍勒斯·阿爾隆格說,他負擔不起一室一廳的房屋,如今住在克羅克街頭的帳篷里。阿爾隆格兩年前和妻子離婚,從新奧爾良來到洛杉磯,他說,來到這裡兩周後,他丟失了錢包和所有證件,也無法找工作。

但是在洛杉磯、紐約、檀香山與舊金山等正在進行升級改造、房屋價格不斷上升的那些大城市,無家可歸者人數仍在上升。據報道,去年洛杉磯的無家可歸人口增加了5.7%,這個數據已經持續兩年急劇上升。根據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去年,這個國家的無家可歸人口中,有20%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

在整個南加州,從威尼斯到聖費爾南多山谷,到處都有無家可歸者們成群結隊地住在街角的帳篷陣、立交橋下冒出的社區中,乃至洛杉磯河乾涸的河床上。聖塔莫尼卡大街兩側到處都是他們的睡袋與各種隨身物品。

75歲的格倫·福克斯無家可歸已經多年,居住在哈珀高速路旁邊的帳篷里。街頭無家可歸者的平均壽命是64歲。

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有無家可歸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或許在窮街最為嚴重——這條街坐落於洛杉磯下城繁華的經濟中心東南,是一處道路呈棋盤狀的街區,這裡一年四季溫度均衡,有不少教會組織和診所,這個國家的許多窮人都長期駐紮在這裡。

老年人所面臨的問題迫使無家可歸者們的代言人與相關政府機構重新考慮這個人群所需要的服務——不僅僅是三餐、住所與康復機構那麼簡單。

分析人士認為,無家可歸即遊民問題是美國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也反映美國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程度。況且很多遊民願意選擇這種生活方式,所以美國要實現2020年的零遊民目標,只能是一個另類美國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匯通財經 的精彩文章:

美國「製造業復興」遇上新障礙:太多求職者毒癮纏身無法勝任工作
30%中國人都達到了中等收入標準,領先世界水平

TAG:匯通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