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滿清入關至鴉片戰爭,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的發展為何十分遲緩?

從滿清入關至鴉片戰爭,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的發展為何十分遲緩?

「砲」字源自於「拋」,即由古代拋石機演化而來。

從滿清入關至鴉片戰爭,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的發展為何十分遲緩?

在元代以前,由於管形火器(如突火槍)不發達,大型的「砲」一般均指拋石機而言,例如有名的「襄陽砲」。金屬管形火器的出現在十三世紀末與十四世紀初,稱為「火銃」。現在出土的時間最早的一批火銃都是這個時期的產品,如阿城銃、西安銃、黑城銃、通縣銃等。但這個時期的火銃普遍較小,只能看成近代火槍的前身。

從滿清入關至鴉片戰爭,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的發展為何十分遲緩?

到了元代後期,才逐漸產生了大口徑的管形火銃,即近代火炮的雛形,如出土的至順三年銃等。到元末明初,金屬管形火炮才正式取代拋石機,脫穎而出。

明代是火炮技術發展趨向成熟的時期,重炮可達上千斤,射程最遠可達數里。十六世紀佛郎機炮的仿造和十七世紀紅夷大炮的引入達成了兩個飛躍。到了明末,明軍對火器的依賴很重,在明清諸次戰爭中「西銃」出力很大。

從滿清入關至鴉片戰爭,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的發展為何十分遲緩?

滿清入關前後,也很重視火炮的使用和製造。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仿造了第一尊紅衣大炮,開始編練漢軍炮甲,以佟養性為昂邦章京以統之,不斷發展。自當年賴炮力攻佔大凌河後,「師行必攜之」。

到入關前夕,清軍中擁有的紅衣大炮近百門。

到康熙時火炮的使用和製造達到高潮,如僅在康熙十三年到二十六年,由南懷仁督造的歐式火炮就近五百門。在烏蘭布通、雅克薩、昭莫多諸役中,大炮都起了關鍵的作用。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八旗京營中建立了火器營,其中包括炮甲八百八十名。

從滿清入關至鴉片戰爭,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的發展為何十分遲緩?

到鴉片戰爭前後,清軍中的制式火器主要是火炮、抬槍和鳥槍。五六百斤以上至八九千斤的為重炮,主要配置於海防要塞和各炮台;四百斤以下的為輕炮。但式樣大都是一兩百年前的舊式,且年久失修,質量低劣,尚不即二百年前明清戰爭時期。戰爭期間象廣東、浙江等省雖然也購置和改良過一些新式火炮,但多曇花一現,沒起到什麼大的作用。

從滿清入關至鴉片戰爭,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的發展為何十分遲緩?

鴉片戰爭以後,清軍的裝備仍然沒有什麼改進。如太平軍到湘北嶽州,起獲一百八十年前吳三桂埋藏的數百尊千斤以下的大炮(即所謂「周炮」),竟也成為所向披靡的「神器」,一直打下金陵,清軍莫能抵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滿清入關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近二百年間大清炮兵發展十分遲緩,根本原因在於:

自康熙年間大規模的征戰結束以後,朝廷重視弓矢而輕視火器,槍炮的發展進入了停滯,甚至倒退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再坤 的精彩文章:

1966年至1976年,活躍在中國舞台上的戲劇並不只有八個樣板戲

TAG:張再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