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叔孫通——婁敬——袁盎

叔孫通——婁敬——袁盎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胡亥召集博士和儒生,詢問大家有什麼看法。三十多個博士和儒生認為應該發兵征討,胡亥聽了很不高興,這時叔孫通(力勸劉邦不能換太子的那個太子太傅)表示「那些人都錯了,如今天下一統,朝廷拆毀了城牆,銷熔兵器。更何況現在上有英明的君主,下有完善的法令,人人都奉公守法、恪盡職守,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歸附,哪有膽敢反叛的人!那些違抗命令的戍卒只是一些盜賊,現在地方官正在將他們捉拿歸案,不值得憂慮。」

胡亥聽了叔孫通的話很高興,又問了一遍博士和儒生他們怎麼看,有的說是反賊,有的說只是盜賊。胡亥賞了叔孫通二十匹布、一套衣服,正式任命他為博士,讓御史把那些說是反賊的人交給獄吏治罪,因為這不是他們應該說的,而對於那些說是盜賊的儒生則不予追究。

乍看之下胡亥的做法很奇怪,他的關注點不在於陳勝吳廣起義是否屬實,而是認為博士和儒生不應該「說」這個問題。胡亥生於公元前230年,也是這一年秦滅六國之戰開始。秦朝有一個法律叫「妖言令「,看字面意思就知道幹嘛的了,這個法律在呂后時期曾被廢除。秦朝特別重視法律的普及,嬴政曾令胡亥跟隨趙高學習法律,對法律特別了解是可以當官的,趙高是典型代表。有了這些背景我們再來看胡亥的舉動,就沒那麼奇怪了。也可能胡亥知道關東起義的的實情,把說實話的博士和儒生關進監獄是故意的,目的在於立威。胡亥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害怕有人趁關東起義的亂局給他搗亂,先殺殺這些人的威風。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征,接連擊潰匈奴軍隊。匈奴把精銳部隊以及肥壯的牛馬全都藏了起來,只放出一些老弱殘兵和瘦弱的牲畜,漢軍接連派出10餘波偵查部隊都沒能探清實情。劉邦不放心又派婁敬去,沒等他回來,就下令全軍出擊向北進攻,婁敬回來後勸劉邦這是匈奴在故意示弱以誘敵深入,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劉邦聽不進勸告,大罵:「你這個齊國的奴才(婁敬出身卑微),憑口舌得到官職,現在竟然胡言亂語降低我軍士氣」,下令給劉敬戴上刑具,將他囚禁在廣武。

把婁敬關進監獄,離胡亥把博士和儒生關進監獄相差不到10年,劉邦當了皇帝後一邊深刻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一邊努力向胡亥學習帝王之道。辦事不利的就派信使過去批評一下,劉邦稱帝後批評韓王信不應該擅自向匈奴派使者,後韓王信獻城投降匈奴;批評彭越不親自帶兵跟著自己打韓王信,後彭越反。楚漢爭霸時項羽批評英布為啥不親自帶兵跟隨自己作戰,給了劉邦策反英布的機會;英布最後又反了,之前劉邦把彭越剁成里肉泥送給下屬。胡亥沒事就批評李斯盜匪猖獗、章邯作戰不利,不會說話的統統關進監獄。

劉邦和胡亥這種惱羞成怒還不是最嚴重的,有的時候,某些人會強詞奪理,指責是提問者的錯,甚至提問者主動承認錯誤。

漢文帝劉恆繼位後非常寵幸自己的弟弟淮南王劉長,劉長每次來長安,劉恆都要派自己的御駕去函谷關迎接,打獵時二人同坐一輛車。劉長屢屢犯法,後來發展到在自己的封國內建立小朝廷,出門使用皇帝才能用的禮儀,封國內一切制度效法中央;驅逐朝廷派遣的官員,請求自行任命宰相以及二千石的官員,文帝劉恆允許了。西漢初期,封國的宰相、內史、中尉,俸祿都是二千石,由中央政府派遣,以下官員,親王可以自行任命。

劉恆曾經讓自己的舅父薄昭寫信勸告劉長要有所收斂,劉長聽不進去勸告,意圖謀反。劉長被抓到長安後,劉恆將其放逐到蜀郡,把劉長裝進囚車,命沿途各縣,依次傳送。

袁盎勸諫劉恆說:「陛下把弟弟寵得驕傲不馴,沒有給他遴選嚴格的老師和丞相。劉長為人剛強,遭受如此待遇,如果受到風霜,可能病倒。陛下會背上殺弟的惡名,那將如何是好」。

劉恆說:「我不過讓他受點苦,馬上就讓他回來。」

劉長經受不住這種打擊,悲憤交加,絕食餓死。因為囚車密封,外人不知道。等傳送到雍縣,縣長拆開封條探視,發現劉長已經餓死。

劉恆想起兄弟之情,悲哀痛哭,非常傷心。

這時驚人的一幕出現了,袁盎主動請罪,表示這都是自己的錯和劉恆沒關係。

劉恆說:「我當初不採納您的意見,以至於釀成這樣的後果。」

袁盎說:「請皇上自己放寬心,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又怎麼能追悔呢!」

袁盎的做法多少有些無奈的成分,自己不主動認罪,文帝悲憤之下遷怒於自己,定自己一個「烏鴉嘴」和「勸諫不力「怎麼辦。21世紀還這樣,你好心提醒她人,事後卻被人埋怨「烏鴉嘴「。可想而知劉恆這種正反饋下,會跑偏到什麼程度,不聽勸不要緊,釀成嚴重後果不要緊,都是下屬的責任,主動請罪,為你開脫。

袁盎因為多次直言勸諫被調任隴西都尉,這從側面反映出「主動認罪」是「對」的,如果有人趁機落井下石,批評他的直言是在「沽名釣譽」,就不一定是下放這麼簡單了。

胡亥、劉邦、劉恆三者的人生經歷千差萬別。

胡亥是亡國之君,生長於深宮之中,青年繼位,恰逢王朝末世,各種倒行逆施。

劉邦是立國之君,生於小康之家,讀過書、當過官、扛過槍、殺過人、造過反,一路披荊斬棘,銳意進取,甚是不易。

劉恆是守成之君,早年母子二人不太受待見,因為機緣巧合被推上歷史舞台,無為而治開創了一個盛世。

這三個人的經歷千差萬別,當皇帝後做事的邏輯卻很相似。

我想起一個故事,媽媽總是教育兒子不能喝隔夜水,怕時間長了裡面有細菌。

有一天兒子問問媽媽「晚上六點燒的水,第二天早上六點能喝么」。

媽媽說「當然不能」。

兒子又問「那早上六點燒的水,當天晚上六點能喝么」。

媽媽說「當然可以啊」。

兒子說「都是隔了12個小時,前者溫度低不利於細菌生長,後者溫度高利於細菌生長,為啥後邊能喝」。

媽媽聽了兒子的話,默默的拿起了藤條,一邊用力狠抽一邊喊道「誰讓你這麼聰明的,誰讓你這麼聰明的,看我不打死你」。

胡亥把博士和儒生下獄、劉邦關婁敬、袁盎主動認錯和「媽媽」打「兒子」這三者本質上沒啥區別,都是我「能」任性,我「就」任性,你能把我怎麼樣,就是這麼任性。

「媽媽」卻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出了哪些問題,

這種不符合邏輯的任性也是有原因的,。

觀點被駁斥,本質是價值觀受到挑戰,在潛意識裡則可能是生存受到了威脅。你的觀點錯誤,過去以及將來的個人生存受到威脅。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做過一個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向嬰兒小阿爾伯特展示了小白鼠、白棉花之類的東西,並無異常。

為了判斷他是否會對巨大的聲音產生恐懼,就在他身後敲鐵棒。

實驗者向阿爾伯特展現出小白鼠與鐵棒的聲音是配對出現,導致他對小白鼠也產生了巨大的恐懼。從不恐懼到恐懼只用了一周時間。

後來發現阿爾伯特對白兔、棉花、甚至白頭髮都產生了恐懼。實驗結束後,華生試圖建立新的條件反射消除阿爾伯特的恐懼,卻失敗了。

人類還在茹毛飲血時,簡單、粗暴、無腦的將特定刺激源當做危險與痛苦來處理,問題不大。比如原始人食物中毒,以後見到這種食物躲開或毀掉就可以了。

但當人類社會有了複雜的文明和邏輯時,這種機制就有問題,個體的直觀感覺和真實的規律越來越背道而馳。我的高中物理老師曾經語重心長的跟我們說,你們覺得物理難學,是因為物理規律和人對世界的直觀感知往往是相抵觸的。現在讓你感覺難受,否定你認知的東西不一定是壞事了,卻依然遵循要麼躲開要麼幹掉這種簡單的是非判斷機制,不太合適。

一開始只是覺得消滅反駁者的做法很蠢,再想想人為什麼明明知道反駁者對自己有利,卻依然抱有敵意,就更覺得奇怪,這明顯不符合邏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經歷,跨越時間、空間、種族,人們都在犯著相同的錯誤,「人都是這個這樣子」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人消滅反駁者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人體落後的判斷機制,即使自己意識到,反駁自己錯誤觀點的人是對自己有利的,但身體的本能還是會把痛苦和反駁者聯繫起來,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厭惡感,當外界的束縛很小時,「反智」的一面就容易暴露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鏡頭回放中的驚喜
關於某個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件自己看法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