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妮日記,一個死於集中營的天才少女告訴我們的生命真相

安妮日記,一個死於集中營的天才少女告訴我們的生命真相

經過多年的心理建設,終於一口氣讀完《安妮日記》,悲痛、遺憾、尊敬,讚歎,許多種情緒雜糅在一起。

安妮·弗蘭克,一個15歲的小女孩,卻懂得愛,包容,懂得享受生命所賦予的一切。

在密室的兩年中,安妮始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而這是讓知道結局的人最揪心之處。

我無意去指控納粹的罪惡,事實上,這種罪以如此慘絕人寰的方式表現出來,其中蘊含的社會學、人類學意義,即便是叔本華、尼采再世,相信,他們都會毛骨悚然。而一想到那段歷史,離我們才短短63年,我便更是感慨生命的不公。

然而,《安妮日記》最偉大的地方,並不是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段文獻資料去證實那段人類歷史上最喪盡天良的暴行之一。

恰恰相反,安妮用她對生命的熱愛,告訴我們,即便在最嚴酷的環境中,依然可以活出美好與詩意。而這正是猶太導演羅伯托·貝尼尼在《美麗人生》中,想要傳達的價值感。

暴行可以摧殘我們的身體,毀滅我們所珍惜的一切,可是再殘暴的兇手,也不能奪走一個人的希望、夢想與愛。

1942年,13歲的安妮,第一次面對的失去,是祖母的離世,她思念這個給予她全部愛的老人,然而,那時,她還有疼愛她的父母、姐姐,有欣賞她的老師,同學。儘管,納粹已經在限制猶太人的自由,侮辱他們的尊嚴,但對於孩子,最關心的是學習和同學們之間的關係,與青澀的愛情。

如果不是有父親奧托·弗蘭克的未雨綢繆,就不會有《安妮日記》,因為,她不會再有兩年相對安全的成長時光,因為,作為13歲的她去到集中營後,只有一個下場,就是走進希特勒認為的「人道毀滅」的毒氣室。

幸運的是,安妮與父親逃到了密室。從13歲到15歲,安妮在密室中從懵懂無知的孩子,成為識得愁滋味的少女。

她的日記,從對貓咪莫迪的思念,對密室中人日常瑣事的描寫,到對自我成長的探索。然而,即便是描寫密室中人的爭吵,安妮的文筆也是妙趣橫生的,她對人物形象、性格、語言的描寫,有著簡·奧斯丁式的生動。

如表現范·丹恩太太的神經質,和杜塞爾醫生的自私,都是活靈活現的,讓你覺得這個人就在你的身邊。作為處女作,《安妮日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這本身就已經值得人驚嘆。

整本書中,安妮展現了自己廣泛的閱讀,她閱讀歷史、傳記、心理學、文學、歐洲皇室家譜、聖經、電影雜誌……安妮做了大量的筆記,她希望將來成為記者,並進而成為作家,而這些都是她的積累。

除了讀書,安妮還在自學法語、英語、代數、生物、歷史等學科,她一直夢想在1944年9月可以重新上學,因此,她從來不敢耽擱學業。

在這裡,我不得不對猶太這個民族表示敬畏,密室中的8個人,包括范·丹恩太太和安妮的母親,都有自己攻讀的函授課程。這真的是一個活到死學到死的民族,如果說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不如說,他們不去辜負上帝賜予他們的生命。

在密室的兩年中,隨著戰爭的愈發殘酷,荷蘭物資匱乏,通脹嚴重,密室中的食物也越來越貧乏,但作為小女孩的安妮,很少抱怨食物,在她看來,如果大人們能夠都保持樂觀,堅強,食物再糟糕也沒什麼大不了。

與母親,以及許多人不同。安妮給自己鼓氣的方式,不是去想自己比其他集中營中死掉的幾百萬猶太人更幸運,而是,將目光投向自然和美。

安妮在日記中思考了許多重要的人類命題,如宗教,戰爭、愛情、幸福、婦女權利,親子關係等,許多思考和文風已經超越了人們對一個青少年的期待,以至於後來大屠殺否定派學者們聲稱《安妮日記》由奧托·弗蘭克撰寫。當然,這些別有用心的質疑派統統被法律起訴制裁。

就像安妮在書中寫道,大人們總以為他們比孩子更通達世事,可往往是孩子的心靈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

安妮思考宗教。她相信「任何一種宗教本身都是想讓你走上正確的道路,它並不是讓你畏懼上帝,而是要你堅持自己的榮譽感,服從自己的良知。」

儘管安妮沒有看過尼采,但她的思考,恰恰便是尼采所認為的,耶穌基督是美與善的化身,他死於自己對人類的愛。

安妮思考戰爭,她並不覺得英國負有解救整個歐洲的責任,而是每一個歐洲國家的人都有義務去實現自己的解放。令人驚異的是,小小年紀的她,卻明白戰爭不是單純某個國家、某個人的責任,而是全人類的責任。「我不相信戰爭僅僅是政治家和資本家搞出來的,普通人也有罪,否則,各國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反叛了。」而這個理論,正是漢娜·阿倫特《平庸的罪惡》中所探討的。

安妮思考幸福。每當姐姐和彼得在她面前表現的優柔寡斷時,安妮便會建議他們去培養一種更堅強的品格。在她看來,「安逸」表面看來是更容易的人生,實際上,卻會讓人陷入沒有朋友,沒有愛的深淵。

安妮理想的人生是「我們都有足夠的理由憧憬幸福,但是這一切都必須靠我們自己去爭取。要想獲得幸福,就要努力工作,並且要做好,不能投機,不能偷懶。」

安妮討論婦女問題,她相信在21世紀,女人不必承擔生孩子的義務,可以獲得她們應有的尊重。當然,安妮所說的,如今已經實現。

安妮渴望大自然,甚至是夜晚的星空。為了能夠在密室的閣樓上偷偷的看一看夜空,她可以忍受對老鼠、搶劫的恐懼。「那個黑黑的、下著雨的夜裡,風和疾馳的雲,這一切都把我迷住了。」

不管貧窮富足,每個人都可以享受自然的樂趣。如天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所共適。在心情煩悶的時候,安妮相信走到森林中,便可以忘掉所有的煩惱。可是,對於她,能夠自由自在的與大自然接觸,甚至打開窗戶看看夜空,都是一種奢侈。

安妮對愛情有自己的見解,她相信,兩個相愛的人首先是心靈的契合,而不是外在的東西。這一點,即便是成年人都未必能夠想清楚。安妮愛上了同在密室的17歲少年彼得,可是,這段感情從朦朧到熾烈到理智,思考讓安妮不再盲目,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安妮與父母的關係在整本書中佔了很大的篇幅,她無法全心全意的愛自己的母親,後來對父親也開始疏離。這是想要追求獨立和個性的孩子們的共同感受,安妮不喜歡父母以青春期少女這個寬泛的概念來對她指指點點,她只想做獨一無二的安妮。相信,許多父母看完這本書之後,會懂得如何與自己的孩子交流。

但,這本書最讓人感動的是安妮對自我的剖析。與姐姐馬格特相比,安妮不算一個聽話的孩子。每當父母或者其他人教訓她,她便會頂嘴反抗。在日記中,安妮會為自己辯解,也會承認自己的不足。

在1944年8月1日的最後一篇日記里,安妮寫到自己有雙重性格,一面活潑,一面文靜。其實每個人都是多面性的,我們往往無法處理好自己這些面向的關係,更何況於15歲的安妮。

在1944年4月11日的日記中,安妮寫到,「如果上帝讓我活下去,我將超越母親獲得更多的成就,我將使自己的聲音傳遍各地,我將在世界上為全人類工作。」

然而,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被不知名的人告密,密室中的8個人,除了安妮的父親,全部死於集中營。安妮死於1944年2月或3月初,德國貝爾根-貝爾集中營。

從此,世界上失去了一個原本應該更加耀眼的文學之星。好在,通過《安妮日記》,安妮將會永遠活在全人類心中,這就夠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芥末青豆 的精彩文章:

芳華:那時,我們都太年輕了
你的字典里有失敗嗎?

TAG:芥末青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