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家專欄】李義府的靠山

【名家專欄】李義府的靠山

原標題:【名家專欄】李義府的靠山


把政治靠山也納入資源的範疇考慮,我們會發現,資源是很寬泛的概念。一種技藝有可能成為政治資源,比如高俅,就因為善於踢球而擁有了別人無法比擬的政治資源。一手好字,更不用說,據說蔡京的書法深得宋徽宗的讚賞,因此他官運亨通。那麼,良好的道德修養,清廉的做人原則,這些會成為政治資源嗎?本來,這是不言自明的,但因為反面的故事往往膾炙人口,道德立場的堅守,很可能變成不聰明的代名詞。


在所有的政治資源中,靠山才是最重要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唐初有個很有名的人叫李義府,他的靠山實在太強,他是唐高宗。

一、皇上的功臣


李義府成為皇帝的人,還是有一段前史的。誰不想投靠皇帝?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歷,僅僅向皇帝賣身投靠,顯然並不容易。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李義府就是晉王府的人,即很早開始,李義府就是唐高宗的部下。要知道,作為晉王的李治,不僅沒有太子李承乾的勢力和前途,也沒有魏王李泰那樣引人注意。作為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生的小兒子,李治在貞觀政治格局中,基本上是一個沉默寡言,不被重視的普通皇子。所以這個時期李義府與晉王李治結成的上下級關係有較好的感情基礎,關係也相對牢固。


李義府是河北饒陽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為人溫和,總是微笑言語,反正是個漂亮男生。不僅如此,他也很有才華。巡察地方的中央大員,李大亮還有劉洎,向太宗皇帝推薦李義府。太宗皇帝有一次召見李義府,讓他當場寫詩,題為《詠烏》,李義府提筆立成:「日里颺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一隻勤奮的小鳥,卻沒有自己的安身之所,皇家上林苑裡那麼多的樹,如果能借來一枝樹枝棲身就好了。太宗皇帝非常欣賞,當場就說:幹嘛借一枝啊,一棵樹全是你的了。李義府成了御史台的監察御史,太宗特詔兼侍晉王,這是李義府與唐高宗建立上下級關係的開始。


▲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治意外地成為太子,原來的晉王府班底晉陞為東宮太子府,李義府成了太子舍人,加崇賢館直學士。這期間,太子李治還曾經向皇帝推薦李義府的文章,太宗詔見,賜帛四十匹,令其參與《晉書》編寫,這都是很榮耀的事。到李治即位皇帝,李義府升遷為中書舍人,不久兼修國史,加弘文館學士。這時的李義府,已經是正五品的官員,政治前程十分看好。


但是,這以後的李義府,官運忽然停滯了。與他經歷相似的來濟,本來與李義府同時出任中書舍人,但很快就升級為中書侍郎,成為中書省的副長官,兩年之後(永徽四年),升任宰相,再過兩年來濟正式成為中書令,兼任吏部尚書,而李義府還在中書舍人的崗位一動未動。來濟與李義府都有文學才能,當時幷稱「來李」。但,兩個人的命運就這樣發生轉變。不僅如此,現有的中書舍人也保不住了,有消息說李義府將被貶官外地。


《新唐書·李義府傳》有如此記載:(李義府)為長孫無忌所惡,奏斥壁州司馬,詔未下,義府問計於舍人王德儉。德儉者,許敬宗甥,癭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儀方有寵,上欲立為後,畏宰相議,未有以發之。君能建白,轉禍於福也。」義府即代德儉直夜,叩閣上表,請廢后立昭儀。帝悅,召見與語,賜珠一斗,停司馬詔書,留復侍。


來濟的快速升遷,李義府的停滯不前,與皇帝無關。高宗即位以來,有六年的時間,朝廷的具體負責人其實不是皇帝,而是皇帝的舅舅長孫無忌。從永徽五年開始,皇帝與長孫無忌之間的矛盾逐漸積累不斷發展,因為武則天是否當皇后的問題,雙方矛盾正式激化。所有朝中宰相,都支持長孫無忌,反對武則天當皇后,皇帝的幾次努力,都失敗而終。長孫無忌從長計劃,想把可疑的人都盡量排斥出朝廷。李義府為什麼遭到長孫無忌的討厭,史書未言,但看來也不是有什麼具體錯誤,因為皇帝得知情況後,一紙命令,李義府就留下來了,長孫無忌並沒有堅持。看來,長孫無忌正在清除異己,把皇帝的原有勢力儘力排出中央,而李義府顯然已經被看作是皇帝的人。

根據史書的記載,我們得知大概情形。皇帝與長孫無忌的鬥爭在最高層已經展開,但李義府這樣的中層官員並不了解。他的同事王德儉之所以知道上層的鬥爭,是因為他的舅舅許敬宗是高宗的支持者,是知道內情的。王德儉建議李義府,直接上書皇帝,公開支持武則天當皇后,把朝廷上層的鬥爭蓋子揭開,矛盾公開化有利於皇帝,也有利於李義府自己。


就這樣,正在困頓之中的唐高宗,忽然獲得來自李義府的支持,使皇帝認識到,朝廷並不是只有長孫無忌這些宰相,還有李義府這樣的官員。唐高宗接見李義府的那個晚上,徹底改變了此前的被動局面,皇帝決定用公開秘密的方法贏得鬥爭的勝利。形勢很快發生逆轉,皇帝一方很快贏得主動。與此同時,皇帝一方重點訴求不再局限在誰當皇后更合適這樣的具體說法,擴大幷升級為誰應該當權這個更重大的政治問題。皇權的合法性問題被提上日程,這對長孫無忌宰相集團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廢王立武」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因為李義府公開站出來支持皇帝,皇帝在秘密鬥爭中的被動局面得到化解,並最終取得勝利。李義府不僅沒有被貶官,很快成為宰相,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李義府獲得唐高宗的信任,成為皇帝最可信賴的人,是因為關鍵時刻支持了皇帝,為皇帝擊敗長孫無忌集團立下巨大功勞。


永徽六年(655)十月己酉日(十三日),唐高宗正式下詔廢后,宣布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十九日「百官上表請立中宮」,同日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后。其後是履行禮儀過程,廢王立武正式完成。李義府與許敬宗是支持廢王立武的代表性大臣,於唐高宗而言,可謂居功甚偉。從此,李義府迎來自己的人生高峰。


二、皇上的庇護


永徽六年年底,廢王立武完成。李義府作為功臣,立刻高升,以中書侍郎參知政事,正式成為宰相。轉年,改元顯慶,李義府「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進爵為侯」。李義府的仕途,高歌猛進。

不過,就在這一年,李義府就遭遇一次重大危機。


《舊唐書·李義府傳》有如此記載:有洛州婦人淳于氏,坐奸繫於大理,義府聞其姿色,囑大理丞畢正義求為別宅婦,特為雪其罪。卿段寶玄疑其故,遽以狀聞,詔令按其事,正義惶懼自縊而死。侍御史王義方廷奏義府犯狀,因言其初容貌為劉洎、馬周所幸,由此得進,言詞猥褻。帝怒,出義方為萊州司戶,而不問義府奸濫之罪。


此案,由李義府貪色引起,甚至致使大理丞畢正義之死。畢正義協助李義府犯罪,為犯人淳于氏免罪,以便於李義府可以納淳于氏為妾。這裡,李義府納妾是否是畢正義枉法的直接原因很重要。若是,那麼李義府有罪。若不是,則李義府為不知情,可以無罪。而關鍵是畢正義,但畢正義已死,李義府可以堅稱不知情,他人大約無法繼續追究。不過,如果證明畢正義之死與李義府有關,也可以證明李義府有罪。但是關於畢正義之死,《舊唐書·李義府傳》寫作「正義惶懼自縊而死」,可以看做與李義府無關。但是《新唐書·李義府傳》寫作:「義府且窮,逼正義縊獄中以絕始謀」。而《資治通鑒》寫作:「義府恐事泄,逼正義自縊於獄中」。可見,《新唐書》與《通鑒》的記載一致,與《舊唐書》的說法不同,堅持認為是李義府逼迫畢正義自殺。


究竟李義府與畢正義之死到底有沒有關係,從侍御史王義方對李義府的彈劾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通鑒》所引王義方的奏詞為:「義府於輦轂之下,擅殺六品寺丞;就雲正義自殺,亦由畏義府威,殺身以滅口。如此,則生殺之威,不由上出,漸不可長,請更加勘當!」王義方的彈劾文認為,不管畢正義的死是否是李義府所為,即便是自殺,也是因為害怕李義府而自殺滅口的。所以,對於案情的關鍵,王義方並無實據,僅僅是推測與李義府有關,然後再推導出大臣奪得了只有皇帝才有的生殺大權。王義方的勇氣在於明知道皇帝庇護李義府,依然大義凜然彈劾他,但沒有抓住關鍵證據才是問題所在。此案審問的人是給事中劉仁軌,大概也是因為畢正義一死無法繼續下去,沒有證據說明劉仁軌也會有意偏向李義府。

王義方一方面沒有關鍵證據,同時對於李義府又採取人身攻擊,言辭污穢,當場激怒皇帝,所以不僅李義府一方紋絲未動,他自己反而被貶官外地。《新唐書·李義府傳》「義方極陳其惡,帝陰德義府,故貸不問,為抑義方,逐之」。《通鑒》記為「上釋義府不問,而謂義方毀辱大臣,言辭不遜,貶萊州司戶」。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王義方在劉仁軌等人審訊沒有結果之後,決心彈劾李義府,其實是對李義府的一次全面攻擊,甚至把李義府最初步入官場也是因為容貌獻身的話都說了出來。明確說出李義府進入官場是利用了個人的容貌,委身馬周、劉洎以取發展,這就是「毀辱大臣,言辭不遜」的來源。


根據李義府後來的為人,畢正義的案件李義府完全可能有罪,但是因為畢正義自殺,證據鏈條中斷,缺乏證據證明李義府犯罪。王義方的彈劾雖然勇氣可嘉,但是人身攻擊太過,讓李義府這個十分可能的罪犯反而成為受害一方。唐高宗當然有庇護李義府的動機,畢竟李義府在剛剛的廢王立武鬥爭中立有大功,皇帝不能不施加保護,而王義方的言辭確實讓唐高宗能夠找到理由保護李義府。


顯慶元年的這次案件,讓李義府有驚無險。不過,是否因此李義府更加忘乎所以,更加肆無忌憚了呢?很有可能。此後李義府貪贓枉法、傾動朝野的記載很多,而高宗則是一直保持容忍,在他人看來,正是嚴格意義的庇護。


三、李義府的下場


顯慶三年(658年),李義府的仕途遭遇第一次重大挫折,被高宗罷相,貶為普州刺史。歷史書記載到,人們對此歡欣鼓舞,拍手稱快。事情的起因,並不是李義府的貪腐,而是他與另外一個宰相的爭權鬥爭。


杜正倫是原來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官員,在李承乾被廢之後,他也被罷官。高宗重新重用他,讓他與李義府同時擔任中書令,即中書省的長官。沒有想到,兩個宰相,很快就變成水火不容。李義府認為自己是皇上的功臣,理應掌握更大的權力。杜正倫認為自己政治資格更老,李義府作為後輩應該尊重前輩。於是,相互不服,然後展開鬥爭。兩人在皇帝面前互相揭短,也紛紛派人打探對方的隱私。高宗以為大臣不能團結,「兩責之」,同時免相,杜正倫為橫州刺史,李義府為普州刺史。誰會想到,李義府貶官不足一年,到了顯慶四年八月,唐高宗「復召義府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自余官封如故」。李義府沒有任何損失,九個月又官復原職,重新回到長安執掌朝綱。而杜正倫被貶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高宗就是李義府的靠山,這一點誰都看得出來。從李義府的角度看,皇帝對自己如此優容,是否應該更謹慎呢?我們從後來的情況看,李義府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如同所有的腐敗分子一樣,李義府堅信自己的靠山是牢固的。


李義府與所有的腐敗分子一樣,首先是貪贓。他主管選官,於是上下其手,大撈特撈。史書記載說李義府十分囂張,百官都害怕他,知道他犯法,也沒有人敢向皇帝彙報。但是,同時又記載到,皇帝知道很多李義府的事,有一次從容地跟李義府說:「聞卿兒子、女婿皆不謹慎,多作罪過,我亦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誡勖,勿令如此。」面對皇帝知情,李義府不是立刻承認錯誤,而是認為有人背後搗自己的亂,甚至追問皇帝是誰說的。皇帝說如果我說得對,你何必要問誰說的呢。據說李義府很傲慢,「殊不引咎,緩步而去,上亦優容之」。這是《舊唐書·李義府傳》的記載,與《新唐書》李義府本傳記載相似,但最後唐高宗的態度不是優容而是「帝由是不悅」。比較而言,《新唐書》的觀點更可取。也正是因為如此,李義府才會身陷後來的泥潭。


李義府知道皇帝不高興了,似乎也沒有什麼好方法。正在這時,妖人杜元紀及時出現,對李義府說看了你的住宅,發現有很濃的牢獄氣息。那怎麼辦?李義府當然萬分著急。杜說:需要兩千萬錢壓勝。李義府於是加緊聚斂金錢。又逢李義府母親去世,李義府放了孝假,在家守孝。凌晨的時候,杜與李義府出城到郊外,觀看星象,連守孝的禮節都廢了。與妖人往來,觀看星象,在當時都是嚴重的犯法行為,結果李義府被人告發了。


李義府到底怎樣斂財,從長孫無忌孫子長孫延的具體故事可見一斑。《舊唐書》記載到:「義府又遣其子右司議郎津,召長孫無忌之孫延,謂曰:「相為得一官,數日詔書當出。」居五日,果授延司津監,乃取延錢七百貫。」李義府案件爆發了,皇帝讓劉祥道主持審判,令司空李勣監督。結果,事實俱在,法庭結論清楚明白:李義府有罪。


就這樣,在李義府重回朝廷當宰相四年之後,龍朔三年(663年)四月五日,李義府被宣布有罪,流放嶲州。在唐朝,這是僅次於死刑的司法處罰。李義府的兒子女婿,因為參與他的貪贓行動,最後伴隨著他一起發配惡地。李義府流放巂州,兒子李洽、李洋和女婿柳元貞流放廷州,另一兒子劉津流放振州。「三子及婿尤凶肆,既敗,人以為誅『四凶』」。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完成了一個重大典禮活動,即封禪泰山。這是一種向上天彙報成績的大典禮,通常都會大赦天下,一切在押的犯人都會因此獲得赦免。據說,李義府開始很自信地認為,皇帝會再次召回自己。後來,他就寄希望於大赦。皇帝的大赦文要公告天下,而李義府得知內容之後,徹底絕望,因為大赦文專門把李義府這種流放罪人排除在大赦之外。李義府認為這是針對自己的,許多人都有同感。這是唐高宗最終拋棄李義府的清楚證明。李義府於是「憂憤發疾卒」,就這樣離開了人間,這一年李義府53歲。很多人擔心李義府東山再起,聽說李義府死了,大家才一塊石頭落了地。


四、什麼樣的靠山更牢固


李義府不是沒有靠山,還有比唐高宗這樣的靠山更強有力的嗎。最後,李義府是自毀長城,終於導致靠山崩塌。放任自己的惡性膨脹,即使有皇帝做靠山,也一樣會遭遇這樣的悲慘下場,甚至千年以後還難脫罵名。


怎樣的靠山才是牢固的?這顯然是個嚴重問題。靠自己還是靠皇帝?即使人在官場,這樣的選擇題依然存在。選擇皇帝,一定是眾多人的選擇,選擇自身的修養,一定會令人懷疑。然而,古往今來,能夠維持自身仕途穩定的,修養一定是基礎,官場關係等靠山不過是機會而已。修養到位,有機會就多為國效力,沒有機會就少效力而已,總不至於一時得志,數代恥辱。


人生在世,總是需要資源的。生活資源保證生存,技能、文化,一方面是獲得生活資源的手段,一方面可以成長為人生的信條,上升為精神力量。道德的堅守,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力量。見利思義,是孔子以來中國人的古老人生信條,是一種具體的道德觀念展現,很多人生的悲劇,就是沒有經受住這個信條的考驗。所謂政治靠山,對於官場中人而言,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但是同樣有取之有道的問題。在政治鬥爭中站穩立場,選對路線是一個方面,最終是否見利忘義還是會成為人生成敗的基本要素。就李義府和唐高宗而言,是高宗放棄了李義府,還是李義府放棄了自己呢?若不是李義府見利忘義,為所欲為,高宗又怎麼會放棄他呢?


古往今來,這樣的教訓已經很多還是不夠多呢?為什麼仍然前仆後繼呢?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導,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責任編輯:謝建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文史知識】司馬遷筆下的六個車夫
【卷首論壇】老百姓是那定盤的星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