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太陽能隨便用?科學家要利用量子隧穿效應打造地球能源收割機
最近,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轉化為人類能夠使用的電能,我們可以實現從地球上採集能源。
這個概念涉及到量子隧穿效應,該想法的關鍵在於其特殊設計的天線。它可以通過高頻電磁波檢測廢熱或紅外線熱量,將這些數十億分之一秒的波形信號轉換成直接的電能。
實際上,地球上有很多能量都被浪費了。絕大部分照射地球的陽光被地表、海洋和大氣所吸收。
這些被吸收的熱量使得萬物都在變暖,然而變暖的萬物也會帶來紅外輻射的不斷泄漏。據估計,這些浪費的能量每秒鐘可達數百萬千兆瓦。
由於紅外波長很短,我們需要超小型的天線才能夠利用它們。在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員提出,量子隧道技術可以提供必要的突破。
來自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首席研究員Atif Shamim表示:「世界上的商用二極體都不能以如此高的頻率工作。所以我們轉向了量子隧穿。」
量子隧穿是量子物理學中一個較為成熟的現象。其概念可理解為,粒子能夠在不具備足夠能量的情況下,通過一個障礙。
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小球滾動實驗:在古典物理學中,小球需要一定量的能量才能爬上山坡並轉移到另一邊。
但是在量子物理學中,位置的不確定性乃是量子物理的核心,因此小球可以用更少的能量穿越山丘。
不過,這該如何應用到納米天線的建設上呢?研究人員認為,讓電子通過一個小的屏障,通過像金屬-絕緣體-金屬(MIM)二極體這樣的隧穿器件,將紅外波轉換成電流。
科學家們能夠創造出一種新的領結形納米天線,將絕緣體薄膜夾在由金和鈦製成的兩個稍微重疊的金屬臂之間,從而構成了能夠產生隧穿效應所需強電場的器件。
作為研究人員之一的Gaurav Jayaswal介紹:「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在於兩個天線臂的納米級重疊,這需要非常精確的對準。儘管如此,在技術和高精尖設備的支持下,我們完成了這一步。「
新製造的MIM二極體能夠在零電壓下成功捕獲紅外輻射,需要時啟用即可。
雖然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板只能收穫少部分可見光譜,但如果我們能利用所有這些多餘的紅外輻射,那將成為能源生產領域的重要變革。用研究人員的話說,這將是「遊戲的改變者」。
更重要的是,與太陽能發電廠不同,無論天氣如何,這些能源收割機都可以全天候運行。
儘管前景巨大,但目前這只是沿著這條道路邁進的第一步。許多技術難題依然存在,比如現在的天線的能源效率較低等等。
這可以說只是一個開始。最終,科技可能會帶來巨大的變化。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可以連接數百萬台這樣的設備來提高整體發電量。」
目前,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Materials Today Energy》上。
※北半球暴雪,南半球酷暑,可愛的蝙蝠寶寶都被熱暈了
※這禿鷲當初被錯認為雄性,20年後下了個蛋,工作人員傻眼
TAG:大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