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內容公司激戰印度

中國內容公司激戰印度

導讀

印度內容市場是塊肥肉,可也沒那麼容易啃的。

刺蝟公社 | 李子涵

在百度新聞搜索「印度」,你會看到的大多是這樣的新聞:

看完新聞標題,你的腦子裡說不定會冒出幾張開掛火車的圖片,緊接著,感嘆一句:「這就是印度。」如果你還是一名內容創業者,也許會忍不住想抖抖墨水,秀一下身為中國人的優越感。

可就在你一邊慶幸找到了新選題,一邊絞盡腦汁地迎合國內讀者的口味時,早有人拋下對印度的刻板印象,去擁抱印度互聯網市場了。

單是短視頻,阿里UC短視頻業務發展經理黃超隨便掰了下手指:「UC旗下有UC News,今日頭條旗下有印度版火山小視頻Hypstar,印度版抖音tiktok,Musical.ly,另外還有快手,小影……」其他的內容公司在印度也多不勝舉。

為什麼是印度?首要原因是人口紅利。這個國家的13億人口足以讓國內的內容創業者們血脈僨張。更誘人的是,印度35歲以下人口佔了65%,大量的年輕人接受教育後,勢必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忠實用戶。根據竺道消息,印度擁有4.62億的網民基數,市場空間十分巨大

此外,據新浪科技報道,2016 年印度智能手機的用戶量超過了 3 億,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也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成長最快的國家。再加上印度政府正在推進的數字化政策,越來越多的媒體機構、內容生產者也在推動傳統內容形態的數字化轉型,希望在新的移動互聯網平台上多多「曝光」。

看著印度市場這樣一塊大肥肉,誰有理由拒絕?

印度總理莫迪大力推行「數字印度」

中國的大小玩家聞著肉香紛紛出海。其中,有單打獨鬥的「公號狗」,用一篇篇推送還原一個真實的印度;有國內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希望在印度複製中國內容產業的盛世;有手攥大把鈔票的資本玩家,瞄準印度本土內容平台,只等躺著數錢。

在中國,各大媒體平台用大喇叭吆喝著數億元的補貼計劃吸引內容創作者。到了印度,還是一樣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2017年年初,UC宣布將投入2億元人民幣建設雙印(印度和印尼)自媒體生態,通過補貼的方式以五萬盧比(約為5000元人民幣)為起點,不設上限,扶持印度自媒體發展。

2016年8月,帶著工具出海多年的獵豹移動通過收購新聞分發平台News Republic邁向內容出海新征程。2017年11月,今日頭條將以總計866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News Republic,正式加入印度新聞聚合平台市場的全面競爭。

除了今日頭條,印度新聞聚合平台里還有不少中國面孔,比如APUS,UC News,友盟聯合創始人陳彧堃創建的News Dog以及英威諾推出的Hotoday。

在這份獵豹大數據的榜單中,有UC News和NewsDog兩個來自中國公司的產品,其中周人均打開次數最高的是NewsDog,達90多次。

而排在第一位的本土產品Dailyhunt也有著中國背景。早在2016年10月,今日頭條就以2500萬美元領投這個號稱印度本土今日頭條的產品。

如果說在新聞聚合平台領域,中國團隊還只是小打小鬧,那麼直播平台就完全淪為中國人相互廝殺的戰場了。

2017年,印度的直播市場只有3個玩家,全部來自中國,分別是YY的海外產品Bigo live,小米旗下的mi live和獵豹旗下的海外直播平台live.me。

看似印度直播市場被中國企業壟斷,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直播平台在印度已經取得了成功。

Bigo Live印度負責人劉威在接受竺道採訪時表示,「直播在印度是一個非常新的東西,發展空間很大。但有發展空間卻不一定能夠做得好,因為印度市場沒有現成的網紅資源,也沒有產生網紅的生態鏈,更沒有從事過相關產業的人員,不是像國內搭個平台就能發展起來,可能需要耕耘2年或者3年才能看到成果。」

Bigo Live界面

相比直播領域的三足鼎立,中國企業在短視頻領域則呈現出群雄割據的勢態。阿里UC短視頻業務發展經理黃超向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解釋了個中緣由,「印度的識字率較低,閱讀習慣沒有養成,相對於圖文內容,更偏愛視頻,所以很多人將錢砸到了視頻內容,尤其是短視頻。」

那麼長視頻呢?做個印度的「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出來不行嗎?黃超說,不是不願意做,而是沒法做。

「在印度,數字內容相對最多的正是長視頻,但印度的『愛奇藝』、『優酷』都被傳統電視集團牢牢攥在手心。」黃超說,「比如本土視頻平台Hotstar,它上面有大量內容,都是背後的傳統媒體財團斥巨資買下來的,印度的版權保護做得很好,買一部電影就要花幾百萬美金,還要打包購買,對新入場的普通玩家來說,根本玩不起。」

視頻APP排行榜上沒有一個中國平台

普通玩家玩不起,土壕玩家玩得起呀。根據印度科技媒體TheKen近日報道,在未來三個月,印度用戶將有可能在家裡用到阿里巴巴的OTT(over the top)視頻服務。印度的優酷、愛奇藝似乎指日可待了。

根據印度媒體報道,阿里巴巴有可能讓旗下的UC來操盤這個長視頻項目。不過有內部人士分析,長視頻項目需要高昂的版權購買資金,而目前UC從阿里爭取到大筆資金的可能性並不大。

可見,長視頻這條路不大好走,於是中國玩家們紛紛到短視頻這條賽道上試試運氣。但黃超說:「UC旗下的UC News,今日頭條旗下的印度版火山小視頻Hypstar,印度版抖音tiktok,Musical.ly,另外還有快手,小影……這些月活都是200萬左右吧,而印度的長視頻平台月活都是3000萬的,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別看短視頻領域競爭慘烈,但各家都還處於花錢賺吆喝的階段。「短視頻嘛,主要靠信息流廣告,按照中國的經驗,目前印度這些短視頻都是不可能賺錢的。」

更有意思的是,短視頻的內容生產端也供應不上,所謂的網紅只有那一小撮,供各家平台爭來搶去。「有點囚徒困境的意思,誰砸的錢多人家就跟誰走,停止補貼就停止生產內容了。但誰也不願意花錢去培養網紅,培養一個就會被別家重金挖走,誰也不傻。」黃超說。

總體而言,出海印度的短視頻產品普遍存在著本地化運營、內容互動性、內容創作引導等方面的諸多不足,由於缺乏影響力的PGC或者PUGC用戶而導致粉絲效應缺失,用戶粘性無法形成。

儘管不賺錢,開拓海外市場也困難重重,中國的短視頻玩家們還是孜孜不倦地往裡砸錢。黃超苦笑了下,「短視頻是風口啊。」

說到風口,這些出海的內容創業者真得好好感謝中國的手機廠商們,正是由於中國的手機廠商給印度帶來了價格便宜、質量又好的智能手機,才極大的促進了智能手機在印度普及。

如果沒有當年雷軍的那句「Are you OK」,想必中國的內容創業團隊想進入印度都不「OK」。

有了優質的智能手機,沒有好的網路環境也是白瞎。這裡得提一下印度的電信品牌Jio。2016年9月,印度首富安巴尼旗下的這款電信品牌以為期半年的免費模式殺入電信市場。

從2017年4月1日起,Jio的免費期結束,低價戰略開啟。Jio以309盧比每天1GB數據的價格開始向用戶收費,他們只對移動流量收費,語音通話完全免費。

為了與Jio對抗,Airtel、Vodafone、Idea等印度電信巨頭在印度掀起價格大戰,紛紛提速降價,競爭擴大到了印度全境。電信巨頭任性燒銀子,讓印度手機用戶嘗到了甜頭,他們現在擔心的不是沒流量,而是流量用不完

對中國內容創業團隊而言,他們則看到了風口:用短視頻來消耗用戶的的手機流量。很多人堅信,隨著全球短視頻領域的繁榮,印度也將會迎來短視頻內容創作的爆發,短視頻在印度必定會有很大發展空間。

正所謂風已起,風口未至,花錢先佔個坑的確是明智之舉,甚至直接用錢造出個風口也不是不可以。但放眼一看,這些坑裡凈是些「富家子弟」,鮮有小玩家的身影。做海外短視頻平台似乎成了大公司的資本遊戲。

那麼小玩家就沒有春天嗎?對於那些在印度市場門外徘徊觀望的小玩家,黃超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中國創業團隊要出海,首先資金鏈得能跟上,否則賺錢根本別想。就算賺錢,也不可能從C端賺錢,而是從B端賺。各大平台缺內容嘛,就通過各大B端平台,賺他們補貼就好了,想像在中國那樣想靠用戶打賞是不可能的。」

而在印度創業,除了荷包里有內容,肚裡還得有氣量。「在印度,大部分人是好的,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反華的人,看到你是中國人,會無理由的謾罵,另外還要注意不要觸碰宗教、重大節日等敏感話題。」

給完建議,黃超話鋒一轉,「出海其實賺不來什麼大錢,純出海企業成功案例真不多。很多人說我有多少用戶,但很少有人說我賺了多少錢。我對出海者的建議是先要在中國有穩定的業務,再出海會更好。盲目地出海會死的很慘。你會發現那些大玩家,比如頭條,阿里,騰訊,他們很多時候也不是自己出去,而是去投資。」

2016年11月,黃超就以短視頻從業者身份進入印度市場,2年過去了,他還是更看好中國互聯網市場,他在朋友圈中寫道,「未來的世界,20年內,還是中美兩大國。出海有風險,謹慎選擇。」

這段文字之前,他用一段小視頻展示了德里那如印度咖喱般濃郁的霧霾,據說pm2.5是北京的50倍,出門都快要戴防毒面具了。

德里的霧霾

但對出海印度的內容創業者們來說,要克服的不僅是醇厚的印度霾,還有陌生複雜的印度市場環境。印度市場這塊肥肉也不是那麼容易啃的。

李子涵

關注二次元領域

添加時煩請註明姓名、機構、職務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紙媒和數字出版、互聯網資訊和社交平台、視頻音頻平台、影視文娛、內容創業和自媒體、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慧等未來內容發展方向。

內容產業報道第一平台

微博 @刺蝟公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刺蝟公社 的精彩文章:

B站將赴美上市,估值超30億美元;荔枝FM改名叫荔枝;今日頭條稱並非一切交給機器
留給《戀與製作人》的時間不多了

TAG:刺蝟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