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電影進入「新常態」,萬達電影引入阿里不意外

中國電影進入「新常態」,萬達電影引入阿里不意外

自《長城》之後,萬達電影又一次上了頭條。2月5日,阿里巴巴集團、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萬達集團簽訂戰略投資協議,阿里巴巴、文投控股以每股51.96元收購萬達集團持有的萬達電影12.77%的股份,阿里成為萬達電影第二大股東。

萬達電影手握國內第一院線資源,在電影發行中具有極強的能量,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王思聰與馮小剛關於排片的辯論,背後其實是萬達近4000塊銀幕的底氣。

那麼為何在此時萬達選擇阿里入局,排除所謂的陰謀論,我們從業務上進行詳細分析。

電影市場進入新常態 電影公司必須轉型

2016年春節檔《美人魚》創下33億票房紀錄時,彼時電影行業正沉浸在"大躍進"的熱烈氣氛中。其後,《葉問3》被報導涉嫌刷票房,並存在通過金融衍生品套利的嚴重問題。

之後,《葉問3》引發理財產品擠兌,電影票房進入低谷期,當年票房僅達到457億,同比增加3.9%。

2017年在將電商服務費列入票房收入後,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559.11億,同比增長13.45%,仍然遠低於2015年77%的增速。

雖然業內有樂觀人士認為中國電影已經走出瓶頸期,接下來又將進入快速上升通道,但我們經過分析,判斷中國電影接下來將進入相當長的調整期。

中國電影票房上一個階段的高歌猛進基本基於以下幾個原因:1.銀幕數的增加,尤其是二三四線城市開始成為重要票倉,總票房增速快於銀幕數量增長,電影資源渠道下沉開始釋放勢能;2.線上售票公司的票補,2015年開始各大售票平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票房補貼,動輒9塊9的電影將本不屬於電影主流觀影人群的用戶拉進電影院,造成了市場的虛假繁榮;3.金融衍生品助推造假,《葉問3》只是引子,此前幾乎所有參與金融衍生品的電影都有涉嫌刷票房的新聞。

如今這三個因素呢?

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銀幕總數已達到50776塊,穩居世界第一,在2012年銀幕數僅有13118塊,短短五年時間,銀幕數增長了4倍。

但銀幕數對觀影人群的拉動力卻在降低,2017年銀幕數增長了23%,但觀影人數僅增長了18%,五年時間票房增長將近兩倍,也低於銀幕數增長。

2015年,銀幕數同比增長了31.4%,對中國電影總票房拉動額70多個百分點,但在2016年,銀幕數增加32.8%,同期電影票房僅增長3.9%,即便在有所好轉的2017年,銀幕同期增長達到23.3%,也遠高於13.45%的總票房增速。

銀幕數對票房的拉動已經進入疲軟期。

再看票補方面,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日前流出的一份內部文件透露,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2月15日至3月2日)春節檔期間,各大片方將聯手限制票補——全國影院票價(普通觀眾實際支付部分)不低於19.9元;在補貼的票數方面也有限制,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

業內開始對票補進行限額,售票平台市場份額也趨於穩定。2015年票補達到40億,2016年縮減到了15億,2017年春節檔各大售票平台拿出全年的30%的票補預算(王中磊語),最低糯米曾賣出6塊6的電影票,換來了33.4億元的票房成績。

今年票補限額如若成真,對春節檔將會是極大打擊,考慮到各大售票平台票補力度的減小,票補對票房的拉動力也將式微。

自《葉問3》之後,電影票房金融衍生品化也進入低潮,刷票房、買票房行為也低調了許多。

就以上分析來看,中國電影市場仍然將面臨相當長時間的調整期,而在這個調速換擋期,以往靠市場紅利賺得盆滿缽滿的公司將要面臨極大的壓力,在業務上需要進行很大的調整。

萬達電影為何現在需要互聯網公司了?

根據萬達電影2017年上半年財報披露,當期共有電影銀幕4000塊,同期中國銀幕總數為4.5萬塊,佔比為8.8%,為國內最大的電影院線。

同期財報也披露,萬達院線票房總量為43.3億元,占當期國內電影總票房254.6億元的17%,萬達院線用8.8%的銀幕佔比創造了17%的電影票房,其資產的優質屬性顯而易見。

但萬達電影為何在此時選擇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呢?

如前文所言,中國電影將在相當長時間處於緩慢增長態勢,一些公司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們整理了光線傳媒的部分數據,做出以下圖表。

根據上圖不難發現,光線深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在高歌猛進的2015年票房和營收雙雙大漲,但在市道不好的2016年各種指標迅速回落,甚至出現負增長。

雖然2017年財報尚未公布,但在2017年上半年財報中,光線傳媒的電影總票房僅13.83億,不足2016年全年四分之一,雖然營收增長但毛利卻減少了8.97%,原因在於在2015年基於對市場樂觀的判斷,對部分影業進行了錯誤的判斷和立項,在票房增速變緩,毛利率立即縮水,如2017年被光線給予厚望的《大鬧天竺》是第一個退出春節檔的電影。

電影市場進入調整期後,以光線傳媒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公司面臨嚴峻的發展問題,這也是光線要入手貓眼擴大宣發市場的主要原因。

在我們看來光線入手貓眼的本意不是持續看好電影市場,而是要在電影市場的調整期內轉移主營業務,讓電影宣發取代電影製作成為主要營收來源。

不僅僅是光線,老牌民營電影公司華誼兄弟也開始將業務重心向馮小剛電影公社以及手游遷移,在2017年上半年財報中,影視娛樂板塊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41%,但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板塊營業收入19,814.15萬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增長77.54%,我們暫不討論成敗,華誼兄弟實際上正在進行變化賽道。

華誼和光線調整戰略,但佔據最優質院線資源的萬達卻十分不易,一方面院線處於高資產、高投入和持續性維護,這會很大程度上牽扯萬達的經歷;而另一方面,萬達在此前進行了高調電影製作工作,隨著行業的下行以及《長城》的失敗而基本停止,今年春節檔,萬達電影僅有《唐人街探案2》。

電影市場若持續走低,必然會加大萬達院線的運營壓力,而在內容製作方面的裹足不前又讓萬達難以找到新的出路。

此次萬達重新與阿里結盟,業務重心應該放在如何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全面盤活萬達影業資源,因此,我們認為重心仍然會是在院線潛力挖掘方面。

萬達此前通過收購時光網希望獲得線上發行優勢,但在上一輪競爭中,時光網已經基本與淘票票和貓眼不在一個競爭層面,與此同時,萬達也在進行擴大非票房收入增長的調整,萬達電影財報也一直在強調非票房收入佔比的增長情況,在2017年上半年,非票房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36%。

與阿里合作,重點也應從此入手。

萬達有線下資源,阿里有線上流量,更有線上宣發平台淘票票,我們初步判斷雙方會在宣發方面著重發力。2017年,淘票票與《戰狼2》合作宣發嘗到甜頭,與北京文化也簽下戰略合作,萬達可藉此成為擴大宣發收入。

無論與阿里進行何種形式的合作,萬達此次與互聯網企業結盟的出發點不會變,依然是在中低速的市場背景下的抱團求生本能,阿里此前與博納和光線的合作也都稱不上是成功,這次與萬達結盟必定也是緊緊捆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樂視網披露三大舉措:要求賈躍亭負責;滴滴正式進軍台灣;李彥宏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奇虎360涉足韓國交易所Zeniex,合作改善區塊鏈安全技術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