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忠 付金才:《黃帝四經·道法第一篇·論第六》會講講義
原文:
【強生威,威】生惠【1】,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至神之極,【見】知不惑。帝王者,執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2】,盡【施】於四極之中,執六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3】,察逆順以觀於霸王危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於名實【相】應,盡知情偽而不惑,然後帝王之道成。
語譯:
強大則產生威勢,威勢產生利祿恩惠,利祿恩惠能用以定分止爭(正名),名分正則天下太平。心靜則平和,平和則安寧,安寧則內心空靈無欲。心境空靈則精明,內心精明則微妙莫測變化無窮。深微奧妙到了極點,便不會再迷惑了。作為帝王,執守此道,就能夠成為天地的中心,動靜合乎天地的運行,並將政令廣施於天下,握治國的六種道術來統治天下,審察三種名實關係做為處理各種事務的準則,考察或悖逆天道或順應天道的事實來說明或霸、或王、或存、或亡的道理,了解虛實動靜的不同施為,通曉虛實相應的道理,審知真假而不迷惑,這樣的話霸王之道也就成就了。
心得:
何為強?《老子》中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個人以至於國家的強是靠不斷的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這種不斷的戰勝、超越和完善自我,可以稱之為革命,革命是革自己的命。《論語》 「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也是自我革命。只有不斷革命才能保證自身生生不息地生化萬物,有能力和實力造福社會。定分止爭不是要求萬民忍耐,而是靠實力滿足萬民的需要,引導萬民的發展。為政者不能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需在內業修行上下功夫,保持心靈的空靈無欲,升起更大的願行,將事業引向更加輝煌的境界。
注釋:
【1】強生威,威生惠:此句據《商君書?去強》補入;本書《經法?四度第五》也有:「強則威行。」
【2】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這裡的「極」,當為中之義,猶言守中以合於天地。
【3】執六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六柄指下面的「一曰觀,二曰論,三曰動,四曰專,五曰變,六曰化」;三名指下面的正名、倚名、無名。
原文:
六柄:一曰觀,二曰論【1】,三曰動,四曰專【2】,五曰變,六曰化。觀則知死生之國,論則知存亡興壞之所在,動則能破強興弱,專則不失韙非之【分】,變則伐死養生,化則能明德除害。六柄備則王矣。三名:一曰正名,立而偃【3】,二曰倚名,法(廢)而亂【4】,三曰無名,而強主滅,三名察則事有應矣。
語譯:
治理國家要掌握六種方法,一是觀照幾微,二是綜合分析,三是相時而動,四是以法決斷,五是善於應變,六是(德刑)交替變化。觀照幾微可知一個國家的存亡徵兆;綜合分析就可以擊敗強大而振興弱小;以法決斷就不會混淆是非的界線;順時應變就能掃滅腐朽而養育新生;賞罰威惠交替變化,就能興善除惡。六種方法具備,就可以稱王天下了。決定國家治亂的三種名實關係,包括:名實相副,法度就能得以建立國家得以安定;名實不副,法度荒廢並且國家混亂;無視形名,名實掃地,則國家雖強也會滅亡。懂得了以上三種形名關係就能因應一切了。
心得:
治國之六柄,首推觀論。荀子對秦國的分析可作為說明觀論的案例。荀子訪問秦國並應秦臣范雎的要求,表達了對秦國的認識。應侯(范雎)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朴,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音tiāo,意為輕薄,不莊重——筆者注),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音kǔ,意為惡劣,不正當——筆者注),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音tì rán,高超的樣子——筆者注)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雖然,則有其諰(音xǐ,憂懼之義——筆者注)矣。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是何也?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強國》)荀子通過對秦國的訪問,看到了秦國的長處和風險,長處是秦國「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風險是只重視事功,忽略文教,「其殆無儒」。可惜秦國君臣並未重視荀子的認識並根據荀子的認識調整秦國的「動、專、變、化」,最終二世而亡。
注釋:
【1】論:此處有辨析之義。《呂氏春秋?應言》註:「論,辨也。」
【2】專:決斷。
【3】一曰正名,立而偃:偃,此處讀為安,意為安定。
【4】二曰倚名,法(廢)而亂:倚讀為「欹」,音qī,傾斜,歪向一邊。全句讀為:欹名,廢而亂。
原文:
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之宜,【則天】地之道逆矣。臣不親其主,下不親其上,百族不親其事,則內理逆矣。逆之所在,謂之死國,【死國】伐之。反此之謂順,【順】之所在,謂之生國,生國養之。逆順有理,則情偽密矣【1】。實者示【人】虛,不足者示人有餘。以其有事,起之則天下聽;以其無事,安之則天下靜。名實相應則定,名實不相應則靜(爭)。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自定也【2】。三名察則盡知情偽而【不】惑矣。有國將昌,當罪先亡。
語譯:
人民征戰或務農違背天時,又不能因地制宜耕作,這便是違逆自然規律。大臣不親近君主,下屬不親近上極,各行各業的人不專心於本職工作,就是違逆了社會規律。違逆自然社會規律的國家是腐朽沒落的,這樣的國家要去討伐。與上述做法相反的稱作「順」,順應自然社會規律的國家,是充滿生機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就要去扶植。分清了一個國家是違逆自然社會規律還是順應自然社會規律,那麼其國力虛實就很清楚了。在征伐腐朽國家的具體戰術上,兵力充足要裝出兵力不足的樣子,兵力缺乏時要裝出兵力充備。天下發生戰事時,人民樂於徵戰,天下百姓無不聽命;天下太平時,百姓安心從事生產,則天下人都會安居樂業。名實相副則國家安定,名實不相副則國家出現份爭。所謂名稱是根據萬物的自然屬性界定的,萬物在名分的規範下自然得到安定,萬事也會在名與物相副的情況下自得其位。懂得了「三名」就可以了解事物的虛實真偽、不再疑惑了。這樣,本國就會昌盛,敵國就會滅亡。
心得: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強調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可見名在中國文化中是有特殊含義的。我們可以用治國路線或理論來理解名,正確的治國路線和理論稱之為正名;錯誤的治國路線和理論稱之為倚名;當國者沒有治國理論,只是針對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修修補補,甚至痛也不醫,屋漏不補,便是無名了。
注釋:
【1】則情偽密矣:密,意為清楚。《考工記?廬人》註:「密,審也,正也。」全句的意思是說虛實能夠弄清楚。
【2】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自定也:此言道法萬物之自然,物來各以其名分治之。《管子?白心》有:「物至而名自治之。」名之命、物之正,事之定,不來自外來超驗力量,而來自其自身,這是中國傳統自然、有機世界觀的反映。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新法家微信二維碼:
TAG:新法家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