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除了馬斯克的 SpaceX,還有很多私企擔負著人類航天的未來

除了馬斯克的 SpaceX,還有很多私企擔負著人類航天的未來

除了馬斯克的 SpaceX,還有很多私企擔負著人類航天的未來

2 月 7 日,這或許是人類航空史中再一次需要被銘記的時間點。然而這次創造歷史的卻不是任何一個國家政府,而是一家私營公司——馬斯克的 SpaceX。

這一天,SpaceX 成功發射了獵鷹重型火箭。其「近地球軌道」載荷為 63.8 噸,遠超中國「長征 5 號」火箭 25 噸的「近地球軌道」載荷。而且,更令人矚目的,是其實現了運載火箭的回收再利用,這有望徹底解決目前制約人類探索宇宙的成本問題。據了解,獵鷹重型是目前單位發射成本最低的火箭,其近地軌道單位發射成本為 1141 美元/千克,遠低於美國聯合發射聯盟 ULA 德爾塔 4 重型火箭的 11660 美元/千克。SpaceX 有望讓宇宙旅遊平民化,甚至有望幫助更多的人類實現殖民火星的夢想。

其實,馬斯克只是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走得比較亮眼,但他走得其實並不孤單。和馬斯克一樣,擁有自造火箭夢想,渴望解決火箭發射成本問題的企業還是蠻多的。本文,我們就看帶領大家看看這些馬斯克的同伴。或許,能改變人類歷史的,還將有他們:

藍色起源

藍色起源(Blue Origin) 是亞馬遜 CEO 傑夫·貝索斯旗下的一家商業太空公司,2000 年成立。跟馬斯克的 SpaceX 類似,藍色起源也致力於研發高性能、低循環成本、可重複利用的太空火箭以及飛船等。其終極目標是:有一天讓「數百萬人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

藍色起源的技術實力與 SpaceX 不相上下,甚至曾一度超過 SpaceX。2015 年 11 月,藍色起源領先 SpaceX 提前一個月成功發射並回收了它的 New Shepard 火箭,成為全球首家成功發射和回收火箭的公司。2016 年 1 月,藍色起源又將這枚火箭再次發射升空並成功回收,這枚火箭也因此成了首枚連續兩次成功發射和著陸的垂直起降商用火箭。

不過,不同於 SpaceX 希望實現月球旅行、火星探索甚至火星殖民的夢想,藍色起源更傾向於只是把用戶帶到大約 101 公里高度的太空邊緣,讓普通人體驗一把失重的感覺,並有可能承接衛星發射任務。該公司希望把太空旅行的費用降低到可承受的範圍內,但目前還無法判斷具體花費。

根據最新的消息,藍色起源計劃在 2019 年 4 月發射首枚運載太空旅客的火箭,較之前宣布的 2018 年底有所推遲。

維珍銀河

太空探索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如果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持,一般人絕不敢打太空的主意。維珍銀河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選手,背後有著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的支持。

與 SpaceX 和藍色起源不一樣, 維珍銀河並不打算造可回收式火箭,維珍銀河計劃採用它兄弟企業太空船公司(The Spaceship Company)研發的類似太空梭的飛行器幫助人們實現太空旅行的夢想。不過,不同於地面垂直火箭發射的太空梭,維珍銀河將「太空船 2 號」懸掛在母艦「白色騎士 2 號」上,由「白色騎士 2 號」將「太空船 2 號」帶到一定的高度之後,脫離母艦再出發,並前往太空。

維珍銀河官網顯示,大約已經有全球 50 多個不同國家的 700 名顧客為他們的太空旅遊向維珍銀河支付了款項, 而這些顧客的年齡從 10 歲到 90 歲都有。

去年 10 月,維珍銀河 CEO 理查德·布蘭森表示,他們的商業太空旅遊計劃最早將於 2018 年初實現。不過,有消息稱,由於飛船體積太大,其飛行不會超過國際公認的太空邊界,也就是位於地球上空 100 公里以上的卡拉曼線(Karaman line),而是在美國空軍設定的 80 公裡邊界上空飛行。

rocket lab

Rocket Lab 成立於 2006 年,是一家研發小型運載火箭的初創航空航天公司,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並在紐西蘭擁有一個子公司和發射場。該公司以在火箭助推器中使用 3D 列印引擎著稱。

公司成立第一年,只發射了不到 20 個立方體衛星(CubeSat)。在 2014 年,該公司的業務迎來了一個爆發,發射了 120 個立方體衛星進入太空,2016 年,該公司更是在全球各地瘋狂進行了 85 次軌道發射。而去年 3 月,這家公司更是獲得了 7500 萬的 D 輪融資,至此 Rocket Lab 的 D 輪融資總金額達到 1.48 億美金,公司估值超過 10 億美金。

去年 5 月, 該公司又發射了全球首個採用 3D 列印發動機的火箭。3D 列印技術可以讓發動機質量更輕,從而降低發射成本。當時這枚火箭僅僅只是搭載了一個感測器,但 Rocket Lab 表示,最終火箭將攜帶 150 公斤的有效載荷,發射到 331 公里高的近地軌道中,繞地球兩極運行。

翎客航天

終於有了來自中國企業的身影。本文不提國家層面上的航天科技(長征系列)以及航天科工(快舟、開拓系列火箭),我們來說說國內私營的火箭企業。

翎客航天是國內最早被人知曉的馬斯克的中國學徒。該公司算得上是國內第一家純民營航天公司,由 90 後胡振宇創辦於 2014 年 1 月。被譽為「中國版 SpaceX」,創立半年估值一億。不過,這家公司很快便因為「過度包裝自己的夢想」,以及被科創航天開除等事件而聲名狼藉。

正當大家都認為這家淡出公眾視線許久的公司已經黃了的時候,今年 1 月,這家公司卻再度回歸公眾視野:翎客航天研發的一枚用於垂直起降技術驗證的火箭在山東龍口的一處試驗基地上升至 2 米高處,隨後平移飛行了 10 米後又緩緩垂直的降落到著陸場上——向著 SpaceX,翎客航天更近了一步。

同時,翎客航天還表示已經獲得了幾千萬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地產大佬馮侖)、順利給國內兩家航天院所提供了發動機、並與中國航天集團旗下第十研究院達成合作等。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翎客航天研發的「 新幹線一號」(NewLine-1)運載火箭總體方案已經在 2018 年 1 月通過評審,據了解,該運載火箭是翎客航天針對國內外日益增長的微小衛星發射需求推出的一款兩級液體運載火箭,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包括基本構型和可回收構型,其中基本構型的運載能力 200kg,目標軌道 500km 太陽同步軌道,預計將在 2020 年首飛。

這家曾幾乎被拍死在地板上的創業公司,似乎又活了。

藍箭

相比與翎客航天, 藍箭則是一家更加讓人放心的火箭企業。創始人張昌武是清華大學 MBA,曾就職於滙豐銀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他於 2014 年看到了 SpaceX 取得的成果後開始研究進入航天領域的可能,並找到了曾在歐洲航天局任職 15 年的吳樹范以及另外兩個曾在航天系統內部工作過的創始人成立了藍箭。

目前,該公司已經研發了藍箭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藍箭一號(代號 LS-1)。該火箭為四級固體運載火箭,箭體直徑為 2.0m,全箭總長 20.7m,起飛重量 57.4t,起飛推力 122.6t。運載能力為 SSO 軌道(太陽同步軌道)400kg,並具有一箭多星的能力。不過,目前藍箭的核心任務是研發一款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

融資方面,藍箭已於去年 11 月獲得 A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陝西一家地方軍工基金。

而在商業化上,今年 1 月 13 日,在經過三個多月的評估之後,丹麥小衛星公司 Gomspace 與藍箭簽訂了發射服務協議,按照合同,藍箭將於 2018 年使用自己的火箭為其發射立方體衛星群,這是國內民營火箭公司首次與其他國家衛星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藍箭預期在 2018 年起為市場提供高頻次發射機會,整體發射能力將實現近地軌道 2000~4000kg 左右。

零壹空間

在國內幾家造火箭的私營企業中, 零壹空間被認為是最有錢的一家。今年 1 月,其正式宣布完成最新 A+輪融資,由前海梧桐併購基金領投,正軒投資再次增資,招商局創投、鴻泰基金、前海萬得、通江資本等跟投。至此,零壹空間從 2015 年 8 月成立至今,已累計獲得 5 億元融資。

目前該公司正在研發 OS-X 系列火箭及 OS-M 系列火箭。其中 OS-X 系列火箭發動機已於 2017 年 12 月 22 日成功完成整機試車,目前已進入全箭調試測試階段,預計在今年的 6 月份首飛,OS-M 系列火箭也將於今年年底前後首飛。

根據官方公布,其今年首飛的火箭的運載能力為 700kg,總長 21 米,起飛重量 70-80 噸。

市場方面,零壹空間也已經透露目前已經陸續獲得近 10 家訂單,並與國內多家主流衛星研製及應用服務機構和企業達成意向發射服務協議;與歐洲多家衛星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據了解,零壹空間創始人舒暢本科在北航讀的是飛行器設計,隨後在北大讀了個經濟學碩士,畢業後去了航天產業基金,隨後又轉到了聯想控股去做投資。SpaceX 取得的進展,促使他於 2015 年 6 月創辦了零壹空間,目標是為國內外的微型衛星公司提供廉價的衛星發射服務。

目前,在衛星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或組織都有向太空發射衛星的需求,然而,火箭發射能力不足卻成了阻礙人類更好利用太空資源的最大障礙。

以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舉例,資料顯示,在 2000-2007 年間,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射記錄中僅有中巴資源衛星、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三個商業訂單。其後,由於國家發射衛星數量不斷提升,長征系列火箭便再也沒有多餘的精力承接其他訂單了。

因此,越累越多的私營商業火箭公司的入局,將強有力補充全球火箭發射運力,加速人類徹底進入宇宙時代。

本文 除了馬斯克的 SpaceX,還有很多私企擔負著人類航天的未來來自動點科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點科技 的精彩文章:

蘋果:只針對 iPhone 主動降頻,Mac 等設備不受影響
離開 Google 的施密特,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