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圍棋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從圍棋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圍棋,這一古老的棋類,對中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以至於圍棋發明幾千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舊喜歡用「世事如棋局局新」來比喻那些不可捉摸的世事。沈約曾在《棋品·序》中說,圍棋能夠讓我們「體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靜則合道,動必適變,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武緯文之德」。一盤棋局,能讓我們有經天緯地、運籌帷幄之感,而蘊藏其中的步法規律也能影響、映射出我們對世間事的看法。

圍棋與戰略決策

中國與西方的戰略決策截然不同。西方流行的國際象棋中,每個棋子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其最終目標是全勝,把對方徹底殺死。對弈之時,雙方都在努力消耗對方實力,步步緊逼,寸步不讓,最終的取勝關鍵可能在於其中的一步妙著。對比一下不難發現,國際象棋的這種棋局模式,跟第一次大戰時歐洲各國的表現其實有相類似的地方:雙方都投入大量兵力,互相消耗,而在戰況緊張的地方,雙方僵持不動、寸步不讓。

雖然中國的象棋與此也有點兒相類似,不過更為戰略家們推崇的棋類卻是圍棋。圍棋之中,子與子之間的角色功能沒有差別,雙方輪流在棋盤上下子,佔據有利地點,最終包圍吃掉對方的棋子。在棋盤的各處,都有爭奪和廝殺。棋盤上的每一次落子,都有可能會讓對弈雙方的實力出現巨大變化,對弈雙方為彼消此長的關係。對弈過程中,棋手們既要確保自己的戰略計劃能夠實施,同時又要正確應對對手的棋子。最終終盤的時候,在外行人看來,棋盤上簡直是「一片狼藉」,雙方的戰線犬牙交錯,根本說不出誰勝誰負。勝負雙方所包圍的面積常常也只是有微弱的差別而已。

國際象棋講究「重心」以及「關鍵點」,圍棋則更重「戰略包圍」;國際象棋在意的是棋局的最後誰能大獲全勝,而圍棋注重的是積累小勝以求最終勝利;國際象棋喜歡速戰速決,圍棋則往往是持久戰;國際象棋中雙方的棋子都在棋盤上,對方的兵力也一目了然,而圍棋除了要應對現時的形勢,還要顧及對方的「後手」。因此,對圍棋來說,吃子、佔地固然重要,但是眼光不能單單局限於現今的棋局,更要有預判性,要以長遠的眼光來考慮整盤棋局。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後世的戰略家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一蹴而就得到解決。正如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經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直至明代,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便一直存在。從霍去病、衛青抗擊匈奴到岳飛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再到試圖擊敗滿人的明代崇禎皇帝,中原朝廷跟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一直如影隨形,不管多「窮兵黷武」,也無法完全消除。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猶如「離離原上草」「春風吹又生」,不斷證實著這一觀點。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萬物相生相剋,互相依存,正如圍棋黑白二子,陰陽相生。在漫長的歷史之中,不存在絕對的安寧。安寧之中,必有不安寧。

西方各國更為偏愛「決戰」「決勝」類的策略,側重英雄主義,以取得最終的勝果,國際象棋中戰車、馬等棋子的廝殺可稱得上是這一心理的完美反映。而中國的漫長歷史教訓,則讓人們形成了不那麼急於追求短期性勝利的思維習慣,而更傾向於採取計謀以及迂迴的策略,正如棋盤上迂迴的戰線一樣,在一個個子落下的過程之中,慢慢積累取勝的優勢。

圍棋與「勢」

中國著名的戰略思想家孫武曾在《孫子兵法》中,單列了一篇來講解「勢」,而在西方的軍事學中,則沒有「勢」的概念。「勢」指的是戰略發展趨勢和演變的形式中蘊含的「潛能」。在各種戰略因素的特定組合和以及發展趨勢之中,會蘊含一種巨大的能量——「勢」。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在孫武的觀點中,一位成功的將領會耐心等待,積累優勢,避開敵人的鋒芒,仔細觀察戰略形勢的變化;一旦「勢」對己有利,便會順勢而下,獲得優勢甚至是勝利。

圍棋中也特彆強調對「勢」的把握,謀勢、造勢、用勢是對弈過程中的常見手段。圍棋的「勢」分為四種:態勢、外勢、氣勢、趨勢。態勢是一種戰略環境,它使對手感到威脅、受到制約,而己方行動順暢;外勢比較重要,它指的是外線作戰、攻城略地的攻勢,旨在奪取控制權;氣勢,指的是從心理上影響對手;趨勢,是潛能逐步釋放的過程。

圍棋中每落下一子,都會導致「勢」的變化,並在一步步的變化中,積累自己的優勢。這一點跟孫子的「勢」理論相合。同樣,態勢、外勢、氣勢、趨勢也在戰略和戰術行動上有所對應。可以說,從人們使用圍棋博弈開始,圍棋的戰術就跟「勢」聯繫在一起了。要理解中國人戰略戰術中的「勢」,就要了解圍棋。而要下好圍棋,就不能拘泥於小範圍廝殺,而要把握好整體的變化。

一個出色的棋手、出色的戰略家,一定是謀勢、造勢、用勢,順勢而下以達到自己目標的高手。想要理解中國人的思維,也需要了解「勢」。

圍棋與大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是存在於中國人性格中的大局觀。古代時,在中央集權政府的長期統治下,讓許多人都習慣了「大局」二字。有了「大局」二字在手,就像有了尚方寶劍一般能讓人噤聲,從這個側面也能夠窺見大局對國人的重要性。

大局觀對於實現利益最大化無疑是有好處的。在決策、思考問題時,考慮大局,就是考慮整體的系統,考慮一個長的時間段內的各種可能性。換一種說法,大局觀也是一種系統科學。因為它從系統的角度觀察研究客觀世界。

圍棋也與大局觀息息相關。下圍棋一定要照應全局,圍棋博弈是一系列戰役戰鬥相連、組合而成的一場全局性博弈。全局利益高於一切,棋理中說「急所重於大場」,指的就是從大局看,最攸關的變化往往比佔領大片場地更為重要。這種體會,沒有大局觀是做不到的。初學者往往只會吃子,看到大片的場地可供佔領,就完全看不到其他了。

然而,正如《棋經十三篇》所說的那樣:「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不爭而自保者多勝,務殺而不顧者多敗。」一味吃子,只顧眼前小利,缺少大局觀,無論是從圍棋層面、個人決策層面還是國家決策層面,都一定不會得到理想的結果。

用圍棋理解中國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多次提及圍棋這一古老的棋類運動。基辛格認為,中國的許多行為在西方人看來是十分怪異、不合常理的,但是如果從圍棋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會變得一目了然。從圍棋來看中國的行事邏輯,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

在中國與蘇聯以及美國的衝突中,中國政府也曾旗幟鮮明提出「防止戰略包圍」這一源自圍棋的概念,並以此看待中國面臨的威脅。美蘇兩大陣營都曾覺得在冷戰的頭30年,中國的許多軍事行動令人匪夷所思,諸如在朝鮮半島與西方世界「聯合國軍」爭戰,在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交鋒,甚至在烏蘇里江江畔與蘇聯直接發生衝突等。但如果從圍棋的角度看,就好理解了。其實,無論對方來自哪個意識形態陣營,只要中國意識到對方在自己周邊布下了太多「棋子」,就一定會採取行動,以圖衝破包圍。

中國毫無畏懼參加朝鮮戰爭,在蘇聯陳兵百萬相威脅的時候還能對越自衛作戰。乍看有點像在以小博大,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上,卻都是出於對自己國家周邊力量形勢的長期考量。這種長期考量,遠遠比眼前的力量平衡更加重要。

《論中國》中介紹了一個案例。拿朝鮮戰爭來說,美國在出兵干預朝鮮前,中國並沒有明顯的參戰意圖。但是,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實行兩岸「中立化」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國在這盤「棋」中的「勢」和大局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美國出兵朝鮮,是一枚棋子,美國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也是一枚棋子,兩枚棋子的配合,無疑是對中國的一種包圍,這也是深受圍棋文化浸染的中國最為擔心的結果。美國國防部、國務院做了許多研究來推測中國是否會出兵朝鮮半島,但到頭來,都不如從圍棋的角度進行考慮更為直觀。在中國政府看來,是絕對不會允許圍繞自己的包圍圈形成的。

除了避免被包圍,中國也嘗試在棋盤的空地上下棋。《美台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12月簽署後,中國政府也開始在條約中的空地落子。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即登陸台灣海峽的一江山島和大陳島,這兩個島在一個月前簽署的條約中沒有具體覆蓋。在可用的空地上盡量落子,保證自己的戰略空間,也是中國的一種圍棋思維的體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中國多年的基辛格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圍棋的角度來理解自己。

在圍棋中,可找到一切的緣起。黑白子之間,蘊含了太多我們先輩的思考。成書於宋代的《棋訣》《棋經十三篇》都提到「棋者,意同於用兵」之意。布置、侵凌、用戰、取捨,現實步步合乎棋理,棋盤步步映射現實。陪伴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圍棋,沒有過時。直到今天,人們還對「第一島鏈」等耿耿於懷,圍棋對人們思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世事如棋,我們用圍棋思維看待世間事;棋如世事,我們也在世事變幻中體悟棋理。二者交織,欲辨已忘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網 的精彩文章:

李洋:東北振興要因地制宜
不顧以色列反對 波蘭參議院通過「死亡集中營」相關法案

TAG: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