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喝中藥時應注意什麼

喝中藥時應注意什麼

文章目錄一、喝中藥時應注意什麼二、喝中藥的誤區有哪些三、煎中藥的正確方法喝中藥時應注意什麼

1、喝中藥時應注意什麼

1.1、在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1.2、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1.3、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

1.4、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應少吃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因為哮喘發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會成為加重病情的「發物」。

2、喝中藥要把握服用的時間

中藥一般要求在飯前或飯後服用,但是不管是飯前或是飯後,在時間間隔上都不能距離吃飯時間太短。很多人飯前空腹服用或飯後飽食服用,最容易嘔吐,既影響進食,又影響營養和藥物吸收。河南省中醫院的李鯉主任告誡病友,服用中藥要堅持「食氣消則服藥,葯氣消則進食」的原則,在兩餐之間取其「中」,即上午10點、下午4點、晚上9點左右時用藥,此時,既是飯前又是飯後,既不影響進食,又不耽誤服藥,在身體獲得豐富營養的情況下,更益病體康復。

3、喝中藥要控制服藥量

古語有「中藥灌滿腸」之說,這說明每次服用的中藥量是越多越好。但飲入大量有苦味的藥液,刺激胃腸道畢竟不舒服,服藥量也要因人而異。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李主任提出每日一劑,每劑三煎,取汁混合共約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為最好。喝中藥的誤區有哪些

1、中藥沒有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各種藥物、生物製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

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並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

2、食療人人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各樣食療養生館更是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枸杞、烏雞」之類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藥」等清熱解毒藥物及平補藥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藥效的局面,使得食補而不能達到「補」之功效。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先煎:介殼類、礦物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應先打碎先煎,煎10~30分鐘後再下其他葯,如龍骨、牡蠣等。此外,附子、烏狼毒等毒性葯,宜慢火先煎久煎,可減低毒性。

後下:對含揮發性成分或氣味芳香的藥材,久煎易破壞其有效成分,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煮好時放入,煎4~5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適合那些含黏性、小粒種子類、粉末和有細小絨毛的藥物,為防止煎後藥液渾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葯同時煎煮,如旋復花、車前子等。

另煎:對貴重藥材,為減少損耗,應單另久煎,取汁後,再與其他藥材的煎出液合併服用,如人蔘、鹿茸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妙招:中藥香囊防治流感
3種中藥共煎,能解決母豬5種問題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