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遂自薦:運用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謹慎處之

毛遂自薦:運用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謹慎處之

毛遂自薦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故事】:

毛遂自薦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小學語文課本中把這個故事作為正面教材教導學生積極主動表現自己。然而主流的教學中,還是把「謙虛」,「不自滿」作為基本的價值觀念來引導學生。所以如今社會上,如果一個人太特立獨行,不夠內斂,還是會被很多人貼上狂妄,自大的標籤,那到底是該「毛遂自薦」,還是「謙虛謹慎」呢?

先談談這個「毛遂自薦」的故事。

「毛遂自薦」發生於公元前258年,也就是在長平之戰2年後,此時趙國邯鄲城被秦軍包圍,岌岌可危。平原君就奉趙王之命準備去楚國求救兵。出發前,平原君挑選了19個隨從,但還差一人。此時有一位叫毛遂的門客,上前對平原君說:「聽說先生要去楚國商議合眾抗秦,要挑選20位人才,如今還缺少一人,希望先生可以讓我跟隨前往。」平原君看著這張陌生的臉,滿腹疑慮啊,於是就問毛遂:「你在我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

這下平原君懵了,三年還沒有出頭,這能是人才嗎?如果是個好人才,就好比一個錐子在皮囊中,只要他有尖削,就能冒出頭來。但毛遂此人,平原君真是一點印象也沒有啊,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呢,所以就不打算帶他。

而此時,毛遂就發揮了自己的口才,對平原君說:「我是今天才進入皮囊中的,所以沒有顯現出我的才能,如果之前已經進了皮囊中,則必然會露出鋒芒。」平原君聽後,也無可奈何,就帶他一同去了楚國。

但到楚國後,楚王也擔心秦國的軍威,猶豫不決。正在如此焦灼時刻,毛遂執劍上前,大聲對楚王說道:「楚趙兩國唇齒相依,以前秦國攻打楚,破郢城,楚國差點亡國。如今秦國伐趙,邯鄲即將告破,如果趙國亡,楚國還能獨活嗎?」楚王平衡利弊後,於是就和趙國簽訂合眾之約,發兵10萬,援助邯鄲。事成後,平原君就評價毛遂說:「毛先生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遂以毛遂為上客待之。從毛遂自薦的故事來看,當時趙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而平原君是剛好缺一人,毛遂才抓住機會補上,但如果當時平原君已經剛好挑選到了20人呢,那毛遂肯定是沒有機會了。而且平原君門客上千,為什麼只挑選到了19人,也說明,這件事不容易,沒有幾個人敢挑戰,所以種種原因也成就了毛遂。

而且從毛遂的立場上說,他也不是盲目自大。首先出使楚國前,他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說辭,權衡了利弊,對自己是有信心的。其次,正好有了缺人這個機會,他就把握住了。

漢代以後,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主流,對個人品德要求更高,崇尚"謙虛」、「謹慎」,而對盲目的「毛遂自薦」所不齒,所以後世很多人毛遂自薦時,表達相對比較委婉,比如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寫到:

「為此晚生不揣鄙陋,竟學那毛遂自薦。倘大人看我可為公子之師,情願附驥,自問也還不至於尸位素餐,誤人子弟。」

這句話雖然也是毛遂自薦,但非常客氣了,表現的很是謙虛。

但如今互聯網社會發展非常迅速,如果還如此委婉的話,個人能力極大可能會被埋沒。那個人如何在這潮流中脫穎而出,「毛遂自薦」就對大家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自己必須有真才實學,厚積才能勃發。如果沒有這方面能力,只是夸夸其談,那麼最後落得紙上談兵的名頭,那就難以翻身了。

其次,要看準時機,不要盲目亂撞。毛遂是在平原君真的缺人的時候自薦的,這樣就算個人能力有所誇大,最後沒有成功,但是給了他人一個選擇你的機會,反而會讓他人對你的勇敢有所欣賞。但如果你一意孤行,向蒼蠅一樣亂撞,那麼只會招人厭惡,反而對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好。

所以說,「毛遂自薦」是有一些前提條件的,希望大家謹慎處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送子娘娘靈簽,求吉凶,求貴人,求姻緣,求生育
我要你的餘生,你可願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