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1%的人說不喜歡的5部電影

2017年1%的人說不喜歡的5部電影

- 作者 青魚 -

活需要華美樂章的點綴,但更迫在眉睫的恐怕是掃一掃雷。形而上的地雷像殘局一樣填滿了人生這塊漫無邊際的棋盤,稍有不慎你就會中獎繼而產生想要鑽進地縫的懊悔之情。

從我有限的觀影經歷來看,國產和韓國電影無疑是爛片之重災區。前者的製片方們憑藉多年來縱橫酒局的深厚功力,讓一部部本該見光就死的奇葩產物得以呼吸;後者這塊沒有審查機制的樂土為不少庸才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機會,從而造就了一堆怪力亂神、東施效顰的作品,還帶歪了無數大陸「影迷」的口味。

秉著公平、正義的原則,我還是挑了產自不同國家的五部新片,伴隨它們一同踏入風口浪尖。

「無問西東」

中國大陸 導演:李芳芳 4分

這大概有生以來最難熬的一次「多線敘事」,多次時空的切換都是因為上一段故事講不下去了。電影感的缺失令片中的煽情戲碼就像浮在北方火鍋湯麵上的油,經不起用力去搗弄(推敲)。畫蛇添足、不合時宜的處理多到讓人頻頻扶額。黃曉明的台詞,一整段當代戲都處于格格不入的狀態。很受推崇的WG批鬥段落滿足了當代人對那種場面最模式化的想像,只是架空了大部分社會背景的強行表態,缺乏作為個別事件的獨立性。應了那句老話,能力並不能駕馭導演的野心,失控便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有網友把此片與《雲圖》相提並論,我看此雲非彼雲,極有可能是年年都登陸福建、廣東等地的暴風雲。

我不信清華學子都是巨嬰,拍成這樣他們真的會買賬嗎?如果做成短片就像陳可辛拍的iPhone廣告在各大社交平台讓知名校友們轉發助力一番,興許會有別樣的效果。誰不知道清華校友譽滿天下,因此電影拍成這樣才沒法令人信服呀!

「鐵雨」

韓國 導演:楊宇碩 5分

相當大膽的一部「探討」朝核問題的電影,六方會談就差俄羅斯沒有露臉了。真是不得不佩服韓國電影人的創作環境,羨慕他們敢寫敢拍敢YY,但同時又為他們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卻仍然拍砸而感到惋惜。

導演放大了前作《辯護人》的所有缺點,優點卻基本沒剩下多少。鐵雨、鐵雨,雷聲大雨點小,和所有那些寄希望抬高音量來引起注意的影片別無二致。導彈和槍戰越是泛濫,故事內核就越顯得孱弱。鄭雨盛驚人的傷勢恢復速度宛如漩渦鳴人,中槍、犯毒癮這些設定最終還是淪為了噱頭。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不像成年人那樣聊天,靠尬聊熱門歌曲推動情節,讓人錯愕中夾帶著一百噸無奈,其蹭政治熱點大於反映現實的用心顯露無疑了。

影片改編自韓國熱門漫畫(其實咱們也有《中日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這種只聞書名就百感交集的網路小說),可見其民族主義情緒並不亞於隔黃海相望的鄰居。作為政治驚悚題材,暫且不拿西方國家做比,這麼多年過去了,連《共同警備區》的尾巴都沒有夠到。

「性別之戰」

美國 導演:喬納森·戴頓&維萊莉·法瑞斯 5分

石頭姐(艾瑪·斯通)作為新科奧斯卡影后可謂是卯足了勁想搞大新聞,可惜她的如意算盤失策了,今年三月只有給人頒獎的份。

這部電影到底是運動題材、同性題材還是宣揚平權主義的奧斯卡應試作文?似乎都是,卻又都沒闡述明白。電影發展到今天,《將來的事》《二十世紀女人》《某種女人》等女性佳作頻頻問世,竟然還會出現如此扁平、粗暴的作品,蠻讓人驚訝的,創作者們彷彿把「投機」二字刻在臉上強迫著觀眾喊叫出來。相同思潮的選題恐怕只會得到持續走低的評價,但這些故事要不要拍,值不值得拍?答案是肯定的。創作者們請上點心吧,觀眾不傻,觀眾有更高的需求!

何況這個故事並不雞肋,史蒂夫·卡瑞爾刻畫的直男癌角色再深挖一下不會亞於《狐狸獵手》帶給人的精神衝擊。我甚至覺得調轉敘述重心會有更好的效果,「平權運動接連取勝語境下的男性失落」,這種角度我看就可以嘗試一下嘛。所以說影片最終呈現出一種年終彙報的質感不賴導演您,賴誰呢?

「神秘巨星」

印度 導演:阿德瓦·香登 5.5分

很多印度電影看完是會讓人後怕的,你害怕夢到某些橋段,驚起一身魔性的冷汗。想在印度電影中捕捉真正的現實早已是一種奢望,儘管他們誕生了亞洲最偉大的現實主義大師之一薩蒂亞吉特·雷伊(《大地之歌》)。不過《神秘巨星》倒是非常國際化,它其實已經相當「克制」了。

影片在價值輸出上比《摔跤吧,爸爸!》進步了許多,不大談家國情懷而是聚焦個體人物的夢想和來自父權的阻力。然而影片的製作卻退化到了八點檔電視劇的水準。土嗨的升格鏡頭讓人回想起被郭敬明支配的初中時代;小小的景別公平對待每位演員的大臉,簡直太適合在電視和手機屏幕上播放了不是么?

其實大陸市場多來點這種簡單粗暴價值導向基本正確的片子,也不是壞事,它們至少好過許多價值觀扭曲卻賺的盆滿缽滿的東西。

「敬畏」

法國 導演: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5.5分

《藝術家》導演的新作在逗樂了一部分觀眾的同時惹惱了另一部分戈達爾的擁躉和嚴肅看待五月風暴的人群。

本片戲說了讓-呂克·戈達爾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的外孫女法國著名女演員、作家安妮·維亞澤姆斯基的一段情史。電影本身還算有趣,但一定不如它引發的評論有趣,豆瓣上兩極分化的評價註定讓該片成為不容忽視的存在。

影片在藝術造詣層面可圈可點,但對時代和人物的解構、戲謔浮於表面,許多元素有被剝削去服務資產階級新生兒之嫌。這很難說是一種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法國文化土壤的絕對前衛給了導演放飛自我的權力和勇氣,但千萬不要忘了若是沒有戈達爾們當年據理力爭、走上街頭將戴高樂們轟下神壇,今天這種高度開放的創作環境不知又要推遲至何年何月。

以上五部電影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既不拋棄對現實的指涉,同時又缺乏對現實足夠的尊重。它們一方面不願降格為那種「去電影院就是為了尋開心」的即時性產物,但在刻畫人物和還原史實的時候卻扭扭捏捏、信心不足。拋開老生常談的政治、社會因素,難道影片真的沒有拍的更好的餘地了嗎?我看未必,畢竟在同一片土壤也誕生了更好的作品。

在這裡也向大家推薦五部對現實描繪深入人心的新作,他們用實際行動讓片子沒拍好而尋找託辭的行為不攻自破:

每分鐘120擊(法國 導演:羅賓·坎皮略)

弗羅里達樂園(美國 導演:肖恩·貝克)

華盛頓郵報(美國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嘉年華(中國大陸 導演:文晏)

啊,荒野!(日本 導演:岸善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森活立方 的精彩文章:

TAG:森活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