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邀王源參演,拿下終身成就獎的王小帥,並不打算停下來
鹿特丹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之間,第24屆亞洲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s cinémas d』Asie de Vesoul)在法國東部城市沃蘇勒如期舉辦。
中國導演彭飛憑藉《米花之味》摘下評委會獎,日本導演Yukihiro Morigaki憑藉電影《再見爺爺》(Goodbye,Grandpa!)獲得國際評審團大獎,菲律賓導演Zig Dulay攜《行李》(Bagage)拿下最大金獎——金圓獎。
在這個歐洲最古老的亞洲電影節上,中國導演王小帥受邀擔任評委會主席,並獲頒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榮譽金圓獎。
(沃蘇勒亞洲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5年,是歐洲現今仍在舉辦的唯一一個專門介紹亞洲地區電影的電影節。該電影節上不僅有侯孝賢、張藝謀、賈樟柯等在內的多位中國導演的身影,包括韓國導演金基德、日本導演黑澤清等在內的眾多亞洲知名導演都曾在此展映及獲獎。中國知名導演吳天明也曾獲此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
有法國媒體評價這個電影節「是對世界各地主流商業電影和主流意識形態電影主導的電影市場的補充,儘可能地避免價值取向的壟斷,讓反思性的電影能夠在多元框架里得到應有的尊重」,在這個定義上,王小帥的作品可以說是沃蘇勒電影節的最佳註解。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表達對王小帥導演過去二十餘年來致力於用影像記錄當代中國的敬意,這屆沃蘇勒電影節專門策划了主題為「致敬王小帥」的展映環節,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將王小帥的12部長片進行了全作品展映。
從1993年至今,回望手執導筒的25年,王小帥自己感觸頗深,「在這次回顧展上重看了以前的作品,有幸從第一部電影到今天,我想做的從沒變過。
九十年代初到現在,(我的電影)跨越了中國三、四十年的社會變化。跟隨著中國社會的脈動,堅持創作能反映我們生活和時代的,有社會擔當的電影,是我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
25年,或許捍衛電影最好的方式就是電影本身
在這座人口連郊區不過2.7萬人的歐洲小城,王小帥的電影讓300人的劇院在持續一周的展映過程中場場爆滿,《青紅》、《十七歲的單車》、《左右》、《冬春的日子》等享譽世界的作品在這裡重新被關注和分享。
(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是,《冬春的日子》在這次沃蘇勒電影節上,竟然出現了彩色鏡頭,拍攝的時候用了幾卷彩色膠片,導演也很意外,自己都忘了。)
像斯·卡維爾說的,電影終於滿足了按照世界本身的形象來重新創造世界的觀念和願望。
王小帥用25年的時間創造了一個近景的中國,在大時代里主動或被動不斷變換著故鄉的人,製造了一個從未停止流動卻又異常穩固的世界。王小帥電影的難得之處在於,遷徙一般的社會變動始終貫穿著一些不變的東西。
從之前的獨立電影、地下電影,到後來的市場經濟,和無限擴張的票房資本,他都參與其中,但電影卻穿透這些東西,為中國社會現實留下了一份檔案一般的影像資料。這種不跳Tone的創作自覺,實在可貴。
王小帥豆瓣主頁上的簽名寫著:「做藝術電影,就像用雞蛋碰石頭,前面的第一個、第二個一定會碎掉,但即使千千萬萬個雞蛋都碰碎了,但我也相信,只要雞蛋多了,總有一個雞蛋,有一天會碰撞出一個嶄新的生命。」
這個導演話不多,卻倔強地拍著,用電影捍衛電影。
25年之後,終身成就也只是剛剛開始
在幕後採訪中,王小帥提及自己的新片《地久天長》已經殺青,目前正在後期製作。拿下終身成就獎的王小帥,似乎並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甚至已經有了接下來至少三部電影的導演計劃。
新片《地久天長》找了主流社交平台流量擔當之一的王源參演,這似乎與大眾對王小帥的固有印象大有出入。但事實上,所謂的「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的王小帥,自己向來不喜歡這樣的標籤,認為以代際劃分導演「其實是一種偷懶的表現」,他始終信奉個體經驗的傳達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至於其它,都不應該是創作的限制。
就像這次沃蘇勒電影節上,王小帥在回顧展的Q&A環節和其它劇院的觀眾現場進行多媒體互動,也會在電影節期間和工作人員分享解了」十年之癢「的大漢堡。王小帥的電影很知識分子化,但他並不是一個沒有生活的人,更不是一個一味排斥技術和商業的人。
從探討人與空間關係的嘗試,到對人與時間關係的探索,「前二十年往回看,後二十年往前看」,這是王小帥。
-END-
※學攝影布光?你必須先懂什麼是中軸線
※專訪導演張力:《最強男神》是冒險嘗試,人性和愛是講故事的執念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