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文/星之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又是很久沒嘮嗑說八卦了,主要時間用去養呱兒了。。。)

小年夜,按傳統是要祭灶的。

然後因為這個傳統,每年的今天都能看到一場南北混戰。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是臘月二十三!

不,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

混戰中還有廣東人弱弱地表示:啊咧我們是二十五呀……

又有人說小年夜不是二十九么?三十大年夜,二十九小年夜,沒毛病。

好了,你到底站哪邊呢?

A、二十三

B、二十四

C、二十五

D、二十九

E、以上皆非

選好後請繼續往下看。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東漢陶灶)

小年要祭灶,但不等於祭灶即小年

我國祭灶的傳統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

在秦漢時代,灶神與門神、井神、廁神、中溜神共同負責家宅平安,為重要的「五祀」之一。

那時候的說法是「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也就是說每月最後一天都要送灶王爺升天。

後來大概是覺得太折騰,終於從月祭改為年祭。

南朝時,祭灶是在臘月八日,與臘八節重合。《荊楚歲時記》里記載道:「其曰,並以豚酒祭灶神」。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宋朝人過節,已經用上了帶火藥的爆竹煙花)

臘月二十四小年祭灶,宋人特別來勁

最遲到宋代時,祭灶已經與小年合併起來,定在了臘月二十四這天。

有范成大的詩《祭灶祀》為證。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當然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夜」。 《武林舊事》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能與除夕並舉,可見相當重要。

而且也相當豪奢。

哪怕南宋那種偏安小朝廷,過個小年也要大放煙花,煙花還特別貴,「一合之費,不啻中人十家之產,止以資天顏一笑耳」。

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臘月二十四日交年,汴梁城裡非常熱鬧。無論窮富,大家都忙著買酒買肉買水果,買金銀紙來祭祀,還要買甲馬……對,就是水滸傳里戴宗幫在腿上就能神行千里的紙馬,用來燒給灶王爺當坐騎的。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專營的紙馬鋪)

夜裡家家戶戶都要在床底點盞燈,這叫「照虛耗」,是唐代就開始流行的民俗。

虛耗是一種鬼怪,專門偷東西,盜喜氣,被虛耗光臨的人家就會容易失竊、破財、各種煩惱鬱悶。傳說這小鬼曾經偷了唐玄宗的玉笛和楊貴妃的香囊,玄宗大怒招來鍾馗把它撕成兩半吞了……然而這並不妨礙它繼續騷擾人類。

在交年之夜通過光照把虛耗趕走,和過年時掃塵、送窮一樣,都是希望新一年能夠平安吉祥。

祭灶也是同理。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祭灶的糖瓜)

祭灶用甜食,古已有之

祭灶是小年裡最隆重的一環。

有錢的請和尚道士,沒錢的自己敲木魚數念珠,沒文化的也要念念叨叨用酒菜祭灶,還要把酒糟抹到灶上試圖醉倒灶王爺,也就「醉司命,大概和如今想辦法灌醉領導的意思差不多。

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別打小報告,那時候用的不是糖瓜粘,而是用各種名字很好聽的甜食,所以祭灶,又叫「送甜」。

《武林舊事》描寫了北宋的送甜之法: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作糖豆粥。

花餳就是半凝固的麥芽糖。

米餌是用大米或糯米搗碎了拌上蜂蜜捏的糰子,嗯,和李寄斬蛇時用的差不多。蘇州老人家現在祭灶還會用米粉做的「廿四團」,正是宋朝遺風。

糖豆粥是宋代臘月必吃的一種甜粥,我又要請出著名詩人范成大來講解了:

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相互煮。

大杓撩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

餿姜屑桂澆蔗糖,滑甘無比勝黃粱。

全家團欒罷晚飯,在遠行人亦留分。

襁中孩子強教嘗,餘波薄獲與臧強。

新元葉氣調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

物無癘年穀長熟,長向臘殘分豆粥。

(所以你問我吃臘八粥是甜黨還是咸黨,當然是我是要堅持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啦……)

好了,恭喜堅持臘月二十四是小年的朋友們,你們取得了勝利!

堅持二十三的各位,你們繼續朝下看。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清代的灶神年畫)

小年變成二十三,雍正:這鍋我不背!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的風俗保持了很久很久,直到滿清入關,順治傳康熙,康熙傳雍正……

雍正呢,我們知道是個厲行節約的皇帝。所以網上一水兒傳言,雍正爺是出於節省開支的考慮,把二十四祭灶和二十三坤寧宮祭祀合併了。

其實這說法很不靠譜好么。

要不誰來說說二十三坤寧宮祭的是啥?無論滿俗漢俗,臘月二十三有單獨祭祀配享的神么?

事實上,坤寧宮祭祀是有的,祭的就是灶神。

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也一直是臘月二十四。

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

《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在薩滿教跳神活動開始之前,乾隆要坐在坤寧宮的大炕上拿個木槌敲鼓,一邊敲一邊唱《訪賢》。

順便說一句,《訪賢》是羅貫中的元雜劇里的一段,又叫《訪普》,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雪夜訪賢臣趙普討論治國之道。顯然乾隆是用來表達自己也是個憂國憂民注重人才的好皇帝……在位六十年,年年祭灶都要這麼唱也是毅力驚人。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文史宴

(民國時代的楊柳青灶神年畫)

嘉慶:是朕乾的!可朕沒讓爾等平民效仿

但是清朝也的確有臘月二十三祭灶的記載。

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嘉慶年。

清嘉慶二十年刊《溫江縣誌》:「十二月二十四日,舊傳灶神上天奏事,先於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燈燭、場糖、錢褚致祭。

灶神上天仍是二十四,但是祭祀遷移到了二十三。

這種變化的原因,比較靠譜的說法來自清人筆記。是嘉慶搞的,目的是為了照顧手下的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相當於皇帝的私人顧問團和秘書辦。軍機大臣在非戰爭時期也要值夜班,以免皇帝有事商詢或起草詔命找不到人。

按傳統,官方和民間的祭灶都在臘月二十四,這樣臘月二十四值班的軍機大臣就不能回家祭灶,而「女不祭灶」的傳統,又導致沒有男主人主祭就不能正常祭灶。

官方祭灶提前一天之後,值班的軍機大臣也能祭祀家灶,真是非常體恤。

所謂上行下效,嘉慶這一改,滿清貴族官宦都紛紛效仿,逐漸移風易俗。不需要分祭官灶和家灶的平民百姓,也跟風沾貴氣。

於是原本只是提前祭祀,也逐漸變成了提前小年。

但是大多數漢民,尤其是江南一帶仍然固守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祭灶。

逐漸就形成了俗話說的,「官祭三,民祭四,鄧家祭五。」

鄧家就是疍家,兩廣福建海南一帶水上討生活的船家。自唐代以來「以舟為室,視水如陸」,還是少不了要祭灶……畢竟他們也是要點火炊飯的。

在民國之前,疍家是一直被當成賤民,就連祭灶過節,也要降格一等。南方民俗也有說「官三、民四、龜廿五」的,龜指妓院。「廿五祭灶,七顛八倒」就是罵人自甘墮落,學不正經的行事。

SO,過二十三的,二十五的各位,開心了么?

至於堅持二十九的……等春節我們再說(如果有空的話)。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虎嘯龍吟》後司馬家幹了啥,一代人就五胡亂華全家死絕
高句麗曾經比慕容氏更像中國人,卻被慕容氏活活打成蠻夷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