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物里的中國

文物里的中國

石鼓承載文字更延續根脈

兩千多年顛沛流離的命運傳奇里

藏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

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它的文字。我們習以為常的漢字,是全世界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語言。

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有十塊命最硬的石頭,它們歷經兩千多年顛沛流離的身軀上,承載著自先秦時期所奠定的文化內涵、剛健、秩序、進取,用最早的石刻文字,記錄著我們文明的博大。

GIF

石鼓曾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文物」。它們因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每塊高二尺,直徑一尺多,重約一噸。石鼓上原刻有718個字,用大篆體書寫,是漢字從金文到小篆演進歷史過程的活化石。

石鼓上的詩句,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看似只記錄了秦國君主征戰、漁獵的場景,卻能夠證明《詩》是孔子編訂而成,而非後世增補。

歷經2300多年,718個神奇的文字,僅存351個。直到今天,石鼓仍能躋身於中國九大鎮國之寶的行列,這其中的奧秘何在?

這是十塊和中華民族歷經的苦難命運相依的石頭。逢戰亂,則消匿;遇盛世,則現身。一如它們斑駁陸離的外表,其所背負的那些殘斷的歷史、未解的謎團,在跌宕的歷史潮汐中顯得格外厚重和深沉。

公元627年,石鼓第一次被發現,因神秘和奇異而被驚為天賜之神物,引得幾朝幾代人魂縈夢繞,它們歷經過唐朝的「安史之亂」,宋代的「靖康之變」,在權力更迭的亂世中輾轉於孔廟高堂和草莽江湖。

韓愈、蘇軾為其賦詩;宋徽宗為保存文字給它們鍍了金身;司馬池臨危受命集齊石鼓,不惜欺君罔上,搞出了「北宋文物造假工程」;也曾被屠夫當作磨刀石,被鄉民掏成凹狀作為搗米的器皿……而後的元、明、清三代,石鼓才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傳奇的身世之外,石鼓真正的價值,還是在於文字本身。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統一的文字是小篆,小篆是從石鼓文等文字演變來,楷書又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屬於一脈相承。

就算朝代更迭、疆土變遷,華夏民族依舊血脈相連,靠的就是文字。倉頡造字,造的是華夏民族的根。石鼓可能來自周宣王時期,最為接近倉頡所造的文字。

守護石鼓,便是守護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脈。人在歷史面前,真的很渺小;但為了守護歷史,人又可以非常偉大。

石鼓「逢戰亂,則消匿」的命運定律,被一群人打破了。1931年,日軍侵華,東三省淪陷,戰火很快蔓延到了北平。剛剛成立才6年的故宮博物院,面臨百萬件國寶被日寇洗劫的危險。故宮人做了一個巨大的決定,他們要冒險將一萬三千箱國寶南遷。

歷時十六年,輾轉上萬里,途徑大半個中國,經歷了轟炸、流寇、車禍、火災,上百萬件文物無一丟失,創造了二戰史上文物保護的奇蹟。

很難想像,故宮人得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國家寶藏》的舞台上,已經守護了故宮36年的梁金生先生,講述了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他的爺爺梁廷煒,當時是故宮圖書館的職員,親身參與了這次國寶南遷,「故宮人認為,即便國家滅亡,也總有復興之日。但是文物被毀,以後就永遠不可復得。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

梁金生的父親,在國寶南遷的路上加入了故宮隊伍,回到北京後開始做文物管理工作。後來,他也在故宮做文物管理一直到退休,再到返聘。加上樑金生的高祖、曾祖都曾是故宮裡的畫師,算起來,他們已經一家五代守護故宮了。

梁金生這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那就是清點故宮的文物。186萬餘件文物,就是梁老師一件一件給數出來的,從2004年到2010年,一共數了七年。

枯燥嗎?他搖頭。在他的內心,若不是祖輩那一代故宮人在南下的路上保護了這些文物,自己哪有數字可數?大到石鼓、小到玉扳指,都是他們用生命保護下來的。他清楚石鼓身上的每一道疤痕,也了解先人為之的付出和犧牲。

作為《國家寶藏》中石鼓的守護人,梁家輝先生感慨萬千,「聽起來,傳承這個詞好像很大,但其實就是靠一個個人,一對對父子,一個個家庭身體力行做出來的。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今天仍然在故宮看到石鼓,看到這麼多的國家寶藏,看到我們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tv國家寶藏 的精彩文章:

丨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國家寶藏》原創BGM來了!願不負所期

TAG:cctv國家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