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的消失:是毒死、餓死還是殺死?
提起穿山甲,很多人都應該還記得網上吵沸沸揚揚的廣西食穿山甲事件,也是那一個事件,讓那些喜歡吃野味的人丟臉丟到了極點。既然叫作「穿山甲」,就肯定披有一身硬甲,這應該有一幅可以「穿山」的工具。望文生義,再來看看穿山甲的真實樣子。從頭到尾以及四肢外側都披著如同瓦片狀的鱗甲,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摺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四肢粗短,體形狹長,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伸直了看,身體像個梭子。頭呈圓錐狀,眼睛又小又圓,嘴巴尖尖的,卻沒有牙齒。舌頭有很強的伸縮性,伸出來時很長,從嘴裡伸出到達喉部。耳朵也是小小的,活像兩顆小扣子。足具5趾,並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相對較短小。
穿山甲的外殼是由類似於人的手指甲的甲片組成,這種甲片主要是角蛋白,具說有通乳和安神的功能,它大約佔穿山甲總體重的20%。本來的鱗甲是保護它逃脫捕食者的工具,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堅硬的硬殼令猛獸難以咬碎或下咽,當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去咬縮成一團的穿山甲時,穿山甲也會利用肌肉讓鱗片進行切割運動,割破敵人的嘴巴,試圖吃掉穿山甲的動物會被割成重傷。這一被動的武器讓它經歷了億萬年的風雨,能夠得以延續今。但也正是這一身鱗甲,讓那些唯利是圖者想方設法尋覓,把它送到中藥鋪去換取經濟。
在大自然中,穿山甲經常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較潮濕的丘陵雜灌叢中。平時獨居於自己挖掘的泥土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對生活。為了保持土洞中的環境衛生,從來不將糞便排在洞里。它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邊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個5-10厘米深的坑,將糞便排入坑中以後,再用鬆土覆蓋。它們對居住的房屋很是講究,會隨時對洞穴來一番裝修。隨著季節變換和食物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建築形式:一種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風涼爽,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進雨水。洞內隧道較短,大約為30厘米左右,裡面結構也比較簡單。另一種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築於背風向陽,地勢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內結構比較複雜,隧道彎彎曲曲,形似葫蘆,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牆,長度可達10餘米,還經過二、三個白蟻的巢,成為其冬季的「糧倉」。洞的盡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凹穴,裡面鋪墊著細軟的雜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嬰室」。看看,它的設計多麼的合理。
它們總是晝伏夜出,行走在森林裡,尋找它們的食物——白蟻。它那細長的舌頭伸縮自如,還充滿了帶有粘性的唾液。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蟻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里,用長舌舔食白蟻。當然也不是只接受單一的食源,也食螞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納500克白蟻。
由於食物都是些柔軟的蟲體,不需要利用尖牙利齒,因此它的牙齒完全退化,齒槽上總是光溜溜的。我曾經做過一個穿山甲的頭骨標本,發現它的頭骨就是一幅光滑的圓錐體,下頜骨也退化得只剩兩條小骨棍。
它那與世無爭的性格,總是被動忍讓與逃避,身體也已經高度物化,視覺基本退化、嗅覺卻特別靈敏。肝臟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統弱,屬於單室胃,胃中披著角質膜,胃腺部的黏膜處密布許多呈"S"型的皺襞,借吞食時吞進胃中的小砂石將食物磨碎。
曾經在一次處理捕獵案件時,沒收了一隻雌性穿山甲,晚上就放在辦公室的一個大木箱里,誰知第二天它卻產了三隻小仔。一般穿山甲一胎只產一仔,少數產二仔。產三仔的已經是非常罕見。看到粉紅色的肉肉的小穿山甲,活像三隻肥蜥蜴,扒在媽媽的背上,媽媽爬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我們沒辦法幫它找來白蟻,就將雞蛋打破後倒進一隻碗里,放進木箱里去。也許是餓極了,也許是為了它的孩子能夠活下去,它很快爬到碗邊,伸的長舌頭,不停地在碗里攪動,一下子就將碗里的蛋汁吃完了。我養了它二十多天,每天都要吃幾個雞蛋,那時的我並不富裕,憑我的工資要養它一家是養不起的。當我發現小穿山甲已經開始離開母親爬行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找了一處偏僻的山地,將它們一家放歸了山野。
後來的工作中,也有幾次遇到穿山甲,只可惜都是屍體。現在越來越少見,就算是科學考察,專門到野外去尋找穿山甲的痕迹,也總是落空,極少發現。我想,一方面是人們的肆意捕殺,另一方面是環境問題。穿山甲的抵抗能力和解毒能力本來就弱,而現在的農業生產中無處不在的農藥、化肥、除草劑,已經便昆蟲的種類和數量銳減,當然也包括那些白蟻和螞蟻。更為重要的是,那些無孔不入的污染物,進入水體、土壤、空氣和蟲體內,然後在穿山甲體內聚集,要麼將穿山甲毒死,要麼讓它們失去繁殖能力。這,才是穿山甲消失的主要原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