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之「殤」
【2018第8課】
《文化生活》第三課提到「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這一觀點,並以古代「絲綢之路」的案例加以說明。顧名思義,中國開通「絲綢之路」的最初目的是將我們盛產的絲綢運出去,隨著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運輸的物種也越來越豐富,我們的四大發明、養蠶絲織技術、茶葉、瓷器等源源不斷地流向亞、歐、非洲等國家,他們的駿馬、葡萄、佛教、音樂、醫藥、天文、數學等也在源源不斷地輸入,毫不誇張地講,絲綢之路既是繁榮的商貿之路,也是閃耀的文化之路。
然而,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明清時期實行大規模的閉關鎖國政策,絲綢之路作為聯通中西的大動脈開始衰落;到了近代,列強跟風而入,四處揭竿而起,清政府忙著割地、賠款、鎮壓、變法,綿延幾千里的絲綢之路此時已經黃沙四起、頹垣敗壁,如果沒有史書典籍和各種文物的佐證,誰也不會相信這裡曾經是商賈雲集、文明交匯的繁華聖地!
日薄西山,在一個蒼茫的暮色里,一個又黃又瘦的小個子為了躲避世亂,從陝西出發,一路向西。他,叫王圓籙,中途當了道士。
一天,王道士走到三危山,發現山腳下有很多洞,洞口已經坍塌,底層的洞窟被黃沙掩埋。換做別人,十有八九不會理睬,而他居然留下來清理流沙、修繕洞窟。這就是敦煌莫高窟。
1900年5月的一天,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時,他發現了壁畫背後有個幾平方米的洞,洞裡邊堆滿了白布包,包裡邊裝滿了佛經、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這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藏經洞」。隨著洞門被打開,一門嶄新的學科「敦煌學」也應運而生,「敦煌熱」在世界各地持續蔓延,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遺憾的是,留在國內的實物數量僅是佔總數的六分之一,其餘絕大部分都被英、法、日、美、俄等國據為己有,祖先們幾百年精心傳承的文化之寶卻流落國外。文化是世界的,但也不是這樣的世界法吧?
有的學生接受不了,突然問道,「為什麼不收回來?」「是啊,應該收回來,可誰去收,怎麼收呢?」我反問道。「拿錢買,現在不是很多人花錢買古董嗎?」一個學生說。「這倒是個辦法,可個人收藏古董的目的是什麼,有多少人能夠站在文化傳承的角度去花這個錢?」,我接著說,「2017年3月美國紐約的一場拍賣會上,日本人收藏的4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創下約9億人民幣的交易天價,而我國歷史上流落國外民間的文物數不勝數,買得起嗎?這還是一個願買一個願賣,如果人家壓根就不想賣呢?」學生一時啞口無言。「老師,那能不能和外國談判?」又一個同學問道。我一邊微笑一邊說:「這個辦法倒是可行,2008年日本歸還的一尊菩薩立像就是兩國談判協商的結果,當然,按照協商本應2001年歸還,本著互惠原則,我們答應在當地的展覽延長7年。談判回收之不易可見一斑啊!」
教室迎來了暫時的沉默,我語重心長地和大家講起了當時的經過。當年,王道士發現藏經洞,他雖然看不懂佛家文書,但潛意識裡知道這些東西應該很珍貴,於是去找當地官員報告,可所有人對此事並不感冒,幾番周折終於聯繫上了一個姓葉的行家,葉行家建議把東西運到蘭州去保管,問題是六千兩銀子的運費誰出?無奈之下上書朝廷,風雨飄搖的滿清政府正忙著割地、賠款、簽協議,哪有心情管這事,最後不了了之。
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竟然拿不出幾千兩銀運費,竟然沒有人對文明的傳承真正負責!面對官方的瞻前顧後,王道士徹底絕望了,他將洞門關好,在對面建了一個屋子,準備和藏經洞一起度過餘生。
然而,門打開了,註定再也關不住。幾年後,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人登門拜訪,目的就是獲取洞里的東西。王道士清楚他的企圖,一直對他心懷警惕,可這個英國佬也不是吃素的,他深知只靠金錢收買行不通,更要靠「精神療法」。
也許是命中注定,有一天,他們竟然在一起聊起了唐玄奘。玄奘西遊的故事家喻戶曉,代代相傳,它在我們小時候就播下了神奇的種子,王圓籙雖為道士,卻對這個佛家弟子喜歡得不得了;斯坦因雖為外國人,也對這個佛家弟子「佩服」得不得了。就這樣聊了很多天,王道士終於經不住斯坦因的軟磨硬泡,向他敞開了藏經洞。
歷史就這樣和自己開了一個大玩笑。當初,玄奘從長安出發從東走到西取來「真經」,推動了國內佛教的發展,「絲綢之路」成就了玄奘、成就了中國的宗教事業,成就了藏經洞里的文化珍寶;但這個叫斯坦因的英國人,同樣是沿著絲綢之路從西走到東,走到敦煌,走到莫高窟,走進了藏經洞,那一刻,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文化的災難慘不忍睹。
絲綢之路啊,絲綢之路!
這還沒完,接著又來了法國的伯希和、美國的華爾納、日本的、俄國的,20世紀初的絲綢之路,彷彿重現了歷史的生機,湮滅了許多年的熱鬧,居然重新在東方這塊土地上演,但這一回,卻是赤裸裸的文化大劫!據統計,藏經洞的藏品約有四萬件,斯坦因先後兩次拿走萬餘件,伯希和拿走六千餘件,散落在美國、日、俄的有兩萬多件,留在國內僅僅還剩幾千件。
蒼黃的天底下,王道士目送一趟趟滿載而歸的外國車隊,這個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同學們沉默了。過了一會兒,一個男生對我說:「老師,聽了您的講述,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王道士變賣文物固然和這次文化大難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近代中國太貧瘠太落後,東西是自己的,我們沒保住。」我眼前一亮,趁熱打鐵,繼續追問:「假如沒有外國人進來豪取,藏經洞里的文物會完好無損嗎?」
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說當時社會民不聊生,人們聽說這裡有能賣錢的東西,一定會有人過來找事,結果凶多吉少;有人說1900年以後的中國兵荒馬亂,這樣一個脆弱的洞室肯定不會有好下場,清東陵不就是被孫殿英糟蹋了嗎?大家的看法幾乎一致,都不看好。
接下來我話題一轉:「同學們,請允許我講一個不太願意講的事實,當初斯坦因和伯希和帶走那麼多經卷,今天絕大部分都完好地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圖書館,供世人參觀、研究,這為國內學者研究敦煌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客觀上推動了「敦煌學」的快速發展。對這個情況又怎麼看?」
聽到這番話,大家的表情很尷尬,過了一會兒,有人說:「如果站在文化保護的角度,我覺得這些東西雖然被外國人拿走了,但也不是壞事,如果當初他們沒來,今天我們不一定還能見到這些原本啊」;有的說,「我也覺得當時的外國比我們強,保護文化的意識也比我們強,但因為沒有保住自己的東西,需要的話還得看人家臉色、經人家同意,不僅不方便,心裡更不是滋味啊!」
沒錯,落後要挨打,知恥而後勇。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汲取中國智慧、凝聚中國力量,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前進!
原創教育,感謝關注「明明公開課」
※全國哪裡的海鮮最好吃,山東春季食譜,不服來pk!
※久坐腰痛的你,讓我來告訴你怎麼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