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歷史形象是怎樣變差的|真問真答
原標題:朱元璋的歷史形象是怎樣變差的|真問真答
關於朱元璋的歷史形象,一直以來都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
兩種真實性難以分辨的朱元璋畫像
正史往往將他塑造成仁義的明君,野史則把他描述成殘忍的暴君。清人趙翼就曾困惑地評價道:「蓋(大概)明祖(朱元璋)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不少現代人也因為這種矛盾而產生了誤解,認為有關朱元璋的「黑材料」都是清代官方的刻意「抹黑」。
不少現代人把朱元璋形象的「醜化」歸結為清朝官方所為,尤其將矛頭對準了「禁書修書」的乾隆帝
但事實上,從明仁宗洪熙朝開始,朱元璋的歷史形象就已經出現了每況愈下的趨勢。
在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的形象無疑是俊偉光鮮的。明朝的官修史書《明太祖實錄》就稱讚他是五帝之後,帶有聖人基因。明初的文人士大夫更是在《洪武聖政記》等私人著述中吹噓他德行高尚,功績震古絕今。
而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朱棣又進一步將這種個人崇拜推向了高潮。在永樂朝成書的《天潢玉牒》中,不但羅列了朱元璋禮賢下士、勤奮好學、徐懷納言等優秀品質。還記錄了大量有關朱元璋的神異事件,試圖利用「天命所歸」的暗示,把朱元璋的個人形象「神格化」。
除了極力美化朱元璋外,《天潢玉牒》還特地把朱棣的生母說成了馬皇后。這種與史實不符的記載,反映出該書濃烈的政治傾向。
洪武朝對朱元璋的各類溢美之詞尚可理解,畢竟他終結了元末亂世,創造了和平的局面,國計民生都因此得以復甦。再加上朱元璋喜好嚴刑峻法,大搞政治迫害,文人出於避禍的心理,也不敢妄談國事。
但永樂朝對朱元璋的誇大吹捧就頗值得玩味了。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朱棣起兵時打出的口號就是恢復洪武舊制,另一方面則源於朱元璋和朱棣在作為上的相似性。
朱棣很清楚,褒揚太祖就相當於褒揚自己,抨擊太祖就相當於抨擊自己。所以,永樂朝吹捧朱元璋的風氣超過了他在世的洪武朝,達到了歷史頂點。
和朱元璋一樣,朱棣在位期間不僅事業有成,同時也殺戮了大量政治異見者
不過,明朝對朱元璋的這般吹捧也就只維持了約半個世紀。自明仁宗朱高熾繼位開始,情況就發生了顯著的轉變。在洪熙朝到成化朝的六十多年間,雖然文人士大夫仍然對朱元璋褒揚有加,但批評的聲音也逐漸流傳開來。
永樂朝以後,明仁宗和明宣宗為了重建士大夫階級的道德標杆,平反了深受朱棣迫害的建文朝大臣。原本被封禁的建文朝著作,也隨之得到了解禁。這些著作揭露了朱元璋在位時期的不少冤案,對後世評價洪武朝的政治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例如,方孝孺的《遜志齋集》,就涉及了大量洪武朝的「黑材料」。它披露了洪武十五年發生的「空印案」,提及了許多朱元璋不納忠言、亂殺諫臣的史實。這些事件株連甚廣,被殺和被流放的官員達數千人,但洪武、永樂朝的其他史料(如官修《明實錄》)卻視若無睹,沒有加以記載。
方孝孺的著作揭露了洪武朝的很多未載於正史的「黑幕」
伴隨著對建文朝臣子的平反,尤其是明代初葉那種緊張的政治風氣逐漸鬆弛,文人士大夫不但有了閱讀《遜志齋集》一類黑材料的機會,還大量以之為依據,用來批評朱元璋時期專斷暴戾的執政風格。
特別是正統朝發生「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政治日趨腐朽,國家實力逐漸衰微。文人士大夫階層受此影響,不再沉溺於對皇帝的個人崇拜,反而試圖從前朝事例中尋找經驗教訓。從很多當時留下的論述里可以看出,中明的文人士大夫表面上批判的是朱元璋,實際上是想用朱元璋的例子警示本朝皇帝。
自明英宗以來,明朝皇帝昏招迭出,致使文人士大夫不得不反思過去一味給皇帝「捧臭腳」的政治風氣
當然,這些關於朱元璋的「黑材料」也並非全無問題。特別是有關洪武文字獄的記載,存在明顯的誇大,甚至互相矛盾。後世有關洪武文字獄的大部分故事來自於《朝野異聞錄》和《閑中今古錄》一類的野史。現代明史專家經過對大量不同史料的分析,除了發現洪武文字獄確有其事外,也從這類野史中發現了不少杜撰的故事。
而且越到這段「平反浪潮」的後期,對朱元璋的杜撰式「抹黑」越嚴重。尤其是在中晚明,出現了肆意篡改書籍的風氣,導致文人有意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添油加醋,把朱元璋醜化為一個粗俗的流氓。相比前期的客觀還原真相,後期的朱元璋形象已經變得慘不忍睹。以至於著名明史專家陳學霖認為:「現存有關明初文字獄史料不宜輕信。」
諷刺的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紀,隨著明朝北部邊疆的戰局日益吃緊,特別是明亡以後抗清形勢的需要,文人士大夫對朱元璋的評價再次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成了一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英明形象。這也使得明代朱元璋的形象,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有趣的歷史循環。
※華聯、聯華、世紀聯華……到底有什麼關係|大象公會
※戰鬥民族,不夠男人?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