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創新啟示」跨界整合激發創新火花
【醫療健康創新啟示】
跨界整合激發創新火花
醫工結合
在學科交叉點尋找創新
乳房重建對於女性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外科醫生通過向植入氣囊內注射生理鹽水來拉伸現有的組織,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看醫生、針頭注射和用鎮痛劑。此次被推薦的Aeroform公司的組織擴張系統使得女性可以自行控制這一過程,步驟更易於接受。患者使用無線控制器向CO2貯氣瓶發送指令,一點一點釋放空氣填充硅膠植入物。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醫院欒傑教授說,新型組織擴張系統的技術設計原理並不複雜,但在醫學與製造工藝產業間找到了很好的結合點,解決了醫生多次注射的煩瑣和病人疼痛的問題,也節省了多次就醫的相關附加費用,使醫患雙方在治療過程中都受益。
欒傑說,傳統的擴張器在擴張過程中需要經歷多次扎針,存在感染、穿刺導致漏水等風險,進而使擴張失敗。在使用器械的整形外科手術中,擴張器引起的併發症較多,因為它需要植入體內一段時間,其間還要進行多次有創治療。這款產品的創新點在於通過無線裝置,實現「隔離」,控制系統在外部,整個治療系統植入擴張器內部,內外都不需進行間隔數周一次的有創注水擴張操作。
「這一創新產品代表了醫學科研和醫療器械研發的新趨勢,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儘可能使手術及治療過程損傷降到最小,病人痛苦最小。」欒傑說,這需要不同領域、學科更多交流碰撞,從而產生新的創新火花。比如,臨床醫生有需求,但沒有解決辦法,工程師擅長製造技術,但對臨床需求知之甚少,雙方跨界合作將產生1+1大於2的效果。「我們已日益意識到創新發生在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點。在學科交叉點尋找創新,這就要求臨床醫生思路更開闊、眼界更寬,多了解其他學科的新進展,在橫向合作中產生新的重大突破。」
互聯網+健康
收集數據精準保護
12項創新之一、個人的紫外線追蹤器頗有新意。大多數人都沒有塗上足夠的防晒霜,即使這樣,他們也經常忘記重新塗防晒霜。「我的紫外線貼片」是一種可穿戴的皮膚感測器貼片,當光線通過時發出信號。光敏染料會從深藍色變成較淺的顏色。它可以在皮膚上附著5天。用戶通過掃描貼片,與智能手機應用軟體連接。
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崔勇教授說,光老化是皮膚衰老的原因之一,而光老化部分源於紫外線。紫外線需要終身防護,跟皮膚健康相關的防晒問題日益受到更多關注。這款皮膚感應貼的核心是與之匹配的手機App,通過軟體讀取感應貼採集的數據,可以測定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了解皮膚類型,確定用戶接受的紫外線照射情況和風險等級,並給予個性化的日晒行為建議,其目的是促進公眾養成安全的防晒習慣。
「把公眾非常關注的臨床問題、健康問題、公共健康問題與手機App新媒體有機連接,形成很好的閉環,引起用戶興趣且使用方便。」在崔勇看來,這一科技創新是有效整合的範例,凸顯了整合理念。用手機App的現代技術去關注皮膚健康問題,並開發出對健康、對疾病防治有很好價值的應用場景和產品。
由於人種差異和黑色素瘤等皮膚腫瘤發病率相對較低,過去國人對防晒問題關注不多。隨著社會生活變遷,人們對皮膚防護有了更多新需求,皮膚防晒將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 崔勇說,皮膚感應貼的開發對於本土企業創新研發也有啟示作用,「紫外線貼片變色感應,手機App採集數據,技術不難,但理念新穎,把並非高精尖的技術整合在一起也是很好的突破。」
同樣,此次評選出的另一個「互聯網+」創新是家用的癲癇追蹤器SPEAC,它是第一個非腦電圖的監視器,被譽為癲癇管理數據收集「神器」。它黏附在使用者的二頭肌上並檢測肌肉激活的變化。通過演算法分析變化,可以獲得關於疾病的關聯信息,醫生可以查看這些數據和並相應地調整治療方案。
「癲癇的日常管理實屬不易。很多癲癇患者發作發生在夜間,即使是白天發作,患者也常常忘記記錄,互聯網+的創新設備時時監測收集患者數據,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遇濤介紹,目前國外已有兩家公司的產品上市,採用腕帶、手環的形式,工作原理一致。而遇濤醫生團隊也與公司合作開發類似產品,「我們加入了人工智慧演算法,使用者長期佩戴自動調整閾值。目前,還是定位在健康保健級的設備。近期已完成第一批產品數據收集能力的測試,即將上市。」遇濤建議,「現在很多健康創新,在技術層面已不是問題,關鍵問題能在什麼地方使用,這需要醫生從患者需求、臨床實用的角度思考提出新角度,與技術人員緊密配合。產品研發需要醫工結合的團隊一起分析、調整,尤其在後期使用階段,要反覆磨合不斷改進。如手機App的軟體更新、提醒病歷資料的完善等。」
文/健康報記者 譚嘉 王瀟雨
健康報特約記者 王蕾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家庭醫生的春天,也是大家的春天」
※大寒到了,身體要過哪些坎兒?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