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是如何下台的?
呂海峰
話說,如果我們回首二戰時期,就會不難發現,英國的首相最初並不是丘吉爾,而是張伯倫。然而,後來他卻被迫下台了。那麼,這位首相大人是如何下台的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我們先共同回首一下張伯倫其人。他出生於1869年的3月8日,系當時英國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經在1937年到1940年期間,擔任過英國首相。當然,要是細說起來,他也算是一位典型的官二代了,即:他的父親約瑟夫就曾經是英國伯明翰的市長、內閣殖民大臣,而他的異母長兄奧斯汀也曾擔任過英國郵政總長、財政大臣、印度事務大臣、掌璽大臣、保守黨領袖、外交大臣等要職。當然,他本人其實也曾經是一位非常好的衛生部長、財政大臣、保守黨政治家。但是,正所謂生不逢時,雖然在他最初的掌權時期,通過自己巨大的努力,使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下的英國逐漸開始走向復興。但是,不幸的是,後來,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卻使他從此步入了一條極其難堪的從政之路。
這一天,也就是1940年的5月10日凌晨,德國法西斯的元首——希特勒,首先就打破了當時「西線」的寧靜,破壞了當時世界上所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個國家發起了侵略進攻。但是,我們要知道,這3個國家可都是英國的保護國,如果打它們就等於打英國。所以,一時間,英國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境地。於是,此時的張伯倫感到一片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當然,事實上,早在希特勒還沒有正式發動戰爭之前,英國的國會,就有許多議員曾經對張伯倫內閣發起了一系列的質問,堅決要求張伯倫內閣要對德國採取極其強硬的姿態。
然而,可惜的是,當時作為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卻沒有聽從諸多國會議員們的誠懇意見。而是在面對著希特勒如此的公開挑釁下,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但積极參加了由希特勒主導的慕尼黑會議,還在會議上,對希特勒是百般遷就,甚至,都已經突破了英國歷史上的外交底線。於是,這位天性軟弱的英國首相,最終在希特勒的威逼利誘之下,出賣了它的保護國——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與德國簽訂了一份世界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議》。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張伯倫的出發點其實是好意,他本來是希望通過這份協議來給英國帶來一個永久的和平。然而,後來的事實發展,卻讓他越來越感到失望。直到在希特勒進攻波蘭的時候,張伯倫才徹底意識到,和平已經離英國越來越遠了,無論他如何努力,戰爭都已經不可避免地要降臨在英國的上空。
當然,這個時候的張伯倫也是他從政生涯當中,最難堪的一段時間。由於他在慕尼黑會議上的所作所為,最終招致了當時英國官場內部對他的一致聲討。從而促使張伯倫的政治生命一下子就陷入到了一片危機當中。尤其是,在希特勒進攻西線的消息傳到了英國倫敦後,張伯倫更是遭到了英國全社會對他的攻擊。於是,這種情況下,張伯倫出於一種萬般無奈,只好邀請原海軍大臣丘吉爾,一起組成了一個聯合政府,直至後來徹底交權,卸任了英國首相一職。那一天,他「醉」了。於是,就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十天,他在自己的家中鬱鬱寡歡地寫道:「我的世界在一瞬間崩塌成碎片。生活沒有快樂,未來也不會再有。」
總之,二戰時期,曾經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是如何下台的呢?其實就是由於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太過軟弱,才促使他最終走下了英國首相的寶座。當然,目前,也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在當時,他的政策其實還算合理。也正因如此,後來,才讓英國有足夠的軍備,能夠從容地面對後面所發生的戰爭。(呂海峰)
※二戰日軍身高160,卻讓美軍吃盡苦頭,在這場戰役中發揮到了極致
※《十二戰紀》本命測試圓滿結束,趣味數據回顧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