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偉大的時代正在規模化地打造這種「病人」
「注意力缺失」早已經是普遍現象了,似乎不算什麼問題,但是
你明知時間趕任務重,還是查著資料就去逛了逛淘寶;
說好看書,卻捧著書一邊開著電腦刷美劇,還塞著耳機聽著歌;
編輯著回復老闆的微信留言還沒發出,先刷了一遍朋友圈;
一邊與同事面對面溝通著工作,同時在手機上收割三葉草。。。
這說的難道不就是你?!
GIF
「當今時代,注意力已成為稀缺品」
——這是時代病!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無孔不入的網路讓每個人都在被迫多線程地同時處理多種任務,或許你還為此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三頭六臂好牛逼。
當今大多數人已經對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產品上癮很深,而伴隨著網遊長大的新生代更厲害,從小被緊張刺激的遊戲訓練成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應激反應過人的「超級戰士」。
美國兒科學會和加拿大兒科組織表示,0-2歲的嬰兒不應該接觸科技,3-5歲的幼童每天應該接觸不超過1小時,6-18歲的孩子應該限制在2小時以內!
人類從0歲一直到21歲大腦都在持續發育。大腦的早期發育受制於環境的刺激。過度接觸科技產品(手機,網路,iPad或電視)對大腦會造成刺激,使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延遲,學習能力低下,容易衝動以及不能自律。
當我偶然看到「ADD」 癥狀的描述,恍然大悟。從互聯網誕生至今,這個偉大的時代正在規模化地打造這種「病人」。(測測:你是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呢?)
根據估計,約有百分之五到八的兒童有ADD;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ADD兒童到了青春期,癥狀就自動消失,永不複發。但也就是說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ADD兒童會長大成為ADD成人。。。目前全美大約有一千萬的ADD成人,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被診斷出來並接受治療。個性方面,患ADD並不意味著過度活躍,正好相反,ADD患者往往可能是相當安靜甚至是嚴肅的人。
看到這裡如果你自覺注意力缺失癥狀嚴重,或者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建議你把文章轉給他們,讓他們理解自己,如果嚴重可考慮就醫。
我不是醫生,治療的事我沒法幫助,但是換一個思考角度,不管是何種程度的「病人」,不妨承認現實,與自己為友,請看下文。
……而另一方面,得ADD症也不意味著反應遲緩,許多ADD患者天資聰慧,反應敏捷。而且ADD患者普遍有很強的創造欲。
恭喜你,其實你天賦異稟!
早在20多年前,炙手可熱的廣告公司里有一類珍稀動物叫做「創意人」,他們往往是藝術院校高材生或文學青年中的佼佼者。在當時,這些具備了「發散式思維」和「跳躍性思維」的少數派與擅長「邏輯性思維」的大多數人格格不入,反而倍受珍視。
注意力缺失症人群更容易注意到不相關的事物之間的聯繫,思維更跳躍,反應更靈敏,奇思妙想更多。如果你有幸具備ADD特質,不妨順勢打造自己的優勢,將缺失扭轉為特長!
只是,如前文所述,這樣的人正越來越多,競爭也激烈起來,越早理解自己,趁早揚長避短,好好利用和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才是自救的關鍵。
三點建議,希望能幫助你
1
轉換職場環境
如果一個ADD從事規範性強且重複性高的工作他們更容易感到「受苦」,多數ADD也不擅長制定計劃、推理和邏輯。所以「揚長避短」很重要。
比如:從銷售崗轉去研發崗?從資料分析員轉為新媒體編輯?從財務人員變身為婚禮主持人?我知道這不容易,但是如果你的價值是提供創造力,那就盡量去一個需要發揮創造力的環境吧~同時承擔起創造性工作的風險和挑戰!
2
把整段的工作碎片化
既然你的專註力碎成渣,就把整段的工作碎片化!
你一次只能專註十分鐘?那就把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刻意地切成碎片!一次一小片地處理掉它!
如果你一天里需要做完兩個大工作,那就把它們都切碎了再組合起來~設想它們一個是一整根大蘿蔔,一個是一條羊腿。你不要一次花兩小時吃燉蘿蔔,再花三小時吃烤羊腿,而是把蘿蔔和羊腿都切碎再搭配烹調,一道菜是蘿蔔燉羊腿肉,一道菜是烤羊肉蘿蔔串,一道菜是蘿蔔羊肉片湯~~你懂的!你能把辛苦的工作變的更有趣,因為你有的是創造力!!
3
找到真正的興趣
你知道嗎?喬布斯、愛因斯坦、莫扎特、愛迪生、喬丹等都是ADD!!
你已經知道注意力缺失症患者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任務很難專心去做,你可能不知道還有另外一面:他們對於自己感興趣和有高回報的任務很容易沉浸在其中。這個自相矛盾的癥狀叫做過度專註!
現在有個流行的名詞稱這種狀態為「心流狀態」(心流狀態是什麼?)如果你體驗過~不僅是體會到價值感而且還能感受到「幸福」!這正是這些成功的ADD能比常人更執著地堅持不懈完成艱巨挑戰的原因——他們有幸常常處於「心流狀態」,並對此上癮。
所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沉浸其中吧!
最後,你已經看到了這裡,1900字耗時超過8分鐘,恭喜你,你的注意力還健在!
DayOne團隊在找富於創造力的編輯,優先考慮ADDer(帶著診斷書來!)
我承認,我是一個非常典型的ADDer,有朋友願意聊聊請留言,你的故事我願意聽。
下一篇文章,我們會談談「幹啥都沒勁」的當紅佛系難題。
TAG:DayOne腦動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