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法功德,是怎麼產生的?
本期導讀:佛都根據法來成就,法在任何時候都是能夠體悟的。佛寶、法寶都要靠僧寶來體現,僧寶來落實。本期推出「敬修皈依」系列之四《由知三寶功德而皈依 法功德與僧功德》,讓我們來體悟、領納「法功德」與「僧功德」,用我們的心,用智慧支配身語意,超越煩惱,最終達到覺悟的境界。
佛言祖語:尊妙功德,善趣汝起。如心所願,雨薝蔔華。度脫無量,一切眾生。示諸善道,令至無畏。——《悲華經》卷五
學誠法師法語:法功德是怎麼產生的?首先要信佛,念佛的功德,恭敬佛寶而為因緣。因為法是從佛來的,法是佛講的,所以他先對佛要有這種恭敬心,憶念、觀想、思惟。
文章:佛菩薩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法功德,是怎麼產生的?
昨天談到佛功德,今天我們談到法功德。「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是怎麼產生的?首先要信佛,念佛的功德,恭敬佛寶而為因緣。因為法是從佛來的,法是佛講的,所以他先對佛要有這種恭敬心,憶念、觀想、思惟。
「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佛菩薩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功德怎麼來的?
「是由證修滅道二諦」,證滅修道,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要證滅。他必須要修道,修道的前頭要知苦,斷集斷煩惱。
「除過引德」,把所有的過失除去,才能夠引發我們的功德。
「以為自性」,為內在心裡邊的自性。我們的心性本身就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因為種種的煩惱的塵埃、種種的過失,所以我們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心。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過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問題沒有了,教法、證法就能夠生起來。
證法是證到教法上面的這些內容,教法是引導我們達到證法。「佛正法為二,有二嘛,謂教證二法」,就是教正法和證正法。我們所有的經卷都是教法,根據教法來修,然後就得到的境界就是證法。
所以我們學佛法、學《廣論》,現在是聽到的、看到的,是教正法還是證正法?是不同的。是不是?教正法是理論,證正法是實踐的經驗。實踐的經驗,什麼意思呢?打比方講,你去學開車,那先要上課,基礎知識的培訓。然後你上到馬路開始去開了,旁邊有一個教練員坐在那裡,他看你開不對,他隨便手給你動一下,他這個就是「證法」。
他隨便動一下,裡面就有很多理論在支撐,你要動,多輕多重,幾度,就摸一下,就不會有問題。我們常常給人家談的心得體會都是教證法,都不管用。汽車上了馬路你說這個怎麼開,他不知道。你講的沒有錯,但是他落實不了。你講的東西對方聽以了後能夠操作、能夠落實、能夠改變,這個就是你修行的經驗。
所以這個講法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你講課就容易,講課,你一個不會開車的人,你也可以給他講這車怎能么開,他肯定能講,照本宣科。但是你自己去開了,你自己就發生了車禍,是不是?他可能一個開車的,開幾十年的車,他可能不會講課,但他會開車。是不是?
過去禪宗的很多祖師都是這樣的,你讓他拿一本經,他講不了,但他能修行,他可以坐在那裡一天不動、幾天不動,他就有功夫。他只是教法講不出來,理論講不出來,他有實踐經驗。
當然最好的是以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或者說我們自己這麼做你要能夠講出你的理由,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它是有原因的,是不是?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學習佛法不能理論化,原因就在理論化它不解決問題,不解決修行的問題,不解決生死的問題,煩惱去不掉。
你要斷煩惱,他必須要靠強大的境界、善法的境界來熏陶。就像我們那天普茶一樣,大家來說說話,很多業障都消了。大家都互相讚歎,這些都能夠消業障。不然大家內心對立就不行,說一說,業障就沒有掉了。這個是法的一種力量。
你越誠懇,業障消得就越快。你如果不誠懇,你本來就造作,可能起相反的效果,所以這跟人的心是有關係的。你如果做錯,那你說就向對方認錯,你認錯,你這個誠懇不誠懇,他看的出來,他看你很誠懇,他就會接受。
你本身就沒有想要向對方認錯、懺悔的這種心態,對方他能夠覺察的出來。你這個去懺悔,就起反作用,是吧。說你是虛心假意。所以這個人的態度很關鍵,態度他能從人的眼睛看出來。我們拜佛也是一樣,對三寶的一種虔誠、恭敬的態度來表示我們心意,也就是慢慢熏陶,慢慢修行,就這麼修出來的。(1)(未完待續)
——摘自學誠法師2009年10月北京龍泉寺開示《敬修皈依》
TAG:北京龍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