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駕崩後的這場宮廷政變 徹底改寫了晚清的歷史

咸豐駕崩後的這場宮廷政變 徹底改寫了晚清的歷史

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六月,一因「北狩」熱河時車馬勞頓,二因軍情不斷而宵旰辛勞,三因逃避現實的縱情聲色,時年31歲的咸豐皇帝終於病倒在了承德避暑山莊。

因為自知即將一病不起,所以比起自己的病情,咸豐更在意的是如何安排自己賓天后的大計,即讓唯一的皇子載淳順利繼承大統。若賴神明庇佑,載淳能像清聖祖康熙爺一般英明神武,平內亂拒外侮,力挽狂瀾,開創大清的中興盛世,那是最好不過。但若不幸大權旁落,丟掉了祖宗基業,那咸豐在九泉之下,便再也無顏面對大清的列祖列宗了。

誠然,大清江山的命數,就像咸豐的病一樣,終歸要聽天命,但人事卻不能不盡。幼主登基,按清朝祖制,是要指定顧命大臣。顧命大臣的名單,咸豐心中已有大概的人選,但難題在於,咸豐不知道該對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作何處置。

奕訢既親且貴,能力出眾,且因促成與英法聯軍和局一事,深孚眾望。於情於理,奕訢都應受顧命之任。

但咸豐沒有忘記,當年他們的阿瑪道光皇帝,曾經動過傳位給奕訢的心思。且自木蘭秋獮以來,行在經常傳出流言,說奕訢想謀反,咸豐不得不防著這位六弟。萬一他忍不住誘惑,當了篡位的朱棣,自己留下的孀妻稚子該怎麼辦?

當然,對於與恭王對立的肅順一黨,咸豐也未嘗沒有戒心。肅順現在是一副畢恭畢敬的態度,但誰也難保自己死後,肅順不會當攬權的王莽。只是跟奕訢比起來,肅順的威脅要小得多——或許咸豐還想起了當年康熙誅殺奸臣鰲拜的故事,若肅順真敢把持國政,那等載淳長大以後,再慢慢料理他不遲。

據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的記載,在七月十五日,咸豐病情突然加重,遂至彌留。

「忽暈厥,囑內中諸侍臣緩散值;至晚蘇轉,始定大計。十六日子初三刻,神情清楚,乃再召見御前諸臣,遂傳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茲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杜翰、匡源、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

咸豐趁著自己迴光返照的時刻,拼著最後一口氣安排了後事。對「顧命八大臣」的安排,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咸豐的的確確直到臨死,都沒放下對恭親王奕訢的猜疑。

這是咸豐多番權衡之下所能作出的最好安排。有「顧命八大臣」在,奕訢斷不可能鹹魚翻身,相信剛剛握得大權的肅順一黨,也是如此心思。不過,無論是咸豐還是肅黨,都太過把注意力集中在恭親王一人身上,以致忽略了一直在身邊潛伏著的一個重大隱患,即載淳的生母,馬上要晉陞為慈禧皇太后的懿貴妃。

對懿貴妃的輕視,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在身邊的人看來,懿貴妃只是一個深居後宮,脾氣有點暴躁的婦人,從未顯露過有什麼特殊的政治才能,因此「顧命八大臣」自然不會把她當作對手。

但偏偏就是這位不顯山不露水的慈禧,在咸豐死後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充當了關鍵人物,引發了晚清以來第一場宮廷政變,史稱「祺祥政變」或「辛酉政變」。慈禧後來臨朝稱制,垂簾聽政40餘年,此即為初出茅廬的第一仗。而這一場政變的結局,也深遠地影響了之後的晚清政局乃至近代整個中國的命運。

說起來,懿貴妃對肅順一黨的不滿,早有伏筆。

「初,詔謁陵出都,實辟夷兵,而諱其行,行日之期,猶有詔言:『君死社稷。』獨肅順先具行裝,備路齎。自都啟行,供張無辦,后妃不得食,惟以豆乳充飯,而肅順有食擔,供御酒肉。後御食有膳房,外臣不敢私進,孝貞、孝欽兩後不知其由,以此切齒於肅順。」

肅順身為內務府大臣,在咸豐熱河逃難之時,行程的準備打點都是由肅順負責的。但由於臨行匆忙,肅順安排不周,讓咸豐的后妃們餓了肚子。連皇后都得喝豆漿充饑,肅順自己卻大魚大肉,引起了後來的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的嫉恨。

上面這則故事,是肅順的幕僚王闓運講的。王闓運還給肅順找了個理由,說是因為外臣不能私進後宮膳房。另外,站在恭親王這邊的李慈銘,也在日記中記錄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上在木蘭,政一出怡、鄭二邸及肅順,行宮有所修樂,皆命肅順監之。三人皆便冠服,出入無禁,寢宮亦著籍,嬪御弗避。上有宣索,三人輒先意進奉。而抑制宮眷,供應極薄,中宮上食,不過一羹一胾一器而已,貴妃以下,月給膳錢五千。」

肅順後來的下場告訴我們,給女人剋扣工資和食物,不讓她們隨心所欲地吃吃吃買買買,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情。

在這裡開個玩笑。慈禧或許因吃飯問題和肅順結怨,但也不至於因此要殺了他。其實,慈禧之所以迫切想要除去「顧命八大臣」,歸根結底,還是權力分配不勻的問題。

咸豐駕崩後,肅順等八人奉旨「贊襄一切政務」,自然想「拿著雞毛當令箭」,統攬所有政權,完全架空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如此一來,「顧命八大臣」便成為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存在,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慈禧不是甘居人下之輩,又豈肯過這種仰人鼻息的日子?

所以一開始,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商量了一個折衷的辦法。

在咸豐臨終前,曾賞賜東、西兩宮太后各一枚印章,東太后慈安得的是「御賞」印,西太后慈禧得的是「同道堂」印。因此大家便協商,在「顧命八大臣」擬旨下發前,需兩宮太后先在其上用印,諭旨方能生效。

這種「輔政垂簾兼而有之」的做法,表面上看似讓渡了一大部分權力給兩宮太后。但精明的慈禧,很快就看穿了肅順這幫人的歪腦筋。

「女子無才便是德」,慈安太后重德行,卻幾乎不識字。慈禧太后雖曾協助咸豐批閱奏章,但也只是粗通文墨而已。說到玩文字遊戲,她們哪裡斗得過八大臣中那幾位翰林出身的軍機大臣。

慈禧想,若要真正手握權柄,必須徹底除去「顧命八大臣」,實行垂簾聽政不可。

但是提議垂簾,是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首先,太后臨朝,等於剝奪了八大臣贊襄政務之權,會引起以肅順為首的朝臣強烈反對。其次,歷史上女主當國,常被視為不祥之兆。如呂雉、武曌奪得大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濫殺皇室宗親,愛新覺羅宗室不會輕易表態支持垂簾。此外,清朝開國以來沒有太后垂簾聽政的祖制,因此就連慈禧的盟友慈安太后,都一度對此提案顧慮重重。

然而,為何到最後,不僅兩宮太后能夠同心同德,就連恭親王以外的其他近支宗室都堅定地站在垂簾聽政這邊,結成一股足以抗衡「顧命八大臣」的力量,成功地發動了政變?

細究起來,肅順的一幫豬隊友,算是幫了倒忙。

辛酉政變這場戰爭,有兩個主戰場。一個在熱河行宮,一個在北京。

咸豐在世時,奕訢曾想赴熱河面聖,稟報與洋人議和始末,但遭到肅順等人阻攔。如今皇兄駕崩,奕訢以親弟身份前往奔喪,沒有理由再受阻攔。但八大臣中的杜翰認為,恭親王叩謁大行皇帝梓宮即可,不能讓他與兩宮太后見面。並且杜翰還提出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叔嫂當避嫌疑,且先帝賓天,皇太后居喪,尤不宜召見親王。」

但是怡親王、鄭親王和肅順覺得奕訢在這裡也攪不起什麼風浪,因此不以為意,讓奕訢單獨覲見了兩宮太后。結果這一見面,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就達成了一筆大交易。

這次密談的具體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但大致內容,可以猜測。雙方約定奕訢先回京準備,再迎大行皇帝梓宮迴鑾,裡應外合,一舉拿下八大臣。而後兩宮垂簾,親王議政,各取所需,共治天下。

在奕訢奔赴熱河期間,北京也不平靜。肅順雖然大權在握,但還沒到一手遮天的地步。過去因被肅順排擠打壓的政客,剛好想趁這個機會反咬一口,順便撈取一些政治資本。在這裡有一個重要人物,叫做周祖培。

周祖培是嘉慶進士,後來接任了翁心存的體仁閣大學士一職,在咸豐後期是朝廷里的重量級人物。周祖培和肅順有過兩段共事的經歷。兩人共掌刑部時,肅順就非常看不起周祖培,嘲笑他文章寫得不好,還給周祖培起了個外號,叫「老八股」。後來周祖培和肅順分列滿漢戶部尚書,周祖培已經簽發的公文,肅順覺得不滿意,嘲諷道,「唉!若輩憒憒者流,但能多食長安米耳,焉知公事。」直接用硃筆將周祖培的審批意見和簽名抹去,自己重新審核簽發。

前面我們說到,不給女人錢花,是犯了女人的大忌。而嘲諷一位內閣學士沒能力沒才華,周祖培自然懷恨在心,肯定要伺機報復。但周祖培比較狡猾,先不親自出馬,派了自己的幕僚和學生去打頭陣。

第一個出場的,是周祖培請到家中給自己兩個兒子當家庭老師的李慈銘。

李慈銘科舉之路不順,在當時還是個秀才,但其才華出眾,又敢於發聲議政,對當時政界的輿論有一定影響。受周祖培的委託,李慈銘收集了「歷代賢后臨朝故事」,寫了一本《臨朝備考錄》,來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吹風造勢。

「余隨舉漢和熹、順烈,晉康獻,遼睿知、懿仁,宋章獻、光獻、宣仁八後,略疏其事迹,其無賢稱者,亦附見焉,並為考定論次,並條議上之,其稿別存。」

李慈銘列舉了歷史上八位賢后臨朝的故事,試圖論證如今兩宮垂簾的合法性。同時,李慈銘還對「顧命八大臣」為載淳擬定的「祺祥」年號,進行了一番炮轟,指責八大臣不學無術。

「國朝即位改元,尚由大學士及軍機大臣,各擬數號呈進,天子擇而用之。今茲未告即位,先議改元,已為奇事,而元號又用『祺祥』二字,無論文義不順,且『祺』字古無用者,『祥』字唯宋少帝『祥興』用之。嗣子幼沖,自不知所揀擇,而廷臣亦無有言者,豈真國威所劫乎?不學之弊,一至於此。嗚呼,國家可無讀書人哉!」

等李慈銘的清議在京中慢慢發酵後,周祖培的另一位幫手也粉墨登場了。這次出場的是周祖培的學生,山東道御史董元醇。董元醇一出馬,就丟出了一枚重磅炸彈,上疏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現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沖齡踐阼,所賴一切政務,皇太后宵旰思慮,斟酌盡善,此誠國家之福也。臣以為宜明降諭旨,宣示中外,使海內感知皇上聖躬雖幼,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預,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術。」

這句「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術」,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幾乎就是指著「顧命八大臣」的鼻子罵了。除此之外,董元醇還有所請。

「現時贊襄政務,雖有王大臣軍機大臣諸人,臣以為當更於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

言下之意,乃是要拔高恭親王的地位,與「顧命八大臣」分庭抗禮。

董元醇這份奏疏,甚合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心意,同時也不出意料地觸怒了肅順一黨。兩宮太后接董元醇奏疏後,召見八大臣商討垂簾之議。太后要奪權,八大臣自然不會應允,只是在爭辯的過程中,八大臣似乎有些忘形,反應有點過度。

關於此次召見的情形,《熱河密札》中透露,「探知是日見面大爭,老杜(杜翰)尤肆頂撞,有『若聽信人言,臣不能奉命』語,太后氣得手顫。」

而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更是如身臨其境一般,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及董御史疏上,三人(怡親王、鄭親王、肅順)糾黨忿爭,聲振殿陛。天子驚怖,至於蹄泣,遺溺後衣。」

肅順等人反對垂簾,大可以坐下來講道理。但對著三位孤兒寡婦大聲呼喝,還把小皇帝給嚇尿了,這就有些過分了。

「顧命八大臣」有擬旨之權,他們之中的筆杆子焦佑瀛,就寫了一份諭旨來批駁董元醇的上疏,但兩宮太后不肯在諭旨上用印。《清史稿》記載,「御史董元醇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肅順等梗其議,擬旨駁斥,非兩宮意,抑不下。」

太后不用印,諭旨就無法生效,雙方相持不下。這時候,怡親王和鄭親王幹了件蠢事,「載垣、端華等負氣不視事」,他們決定罷工了。

《祺祥故事》中記載,軍機處這一場罷工,持續了三天。最後慈安和慈禧沒辦法,只好給焦佑瀛擬的諭旨蓋章,這幾位大臣才開開心心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這一場爭執,表面看來是怡親王和鄭親王贏了。但是畢竟在名分上,太后是君,他們是臣。八大臣不僅以下犯上,還敢倚仗手中職權,用罷工的方式來要挾太后,讓原本對垂簾聽政抱有顧慮的慈安太后,徹底下定了要除去肅順一黨的決心。

在《祺祥故事》中,慈安對醇王福晉哭訴,「欺我至此,我家獨無人在乎?」《慈禧傳信錄》亦載,經此事後,慈安太后感嘆,「今尚未垂簾,已若此,他日果出聽政,繁頤尤甚,吾儕徒苦耳。」

而八大臣的這一波操作,不僅得罪了慈安太后,還讓得罪了其他的近支親王。原因出在焦佑瀛所擬諭旨中的一段話。

「該王大臣等受皇考顧命,輔弼朕躬,如有蒙蔽專擅之弊,在廷諸臣,無難指實參奏,朕亦必重治其罪。該御史必欲於親王中另行簡派,是誠何心?所奏由不可行。」

焦佑瀛這段話,本來是針對恭親王奕訢,但爆破範圍沒掌握好,讓惠親王綿愉、醇親王奕譞他們躺了槍。這樣一來,宗室也感覺到了八大臣的擅權,便也漸漸往垂簾聽政的道路上靠了。

兩宮太后、皇室宗親、京中大臣已經悄悄達成默契,而肅順等人還對此無知無覺。機關已經布置好,就等著梓宮迴鑾之日,讓八大臣回北京自投羅網。

就在回京之前,怡親王等人還做了件很搞笑的事情。一天,載垣、端華和肅順向太后自陳「職事殷繁,實難兼顧」,本來是希望兩宮太后挽留,並嘉勉一番。誰知慈禧將計就計,說既然如此,那火器健銳營你們就別管了。此議本是載垣等人自己所開,如今丟了兵權,也只好啞巴吃黃連,領旨謝恩了。

為確保萬無一失,在迴鑾的安排上,慈禧特意將載垣、端華和肅順三人分開。由肅順自己去護送先帝梓宮,載垣和端華則隨扈回程,以免三人在路上聞到什麼風聲而互通聲氣。而在回京路上,兩宮太后和幼帝借口先行,比怡、鄭二親王早一天回到宮中。

一到北京,兩宮太后等於是鳳凰還巢,徹底擺脫了「顧命八大臣」的掌控。當著久候在此的恭親王奕訢、奕訢的丈人桂良、大學士周祖培、賈楨、軍機大臣文祥等的面,兩宮太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上諭,曆數八大臣誤國害民和阻礙垂簾之罪。

「載垣、端華、肅順著即解任;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著退出軍機處。」

此時載垣和端華才得到消息,匆匆趕進宮中,大聲質問,「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可惜為時已晚,在這宮中,載垣和端華反成瓮中之鱉。因此這句質問不但沒討得好,反而讓兩宮太后大怒,罪加一等。

「茲於本日特旨召見恭親王及大學士桂良、周祖培、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乃載垣等肆言不應召見外臣,擅加攔阻,其肆無忌憚,何所底止!前旨僅予解任,實不足以蔽辜,著恭親王奕訢、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傳旨:將載垣、肅順、端華革去爵職拿問,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

就這樣,載垣和端華被關進了宗人府。而肅順更慘,當他護送皇帝梓宮行至密雲時,被醇親王奕譞抓捕,據說肅順當時「方擁二妾卧於床」。從溫柔鄉被丟進監獄,肅順的政治生涯也隨之由頂峰墮入深淵。

王大臣對載垣、端華和肅順這「三奸」進行議罪之後,又給他們加了一條罪名,稱其「造作贊襄名目」,相當於宣稱咸豐臨終前那道「贊襄一切政務」的詔書是偽詔。如此欺君大罪,當判凌遲處死。最後還是在兩宮太后的加恩之下,「載垣、端華均著加恩賜令自盡」,「肅順著加恩改為斬立決」。

載垣和端華以白綾自盡,尚無太多痛苦。而肅順臨刑,其情狀則尤為慘烈。過去肅順整飭吏治,「戊午科場案」和「戶部寶鈔案」涉案者眾多,又削減旗人薪俸,得罪了很多的人。押往刑場路上,這些曾經的受害者以瓦礫泥土擲向肅順,致其面目全非。臨刑前,肅順不肯下跪,破口大罵,最後劊子手以大鐵鎚敲斷肅順雙腿,才將他斬首。

薛福成《庸庵筆記》中記載,肅順所罵之事,「其悖逆之聲,皆為人臣子者所不忍聞。」黃浚對此的解讀,為肅順痛罵慈禧日後要殺子弒君。又《清史稿》記載,肅順剛被囚禁宗人府時,見載垣、端華二人已在,大聲叱罵道,「早從吾言,何至今日?」似乎肅順事先有什麼想做而沒做成的計劃。按《崇陵傳信錄》中的說法,肅順曾建議咸豐效仿漢武帝誅殺鉤弋夫人故事,賜死懿貴妃。或許肅順早已看出慈禧有野心,不可謂不有先見之明。

參考資料:

《清史稿》文宗本紀、穆宗本紀、列傳一百七十四、列傳一百七十七

《晚清宮廷實紀》

《祺祥故事》

《崇陵傳信錄》

《庸庵筆記》

《慈禧傳信錄》

《花隨人聖庵摭憶》

《熱河密札》

《越縵堂日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霸佔大清土地 為何李鴻章卻說不要去爭回來?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為何卻說園裡沒什麼貴重物品?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