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方鈺霆:清香的地皮菜

方鈺霆:清香的地皮菜

清香的地皮菜

我的家鄉地處鄂南,物產豐富,為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小時候,我們發現了一種神奇的菜肴,因為長得像頭頂長疥瘡的瘌痢而得名瘌痢。其學名叫地皮菜,也叫地耳菜。只在春夏之交的雷雨天氣過後短短2-3小時內采撿才好吃,如果雨後不採撿,等乾枯沾在草根或泥土上,就摘不了。

那時,大雨一停,我們就手提菜籃,赤著腳飛奔,在我村的海里塘水庫的大壩淺草叢裡去撿地皮菜。我們蹲在草叢裡,一顆一顆地往籃子里撿。地皮菜這時還是濕漉漉的,有一點點沾手,要小心翼翼地從草根上扒下來,長在泥土上的也要扒下來,但會帶著些許泥土。一兩個小時就可以采上一籃,回家後,就用清水洗上兩三遍才能洗乾淨。這時,地皮菜炒野蒜,或地皮菜雞蛋確是最好美食,無論做菜做湯味道都非常鮮美,是彌足珍貴的食材。

據清代王磐編纂的《野菜譜》中記載:「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採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凶」。這本書中記述了地耳生長、充饑救荒的情景。可見,地皮菜自古以來,就是飢年重要渡荒的天然野蔬,不知拯救了多少勞苦大眾,是大自然恩賜之寶。

另據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陳衍昌記載,地皮菜屬於藍綠藻門藍綠藻綱。其在顯微鏡下成絲狀群體,外覆以豐富膠質,一般目視狀似木耳。因其生長於山坡草地上,故俗稱為地木耳(常被誤認為是一種青苔),為一美味富含各種營養元素之高貴食材。地皮菜《本草綱目》釋:「地踏菇屬地耳、石耳這類,形狀如木耳,氣味甘、寒、無毒,明目益氣。」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在魚米之鄉到處都是可以養人的吃食,而且還是「高級營養品」。

就連國外也有類似記載,常稱其為fallen star或是star jelly,乃是誤認為其是由天上所降下來之故。河堤之上都可見其蹤跡,採摘最好在雨後。餐廳業者則取名為「情人的眼淚」,為一道極美味的菜肴。而原住民則稱其為「上帝的眼淚」。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痴呆症產生療效。地皮菜是一種美食,最適於做湯,別有風味,也可涼拌或燉燒,也是寒性食品。地皮菜藻體堅固、膠質,最初為球形,後擴展為扁平,直徑幾個厘米,為常有穿孔的膜狀物或革狀物。有時會出現不規則的捲曲,形似木耳,在潮濕環境中呈藍色、橄欖色;失水乾燥後藻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

那時候,我們的父輩,還有我們,都沒有去考究這些。對此,我們也不以為然,不就是瘌痢嗎,直接用雞蛋炒著,撒一點蔥花就吃了。當然,如果家裡條件好一點,放在豬肉湯里,則更加美味。現在,我依然記得,海里塘水庫為我們上學的必經之路,我們在春天的雷雨後,撒丫子狂跑,一是為躲雨,二則是趕快去撿地皮菜的情景。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任何能填飽肚子的東西都是我們的最愛,至於是否有藥用價值根本不在我們的考慮之列。而且這種東西不需要種植,只要打雷下雨就有,還在上下學的途中,無不使我們心生嚮往。

但最近十多年,我每次回老家都沒有發現地皮菜。可能跟環境有關係,畢竟地皮菜屬於真菌類野生品種。而現在環境污染已經非常嚴重。其次可能跟地貌有關係,一條高速公路從村莊後穿過,海里塘水庫已經不存在了,村後的高速路兩旁全部都是杉樹林,沒有地皮菜生長的土壤,再想吃地皮菜只能去商店購買,不可能吃到小時候的味道了

方鈺霆,男,湖北嘉魚人,工商管理碩士,現居浙江寧波,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嘉魚縣作家協會會員,咸寧市詩歌學會會員。曾任北京·中國城市詩歌藝術中心編輯、深圳特區報業集團《投資導報》社編輯、記者、《企業家》雜誌副主編。

推薦閱讀

《鄉土作家》公眾平台

湖北省咸寧市文聯主辦

關注覆蓋全國各省市(包括港澳台)及海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土作家 的精彩文章:

李專:心地光明一笑呵
范永光:寒冬臘月

TAG:鄉土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