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門?師門?「博士之死」的羅生門

寒門?師門?「博士之死」的羅生門

吳曉惠 | 作者

源於網路 | 圖片

張匯玲 編輯

自《冰點周刊》刊登《寒門博士之死》後,此事持續發酵,眾說紛紜。

溺亡博士楊寶德女友曾在微博上髮長文,聲討其博士生導師周某是釀成此悲劇的罪魁禍首,並貼出二人聊天記錄作證。

1月17日,編劇六六在微博轉發了《寒門博士之死》一文,並評論稱:「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隨後,六六又在微博上發表長文章《最見不得的就是死者為大》,評論楊寶德自殺是抗挫力差的表現。針對六六的長文章,筆者與她的觀點頗有不同。

一、博士困境不僅限於寒門

在六六的微博評論區,不乏支持者。甚至有人提出楊寶德應該學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直面命運,拿起武器,跟阻攔在你人生路上的障礙拼個魚死網破,最好放棄攻博,轉戰社會。此話乍看頗有道理,實則不太符合楊寶德的實際情況。

《冰點周刊》對楊寶德一事的報道,一開始便給他扣上了「寒門」的帽子,似乎楊寶德之死,和他寒門子弟的出生不無關係。

不可否認,一個人做出的選擇與他的生活環境,成長背景密切相關;寒門子弟可能背負家族的期望,承擔的壓力會更大些。但是,追本溯源,探尋這「壓力」的來源之後,筆者發現高校博士的困境不光囿於寒門,而是一種普遍現象。這份壓力,與導師缺乏監管過大的權力不無關係。

近兩年來,從北電阿廖沙疑似被孤立性侵,華東理工在導師工廠爆炸身亡,北航所謂「長江學者」對多名女學生長時間的性騷擾,再到這次交大博士的自殺。受害者並不全是寒門子弟,但是這些事件的共通之處是反映了師生關係的嚴重不對等。

近年高校案件

在楊寶德女友曬出的聊天記錄中,楊寶德和他的同學只敢建一個微信小群抱怨幾句,用群聊名稱「難兄難弟」聊以自慰。由此可見,研究生對導師,或是出於前途的考量,或是出於敬畏,總是在最大程度地滿足導師的需求。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學生面對老師的無理要求和刻意刁難,沒有反映和規避的渠道,存在對教師群體監督機制的缺位。

因此對高校而言,當務之急一是加強對導師權力的監管;二是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及時疏導學生壓力。

國外高校有的已經設立第三方監管平台,對導師進行考評;據悉,國外高校均設有心理諮詢師,為學生解決學業工作生活上的大小問題。國內高校不妨借鑒國外的機制,最好在全面保護學生隱私的情況下,結合學生給導師的評分對教師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導師職稱掛鉤。

此外,六六在其微博中提到「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腦子裡想什麼?裝個窗帘、買個菜、打掃個衛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個村娃,自視甚高。」不僅是六六,不少網友也認為博士生幫導師做家務是分所應當的,這是人進入社會,「學習做人」所必須的。得在生活中多經歷些磨難,在師門中多干幾年雜活,師傅才能開始傳授真本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近一年來媒體對師生關係的報道

二、有大成就與發誓願吃苦頭無關

六六所言,有將權利和義務混為一談的傾向。在高校博士生培養方案中,沒有一條寫道表示博士生有幫導師完成生活瑣事的義務。一次兩次幫幫忙還能理解,但根據聊天記錄顯示,周導師指示楊寶德幫她處理私人事務已然是一種常態。

西安交通大學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的報考條件寫道報考者應是「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人才」。而佔用博士生大量業餘時間的「洗車」「幫導師裝窗帘」無疑是對人才的巨大浪費。既然博士生的主業是科研,而六六的工作是編劇。博士生並不需要如六六一樣,細緻地觀察生活,諳熟人情冷暖,同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那麼六六微博中說的「以干瑣事為樂趣,才會招來各色人等的親近。」更是無從談起。

並不是說情商不重要,也並不是說博士生不應該做瑣事。而是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對於像楊寶德這樣的博士生而言,做好本職工作,完成好科研項目是比「以干瑣事為樂」更為重要的事情。畢竟,再如何提高情商,將自己低到塵埃里幫導師處理瑣事,若是不能完成博士畢業該發表的論文數目,干再多家務活也是空的。

六六在其微博文章《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死者為大》中寫道「樹立遠大目標,發大誓願,吃大苦頭,才有大成就。個人得失心太重的人,很難穿過一生的霧霾等到萬里無雲。」古往今來,經歷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人被奉為榜樣,載入史冊。可在這些光輝的名字背後,是無數本身起點就比常人低的人,經歷過無數磨難卻最終敗給了生活。

六六在微博中說,她曾為眼前的一些苟且嚮導師抱怨,導師教導她是干大事業的人,不必跟眼前這些絆腳繩過不去。六六是著名編劇,眼前的這些絆腳繩輕易絆不倒,但對於家庭收入不高的人來說,她眼前的「苟且」就是滅頂之災。2016年8月26日,無力再支撐貧困家庭的楊改蘭殺死4個孩子後,喝下農藥自殺。

她的丈夫李克英料理完後事,也喝下農藥自盡。每一個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模糊的記憶中都會有個「楊改蘭」,突然有一天,她喝農藥自殺了。鄰里鄉親都紛紛揣測,她為什麼尋死,但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她的死因。

農村自殺統計

農村自殺統計

反之,有些人自出生起,人生就比其他人容易多了。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說:「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而像我這種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享受北京教育資源上得天獨厚的條件,對學習習慣和性格上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每一步基礎打的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至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1978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佔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

因此,不必說磨難造就成功,更多時候,良好的家庭環境,豐富的學術資源乃至友善而博學的導師才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功。反觀楊寶德,幫導師擦車,給導師親戚的孩子當家教……磨礪不可謂不多,但這些大量佔用他業餘時間的「磨礪」,卻讓他讀博期間發不出一篇核心期刊,出國深造的希望落空。

如今深究「寒門博士之死」的原因,終究時出於各自的猜測,畢竟人死不能復生,無法定論。但無論如何,楊寶德之死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一、高校需完善導師權力監管制度,加強學生心理干預。

二、導師應明確生活和科研界限,師生雙方均需留有私人空間。

三、若實在做不到善待他人,請不要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

楊寶德的死亡可以說他不夠理性,但要再像六六一樣對他的死亡半點同情也無,卻報以冷嘲熱諷,這種行為,既蠢且惡。

參考資料:

浪潮工作室《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農村婦女》

趙嘉琪:寒門博士之死,導師應該接鍋嗎

李哲峰:寒門博士以死抗爭?——輿論中的底層敘事

霧滿攔江:寒門博士之死:誰在吞噬窮人逆襲的人生

~~~~~~~~~~~~~~~~~~~~~~~~~

如果你有故事想交流、想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大新傳媒 的精彩文章:

TAG:西大新傳媒 |